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14-3-3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uw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14-3-3基因在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情况,为探讨猪带绦虫14-3-3(Ts14-3-3)基因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绦虫病流行区的猪带绦虫病患者体内采集成虫虫体,经镜下形态学观察和物种内转录间隔1区(ITS1)鉴定法确定为猪带绦虫后,感染仔猪获得猪囊尾蚴(幼虫);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阶段Ts14-3-3基因家族成员(Ts14-3-3.1、Ts14-3-3.2、Ts14-3-3.3、Ts14-3-3.4、Ts14-3-3.5、Ts14-3-3.6)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各自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光镜下,可见采集的成虫虫体头节由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组成,符合猪带绦虫头节典型特征;且虫体样本可经反转录PCR扩增出与ITS1基因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确定其为猪带绦虫。Ts14-3-3基因家族成员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阶段均有表达;Ts14-3-3.1(0.47 ± 0.09比1.01 ± 0.23)、Ts14-3-3.2(0.31 ± 0.09比1.05 ± 0.14)、Ts14-3-3.3(0.64 ± 0.23比1.26 ± 0.23)和Ts14-3-3.4(0.30 ± 0.09比0.79 ± 0.23)在成虫阶段表达水平与幼虫阶段比较显著降低(t = -3.816、-7.093、-3.377、-3.481,P < 0.05或< 0.01),Ts14-3-3.5(3.59 ± 0.09比0.99 ± 0.12)和Ts14-3-3.6(5.74 ± 2.76比1.03 ± 0.60)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 30.714、9.718,P均< 0.01)。

结论

Ts14-3-3基因的表达具有阶段特异性,提示Ts14-3-3基因在猪带绦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发挥特定的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成人心肌细胞曾被认为永久退出细胞周期,但近年来关于心肌再生研究新证据颠覆了这一认识。目前,靶向心肌细胞增殖成为心肌损伤再生修复的主要治疗策略之一,为此,作者系统地检索了相关文献,对心肌细胞增殖周期调控机制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
克山病是我国特有的、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根据心功能状态和发病过程将克山病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4种类型。慢型克山病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病死率、致残率高。现就慢型克山病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做一概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分析2005-2017年鄂尔多斯市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7年鄂尔多斯市人间布病发病资料(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7年,鄂尔多斯市共报告布病病例2 789例,年均发病率为12.34/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 1 588.449,P < 0.05);每年3
目的了解海南省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的流行情况,为本地区G6PD缺乏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6月海南省18个市(县)所有助产机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滤纸片干血斑,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G6PD活性初筛实验,荧光值> 1 600为酶活性正常,≤1 600为酶缺乏。参照《中国重大出生缺陷与遗传病调查与生物资源收集》,纳入新生儿荧光值≤2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