“师”在《论语》里的语法作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mpham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一个词如何演变,只要演变后的它还是以一个实词的身份存在,那么它一定在它的所在的短语或句子里充当语法成分。本文主要通过查阅《论语》上下两册,找出“师”所出现的全部句子,发现“师”演变到春秋时代还是一个实词,仍然充当句法成分。
  【关键词】: 师;语法;语法作用
  《论语》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许多语言研究者都对《论语》颇感兴趣。本文是在笔者开辟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语言研究道路的基础上自撰而成,通过翻阅《论语》上下两册,统计“师”所出现的语言单位并加以语法研究。
  一、语法简谈
  (一)语法
  只要一个词是实词,那么它必定在它所在的语言环境里充当某些语法成分。朱德熙先生认为“我们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不能只研究符号的组成材料,必须进一步研究符号本身。语法系统的基本符号是语素。”[1]我们知道,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规则,是一些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规则,例如词、短语、句子。黄廖版认为“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一个指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2]笔者认为,语法即在语素基础上客观存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单位的组成规则。
  (二)语法作用
  语法作用主要通过句法成分来体现的,主要表现在:(1)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例如“我去买饭”,“我”有实在的意义,充当主语;(2)实词和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例如:“吃”和“饭”组合为“吃饭”;(3)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例如“把”(不单独作句法成分),“把小弟弟叫来”。
  二、“师”在《论语》里的句法单位
  (一) "师" 的语义
  笔者查阅了《论语》上下两册,统计了“师”出现的所有句法单位,全书492章,共20篇,“师”出现的语法单位有11个。现罗列如下: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
  “温,寻也。寻译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可以为人师矣”翻译为现代白话文即“可以作别人的老师了。”古代单音节词占优势,在这里,“師”演变为了现代词的“老师”,依据现代汉语的分析,“老师”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2)"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纵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4]
  这里的太师是乐官名。“师”指在某个领域有其他人没有的能力的人,太师即通晓乐理者。
  (3)"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5]
  "郑曰:师挚,鲁太师之名"“周禮太師職:大祭祀,師瞽登歌。禮燕及大射皆太師升歌,摯爲太師,是以師摰之始也。”“师挚”是鲁国的太师,这里的“师”用在人名里。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这里的“师”是单音节词,意味现代白话文的“老师”或“师父”。
  (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7]这里的“师”指孔子的弟子子张,即颛孙师。但是这里的“师”并不像上文出现的“师”,在这儿有点简称用语的味道,由此笔者认为“师”在春秋时期也用于对人名的简称。
  (6)"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8]
  "柴",弟子高柴,"愚",愚直之意。"鲁""钝也"。"师""颛孙师","辟""偏激"。"喭""鲁莽"。在这里,"师"也是对颛孙师的简称用语。
  (7)"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9]"加之以师旅","以"是凭借的意思,"师旅"指军队。
  (8)"子曰:當仁,不讓於師。"[10]
  "孔曰:當行仁之事,不復讓於師,言行仁急。"这里的"师"指德行学问高的老师。
  (9)"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孑曰:席也。"[11]
  "孔曰:師,樂人,盲者,名冕。"可见这里的"师"表姓氏。
  (10)"太師摯適齊。"[12]"太师挚":可能就是《泰伯篇第八》第十五章中所说的“师挚”,是乐官之长,可见“师”也用于表示职位。
  (11)"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3]
  "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楊。"焉不学,就是何所不学之意,凡能记得一部分文武之道的人,孔子都从他学,所以没有常师。常师是固定的一位老师。在这里"师"也是老师的意思。
  (二)"师"的语义集合
  通过上文对《论语》里"师"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师"在春秋时代里有着多种意义,即意义的多样化。"师"可以用作“老师”、“表职位的太师”、“表示人名”、“表示人名的简称”、“军队”、“表示姓氏”。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时代(春秋时期)的"师"的语义和现代汉语里"师"的语义基本没有差别,除了单音节词演变为双音节词外,语义没有显著的演变。例如现代汉语里的“老师”、“集团军第九师”,某些以"師"为姓氏的。只是在职位方面有显著的变化,其变化也只是体现在字体形式上,语义根本没有变化,例如《论语》里面的"乐师",演变到现代为"音乐家"或"音乐人"了,其本质没变,都是指精通音乐乐理或音乐器具的人。到现代还发展了一些新词,例如"大师",这和古代的"大师"大相径庭,现代用语一般指精通某个领域的人才,掌握有专门的技能和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3][4][5][6]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中华书局.1982.54、130、305、372
  [7][8][9][10][11][12][13]刘宝楠.论语正义(下)[M].中华书局.1982.454、457、466、640、642、730、750
  作者简介:廖康明(1995—),男,籍贯:四川资中,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其他文献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平等思想发展开端  当时的智者学派有“上帝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的名言。第一个谈平等的人是普罗泰戈拉,作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古希腊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时期。纵观历史脉络,他谈到了平等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思想。但是事实上,普罗泰戈拉的平等指的是公民政治权利平等,而且奴隶和外邦人并不包括在公民的范围内。奴隶基本上直到近代才拥有了
