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都“喝茶”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hot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儒、道、佛与茶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今天中国茶道的精神。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的网课“中国茶道”,带领同学在茶墨俱香的诗文作品中,领略茶之“和”美,茶与天地之合德和“茶禅一味”之豁达。



  “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下,“和谐”成为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儒家认为,要达到中庸和谐,礼的作用不可忽视。礼追求和谐,茶道追求的也是和谐。“在寻常百姓家,以茶礼事恭敬之心;在婚嫁中,以茶礼喻坚贞之情;在祭祀中,以茶礼表虔诚之意。当然,最为普及和常见的是以茶待客。宋代杜耒所写的《寒夜》一诗就是很好的例子。”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主讲老师用平和的语气娓娓读出这首诗,让人不觉在脑海中勾画了一幅以茶待客的场景图。正这样想着,屏幕上恰出现了一幅完美契合诗歌意境的饮茶图:寒夜一人独坐,忽然客人到访。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客人呢?能在寒夜登门拜访,一定是与主人有着共同雅兴,情谊至深的人。只见两人围炉清谈,并不在乎有酒没酒,谈到兴处,好像茶亦醉人。最妙的是,作者坐在火炉前,炭火刚刚烧红;画中明月高悬,窗外透出了寒梅阵阵的清香。此刻,寒夜、知己、梅花、明月、清茶,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中国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所说的‘水’是淡而有味的‘茶水’,是君子之交带来的茶样宁静与安康。‘淡’是生活的味道,真正的朋友之间更需要的是和气、珍惜。”通过这幅寒夜知己饮茶图,老师为茶赋予了新的意象——君子。茶性无邪,出自山川,天然自成,从采摘到烘焙再到烹煮都必须十分洁净。君子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外在风度和内在本性相统一,都与茶的本性十分契合。茶是中正平和之物,被人们当成“君子”品性的参照物,茶事活动也成为平和心情、反省自我、修炼品性的过程。我国古今进行的茶事活动,都是围绕“和谐”的意境营造的: 煮水,“水火相济味最美”的融合之美;投茶,“执权投茶量适中”的中和之美;泡茶,“不急不缓调太和”的中庸之美;饮茶,“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礼


要想知道茶是什么味道,最好就是“吃茶去”。佛禅也不是知识性的,而是实践性的。最神秘、最遥远的般若绝境与最平凡、最卑微的世俗生活融为一体,成佛在瞬间顿悟。就像人们能在品茶中直接领悟苦后回甘的人生乐趣和平和心境,感悟生命的真谛。

  除此之外,茶洁净、俭朴的自然属性与道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也十分吻合。茶清洁淡薄,知深山而无欲。饮茶时,人因其甘美而安详清宁,超凡脱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合之美。这与道家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相辅相成。在茶人的眼中,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喝茶时,自己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诗圣杜甫所写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就是很好的例证。

