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项目衍变历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独竹漂项目为研究个案,揭示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即项目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已日渐式微,外部推力已然成为当前项目发展的主要动力;项目的功能价值日益多元,但契合项目自身特色的主要功能未得到应有的充分挖掘;近代所进行的某些适应性改变使各项目自身特色逐步迷失;过度商业化影响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当重点关注各项目的整理归类;甄别各项目的特征,找准项目定位;充分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以项目的自身特征和内在需求为依据,着眼于项目的长远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独竹漂;衍变历程;特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启示
  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做出了各种积极应对,成功突破了发展的瓶颈,有效化解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时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当代模式备受推崇,各民族地区竞相仿效,各界对其赞誉有加。盛赞之余,各界却鲜有声音来探讨这种模式所隐藏的危机,繁荣表象所遮蔽的问题被束之高阁,并未引起各方的重视。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装的同质化、项目功能价值的泛化、项目特色的丧失、项目的过度商业化”等方面。如若我们长期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它必将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拟选取独竹漂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对其衍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其发展特征和规律,借此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引发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反思。
  1“独竹漂"项目的起源和衍变
  1.1官运一“独竹漂”项目的雏形
  独竹漂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的秦汉时期,源于朝廷对赤水、习水一带楠木的运送方式。据《遵义府志》记载,遵义大娄山盛产楠木,是建宫殿的上好木材,当时朝廷派遣伐木官到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但因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至今,乌江尚有楠木渡渡口。这种特殊的木材运送方式就是独竹漂运动的雏形。
  独竹漂项目的诞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由于赤水、习水等地依山傍水,丰富的山地资源与土壤条件为楠木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这是独竹漂生存的前提;此外,由于赤水、习水一带有着丰富的河流、湖泊资源,这又为最初的水上运输木材提供了可行性。这是农耕文化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其间凝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2游戏一“独竹漂”项目的功能衍伸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创造了新的运木方式,原生态的独竹漂项目雏形一“官运”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功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內涵一游戏。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相互竞争、嬉戏,从而使独竹漂演变成为了一种水上游戏,并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在赤水一带被固定下来,后期逐渐转化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每年端午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就会成群结队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如果有人掉水了,就会赢得阵阵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敬酒敬茶,戴上大红花,风光无限。
  从单纯的运木方式向游戏娱乐方式转变,反映出独竹漂文化内涵的逐步丰富,也反映出独竹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物质环境的主动适应。人们在运木过程中逐渐发现其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并通过人类自身设定的简单规则进行竞赛表演,使运木工作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愉悦了人的身心。这也为当代独竹漂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奠定了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1.3生活方式一“独竹漂”项目的自然发展
  除了衍生出游戏娱乐形式外,随着赤水、习水河流两岸居民之间的交流日趋密切,人们渡江的频率、生活物资运输的次数逐渐增多,独竹漂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居民渡江、运输生活物资等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散居于赤水河两岸的竹农,长期生活在漫山的竹海中,其衣、食、住、行都与竹子相伴,他们在集运毛竹,扎竹排的过程中,练就了“独竹漂”这门独特技艺。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正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生动描述。
  此时,独竹漂已经彻底摆脱了作为运木工具的历史本源,也不囿于游戏娱乐的新型文化形式,而是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在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间蕴含着居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价值,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4多元价值功能挖掘一“独竹漂”项目的时代应对
  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挑战使独竹漂深陷困境当中,其发展遭遇瓶颈。在此背景下,受多元体育价值功能观的影响,学界和民族传统体育管理者对独竹漂的价值功能进行了深入挖掘,其娱乐功能、文化功能、健身功能、竞技功能、观赏功能与经济功能被逐一挖掘,并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呈现:娱乐功能主要通过文艺展演的方式呈现;文化功能主要通过展演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健身功能主要通过训练和竞赛的方式呈现;竞技功能主要通过竞赛得以呈现;观赏功能主要通过文艺展演和竞赛两种方式呈现;经济功能则主要通过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多元价值被充分挖掘后,独竹漂获取了新的发展动力,其发展势头较好。
  1.5文化艺术展示一“独竹漂”项目的当代传承
  近代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竹漂的传统模式与时代发展显得格格不入,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与民间体育组织审时度势,根据整个体育文化生态视野进行了深入思考,积极推出了民间文艺表演的传承形式,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目前,有关独竹漂的文艺表演在赤水、习水一带已经形成常规,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品剧目。如“美轮美奂、水上婚礼”项目是独竹漂艺术与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完美结合的节目;“借你两小时,还你五千年”项目第一次将中华民族五千年龙图腾完整展现在水面上,有效地将独竹漂与龙文化结合;“视觉盛宴、竹漂技艺展示”项目包括“跳竿”“换竿”“飞燕凌空上竿”“卧漂”“俯卧撑”“劈叉”“竹漂舞”“呼啦圈”“金鸡独立”“燕子探海”“犀牛望月”等诸多精彩绝伦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通过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展现,独竹漂项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获得了中央电视台三次专题采访报道,并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独竹漂"项目发展的特征