期刊
【摘要】:中華民族5000年以来,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无数的朝代变迁,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渊源的文化长河,其中汉代时期是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古代的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汉代是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最为著名,并且也作为当时较为重要的文化角色,保留下来,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在汉代,文化艺术奠定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和基础,并且造就了当时舞蹈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针对汉代时期典型乐舞的风格,并从
期刊
【摘要】:立足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彰显巨大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彰显核心地位,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水平影响深远,对企业凝聚力的构建意义巨大,在根本上凸显基础性地位,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要重视探讨企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举措,在根本上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为增强企业行业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期刊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实现民族和谐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本文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来探析民族和谐理论,系统论述了马克思的民族和谐观,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民族和谐观的价值意义,从而对我们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和谐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和谐观  1.1诠释“民族和谐”  斯大林曾在20世
期刊
【摘要】: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从史笔和史观的角度来说,都是千古绝唱。虽然作者写作时代、体例、思想、内容等各异,但又有交叉重叠的部分。本文比较前四史中,民族列传的记载有何异同。由此分析,前四史中民族列傳对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的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前四史;民族列传;异同比较  一、前四史民族列传概述  自太史公所写《史记》,首先记载了与汉朝交往的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也开启了为
期刊
【摘要】:近几年,国内各个省份都将旅游作为拉动省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内蒙古的旅游经济发展可圈可点,除了發展中的优势以外还存在旅游经济发展短板,据此提出发挥资源及区位优势,创新改革旅游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内蒙古;优势;挑战;发展  1.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旅游业加快对外开放升级  内蒙古近几年一直在为推进区域经济而努力,加快与外省的联合,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下
期刊
【摘要】: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追求的是人文价值,因此“柏拉图”在当时更多的是人类的特殊符号,古代世界智慧的象征,而不是一个进行研究的哲学家。文艺复兴的人文学者试图和解两种势不两立的观念——古典主义的美与基督教教义的完美道德。美学的和伦理学的观念混含在他们的思想中,这种调和论的观念始终贯穿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之中,从而使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创作普遍受到新柏拉图主义
期刊
【摘要】:创新精神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文学作品的精神创新更是如此。它是在具有一定历史前提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产物。《诗经》便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文学产物,可以说《诗经》便是周代礼乐制度的历史文化,它的内容包含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生活及思想等等,也是代表周代礼乐制度及文明的典藏之作,《诗经》的产生及创作乃至后来的流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周代礼乐:《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从未停止,尽管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争议。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要求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要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实践哲学  不可否认,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理论最主要、
期刊
【摘要】:亚里士多德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和目的的不同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将伦理学划分为实践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善,即怎样通过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获得幸福,达到人生的成功,使人真正成为人。《尼各马克伦理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巨著,德性伦理思想可以说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本文试图解读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观,追求实践的伦理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伦理学研究与发展是极有裨益的。  【关键词】:亚里士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