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杜甫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伴随着旁白的品读,一幅山林品饮图跃然眼前:一抹抹金色的余晖透过山林投射在平台上。一人坐在石台上,正沐浴着清风,一边题诗,一边把盏啜饮。不远处翠鸟正在鸣唱,茶香和着木香在山林间缓缓飘散。
  因为品茶人心中充满了自然万物相亲相和的美好愿望,眼前的夕阳、暖风、翠鸟都成了主动配合他的亲朋好友。人与自然不分彼此,花鸟、茶、树木都好似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良师益友。一口热茶绕舌而下,顿时满口回甘,因此雅士们曾把茶比喻为“晚干侯”和“苦口师”。
  在道家与自然合体、与天地合德哲学观的熏陶下,茶道逐渐发展为顺应自然、热爱生命、融通万物的茶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文化体系。茶人心里总是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时刻领略着与大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绝妙感受。
  “如果说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那么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随着课程的进展,我们又跟随主讲教师来到了“茶禅一味”的世界。茶本身的自然属性,非常契合于禅宗修行的方式,因此饮茶也作为一种开悟的方式。佛家通过茶之道,来寻求生命的真谛,于是便有了“茶禅一味”之说。
  《指月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有一个从谂禅师,在赵州做了40来年的住持,很有修为,后有两个僧人到此向他请教何为禅。禅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我曾经来过。”禅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那个僧人说:“我从没来过。”师曰:“吃茶去。”后院的监院感到很奇怪,就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禅师叫了一声监院,监院答应了一声,禅师又曰:“吃茶去。”
  要想知道茶是什么味道,最好就是“吃茶去”。佛禅也不是知识性的,而是实践性的。最神秘、最遥远的般若绝境与最平凡、最卑微的世俗生活融为一体,成佛在瞬间顿悟。就像人们能在品茶中直接领悟苦后回甘的人生乐趣和平和心境,感悟生命的真谛。
  为方便体会“茶禅一味”的超脱感受,课程选取了数段僧人在山野间坐禅,草屋前参禅的实景视频。衣着素袍的僧人饮一杯热茶,后将双腿曲叠于大腿之上,将气沉于下腹,目光集中于某一个固定物,清除脑中一切杂物。因饮茶,僧人们坐禅通宵不眠,在烛光摇曳中清明耳目,静坐调心,解放心灵。
  责任编辑:贾倩颖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红楼北大红楼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线下课堂  北京大学红楼(简称“北大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所在地。全楼主体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北大红楼。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作为电视剧剧情的主要发生地,北大红楼成为了青年人的网红打卡地。  19世纪90后的青年毛泽东,1918年10月担任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和李大钊一起工作了4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服饰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民族服饰博物馆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两个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北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  学生们在这里做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
期刊
在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南侧有个宝藏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7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可以与
期刊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旗手朱婷、赵帅高举五星红旗,领衔中国体育代表团走入体育场,他们身着红白配色印有中国风图案的礼服,鲜艳、大气、沉稳。这套礼服名为“开门红”,由北京服装学院师生设计团队设计,总设计师贺阳教授是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  “旗手朱婷的裙子该再长点儿,有些运动员裙子显得长了”在开幕式直播中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穿着“开门红”礼服出场时,她还是
期刊
2018年5月,在2022年冬奥组委的支持下,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014年南京青奥会官方制服与火炬传递服装2016年里约奥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服装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作人员制服2008年北京奧运会志愿者制服  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带领研究生团队参与奥运会等各项重大活动的服装设计由来已久。在设计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礼服之前,团队先
期刊
教育服务专题展是2021年服贸会8个专题展之一,主题为“教育引领未来”,将展示我国教育对外扩大开放的发展成就,为各国各类机构搭建探讨交流与合作需求的平台。专题展位于首钢园4号场馆,整个场馆面积为3300平方米,分为“区域教育合作”“国际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和“综合服务区”4个区块,60余家国际教育组织(机构)、知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智慧教育等境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及企业在这里展出了自己的最新教育成果
期刊
浙江省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  越剧发祥于浙江绍兴嵊州市,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剧目取材于民间故事,剧情完整紧密,唱词优美,属于雅俗共赏,深受民众喜爱。  越剧博物馆坐落于嵊州鹿胎山的小小一隅,城隍庙香火飘渺,随风依偎于那静静而巍峨的建筑物上。  “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
期刊
大家好!我是YoYo,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IP吉祥物,大家也可以叫我“邮友”。  我诞生在2020年9月。我身后的披风以北邮蓝为主色,我的腰带卡扣上刻画着“01”的符号。“01”是摩斯密码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源头二进制编码。我头上戴的AR眼镜则展现了北邮以信息科技为主的学科特色。  为了让刚加入北邮的新同学充分全面地了解北邮,也为了向更多人传播北邮精神,讲述北邮故事,充满责任
期刊
[摘 要]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而美国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90年代后,美国高校质量鉴定工作进入了一个调整、改革的多变时期。  [关键词]美国;质量鉴定;中前后教育  [中圈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3)02—0090—04
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昌平校区“我爱我化、我爱新校区”主题摄影大赛中,北京化工大学师生用镜头展现了昌平校区美丽的风光。秋天的玉屏山范籽恋  秋天的玉屏山是校区最受欢迎的地方,画面的三分式构图体现出了层峦叠嶂般的壮阔,近处的一抹金黄与远处的京张高铁遥相呼应,为整个玉屏山赋予了诗意,不禁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高天上流云朱锦辰  在宿舍休息时望向窗外,窗户的反射形成了对称画面的,高高的天空上流动的朵朵白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