  纵观独竹漂的衍变历程不难发现,其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它在丰富人们社会生活、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展现民族文化独特性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并以其独特、新奇等特征影响着周边环境。但近代以来独竹漂为适应环境所进行的改变却折射出不少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2.1项目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不足
  最初,独竹漂的发展处于一种完全自发的状态,是对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在远古的农耕时代,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交通设施与运输工具匮乏,独竹漂最初作为一种运输木材的工具得以诞生;而随着新的运木方式的产生,其原初功能逐步沦丧,所幸的是,由于项目本身的特征和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它被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游戏形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弥补人们消遣娱乐方式的单一和文化生活的枯燥,同时能够满足人们运输物资所需。这种衍变历程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随着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外加西方竞技体育的强烈冲击,独竹漂的文化认同日益减弱。外部环境的这一系列巨变迫使独竹漂不得不在环境变更中重新寻求发展的依托。显然,在这一背景下,单纯依靠项目的自然发展已然行不通,必须借助外力的推动才能形成前行的动力。这也是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于是,政府与民间力量及时介入,确立了新的项目传承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使得独竹漂项目得以顺利延续。可见,当前独竹漂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已然不足,外部推力已经成为了独竹漂发展的主要动力。
  2.2价值定位模糊,功能日益泛化
  早期独竹漂的发展,其功能较为单一,无论是作为运木工具,还是作为游戏娱乐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均以单一文化形态得以呈现。然而,近代以来,其功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挖掘,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竞技功能、健身功能、经济功能等被逐一挖掘,并通过各种方式被放大。功能的多元化,有利于丰富项目的内涵,增强项目的吸引力,为项目谋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独竹漂项目功能的日益多元化,它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步显现:一是导致独竹漂与其他体育项目所展现的功能高度同质化;二是导致契合独竹漂自身特色的主要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充分挖掘。最终导致独竹漂项目价值定位模糊不清,泯然于众。
  2.3项目特色逐步迷失
  一个项目能够延绵数千年而不绝自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它能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不同需求,而这种对人们需求的满足则与项目对环境的适应是分不开的。独竹漂的整个发展历程其实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它根据地域环境、民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密切联系并着眼于人们劳动、生活、渡运、娱乐需求的满足,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独竹漂所面临的环境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体育项目、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竞争业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竞争格局下,独竹漂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环境要求,根据自身的项目特征,以竞赛、文艺表演等方式延续发展,充分体现出其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然而,在主动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历程中,独竹漂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发展悖论:即项目的外部包装高度同质化,项目的传承方式高度相似,项目自身的特色逐步丧失。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2.4过度商业化,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诚如上文所述,文艺展演已经成为了当代独竹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民族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因而备受商家青睐;加之民族旅游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地方政府对其支持力度加大。商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并对各种民族资源进行精美包装和大力推介,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文化心理追求,扩大民族旅游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独竹漂也得到了大力挖掘,并经过重新包装成功进入了游客的视野。一时间,各种形式的独竹漂展演成为了民族旅游中的重要吸睛点,与民族地区古朴绚烂的人文景观和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一起展现出无限魅力,推动了民族旅游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表象背后却隐藏着独竹漂发展的巨大危机。在商业化的推介下,独竹漂早已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沦为单纯表现民族特色而浮于表层的人为造设。其文化本真已逐步丧失,早期的质朴已不复存在。这是非常致命的,人们将无法从项目本身窥视到其原初的样子,更无法探寻其文化本真。这意味着独竹漂项目的民族性正逐步丧失。此外,当所有的民族传统项目都以类似的方式来展演,靠新颖和独特来满足游客的猎奇之心时,这种模式的持久性难免会让人担忧:当人们逐渐对各类民族展演熟悉之后,其内心的好奇心将逐步减弱,项目的吸引力也将逐步消失,这时,推动项目发展的外部动力也会日渐式微,项目的传承将面临新的瓶頸。
  3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独竹漂的发展特征和规律进行总结,可以管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如何提前预见这些问题,并未雨绸缪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略是当前研究者应当关注的重点。
  众所周知,不同于早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囿于各自封闭条件下独立成长的模式,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横向的共时性转型需求和纵向的历时性转型需求,在纵横交织的双向转型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根据环境的变化积极做出了调整,衍生出多种发展模式。这些新模式为深陷发展瓶颈的民族传统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发展。因而,它备受各界青睐,地方政府、民间文艺团体、学界都对其推崇备至,一时间,这些新的发展模式风靡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当大家都沉醉于调整所带来的阶段性硕果时,繁荣表象背后的隐患却被遮蔽了:即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坚守其文化本源、如何在类同的包装推广下彰显自身特色等问题被各界所普遍忽视。然而,这一被当下所忽视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它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认为,当前我们应当提前预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意识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发展绝不仅仅是对原初形态的简单回归,更不能只是对当代西方体育的单纯皈依,而应当以项目的自身特征和内在需求为依据,着眼于项目的长远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道。具体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3.1做好项目的整理归类工作
  对各个项目的发展衍变进行整理归类,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础工作,它为项目的后续规划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各项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现阶段,应当由各省市的民委牵头,委托有能力的机构来负责各个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项目进行归类管理,做好各个项目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发展重点。
  3.2找准项目特色。做好发展定位
  由于各项目的源起千差万别,发展过程中亦融入到人们生活娱乐的不同层面,在历史流变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是项目的独特性之所在,它有效构建了民族体育生态的多样性。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皈依西方竞技体育,亦不能简单挪用其他项目的发展模式,走“大一统”的发展形式。各项目的发展应当以自身特色为出发点,依托项目特色来进行发展定位,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有利于秉承项目自身特色,保持项目自身魅力,促进项目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二是能够有效防止各项目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保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的多样性。
  3.3明确价值取向,彰显主导功能
  当前,由于欠缺理性思考和长远规划,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功能呈现出“多而全”的特征,各项目的娱乐价值、竞技价值、健身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一应俱全,看似各项目的功能价值得到了全方位挖掘,其实质则是各项目均可以相互替代,自身特色全无,各项目的优势荡然无存,项目后续发展乏力也自在情理当中。诚如上段所述,由于每个项目均具有自身特色,且在发展中与人们生活娱乐的不同层面结合在一起,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各项目的价值功能表现出一定差异性。这是各项目存续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当根据项目自身的特色来进行价值定位,明确各项目的价值取向,而不能盲目追求价值功能的“多而全”;在明确各项目价值定位的基础上,针对项目的主导功能来规划项目的发展,加大其主导功能的开发力度,彰显项目功能价值的独特性,增强项目的吸引力。
  3.4挖掘文化内涵,增强内源性动力
  文化内涵是项目发展的内在依托。当前,我国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魅力未能得到充分呈现,文化认同度较低。这是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不够的深层原因。与国人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削和贬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后现代思潮展现出对和谐价值观的渴望,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共鸣。因此,应当消弭当前功利思潮所带来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魅力,加大对各项目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构建文化认同,从而有效增强项目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化被动传承为主动传承。
  4结语
  当前,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已明显不足,借助外力推动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外部力量在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发展模式趋同、价值功能泛化、项目特色迷失、文化认同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也有碍于整个民族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它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当前背景下,各界应当正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这些问题,着眼于长远,妥善处理项目变迁与价值坚守之间的发展矛盾,根据各项目自身的特色找准项目定位,有针对性地挖掘项目的本原价值,增强其内源性动力,以促进项目的健康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用微温传感器测量了发电厂烟道内的温度起伏频谱,得到烟道内折射率结构常数Cn2的分布及外尺度。结果表明:烟道内的温度谱可用von Karman谱表示,外尺度基本不随离烟道壁的距离变化,Cn2强度随离烟道壁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在处理平均风速值时,要考虑结构常数分布对加权函数的影响。由Cn2计算出的光闪烁强度远小于实测的光闪烁强度,因此,光束通过烟道气流的闪烁主要原因不是来自温度起伏。
本文用激光分子束外延,原子尺度控制的外延生长出多种钙钛矿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原子力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测量结果表明,薄膜与异质结的表面和界面均达到原子尺度的光滑.
通过引入量子信道传输率、单光子捕获概率、检测因子和数据筛选因子,给出了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配中量子密钥比特率的表达式.针对低轨卫星-地面站间激光链路,进行了量子密钥比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验方法,通过观测激光束与原子的共振荧光信号,从而知道系统中磁场的零点位置.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的冷原子和原子光学实验研究。
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4H-SiC样品上分别沉积四种金属薄膜(Ag,Cu,Ni,Cr)形成Schottky接触,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对Schottky势垒高度的影响.通过对样品的I-V测试结果的拟合,得到
通过在自行研制的气溶胶飞行时间激光质谱仪上对苯酚、苯胺、1,3-二氯苯、硝基苯气溶胶单粒子的质谱特征进行了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
介绍了GaN基的3种可见盲紫外光探测器:p-i-n结、肖特基势垒和金属-半导体-金属紫外光探测器,并对其工作原理、特性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研究了一个耦合二能级原子与二项式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布居的时间演化及二项式光场处于不同状态时场参数对原子布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二项式光场处于不同状态时原子
利用Barnett和Pegg提出的测量相位算符讨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相干态的压缩效应,得到了出现压缩的条件并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
激光诱导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是近年来刚刚起步的一个全新的制冷概念.它在体积、重量、振动、电磁、寿命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制冷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针对空间红外探测器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