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z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潮所著的《幽梦影》语言简练精巧,字里行间充满哲思,笔尖直透社会表皮之下,客观审视并剖析社会内在肌理,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小品文简练隽永、哲思深邃、诙谐幽默的特点。明代戏曲家石庞夸《幽梦影》一书:“清如梵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铎,别有深思。”此书少了些教化之意和批判的“戾气”,增添了不失趣味的嬉笑嘲弄。品读《幽梦影》,不是如匕剑刀枪那种无法招架之感,而是一种如品薄荷茶般清爽的阅读之感。
  世间万物皆可入张潮之眼,内化于心,抒之于笔。《幽梦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意境广博,有对山川风月、雨雪霜露等自然景观的赞叹,又有交友之法、读书之道、做人原则、出世入世等人生哲理,抑或是对书法绘画的鉴赏。书中不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哲学思辨的美学价值。书中格言句句如诗,言简意赅,促人深思,透露出哲人式的冷峻和对自然去雕饰的审美追求。
  在物欲横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物质追求占据主流,人逐渐成了欲望的提线木偶,失去了魂灵,迷失了方向。而《幽梦影》给当代迷路之人指明了方向。张潮在书中传达了什么人生智慧呢?不如重归原文,细细品之。
  一、出世“心出”,入世“心不入”
  (一)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
  东方朔才智过人,有甚于汉武帝的众臣,他若不是以荒唐言行藏智,用粗鄙行径污名秽德,估计不能免于朝廷官员毒手。东方朔酒酣之时说道:“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于是便有了“避世金马”这一典故。东方朔借着金马门避世,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政治抱负。
  (二)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入世要学东方朔什么呢?东方朔既有隐士之气,又有入世之念。“避世金马”便是他想出的绝佳办法,既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可以保全自身。另外,东方朔没有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使得他免遭他人毒手。这启发人们,入世之前要想好保全自身之法,学会遮掩针芒,不要一心追求功名利禄,方能保全自身,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佛印禅师了元自幼便能熟背儒家经典,佛学参悟颇深。宋神宗仰慕了元的才学,赐其金钵,弘扬其德。了元与苏东坡等文人结交甚密,文字往来甚多,他虽然是僧人,但酒肉不避,活得洒脱恣意,不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重在养性。出世要向了元学习,不被世间众多形式所束缚,随心而行,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本就不易,不如洒脱随心。
  出世‘心出’,入世‘心不入’是张潮给予人们的第一条警言。
  二、成熟思想、激情热忱、丰富阅历三者应相辅相成
  (一)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青少年涉世不深,人生阅历不足,做事易冲动。冲动的背后反映了青少年这一群体特有的闯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劲,以及敢于付诸实践的勇气,但缺乏了一定阅历的加持,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尽如人意。而老年人饱经岁月的磨砺,阅历丰富,往往能看到事情的本质,做事也更加稳重踏实。但老年人在付诸实践之前往往会思量太多,顾忌太多,从而不敢轻易尝试,容易丢失先机。
  张潮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青年人和老年人,分析这两个阶段的长短处,进而提出老少互补:青年人在拥有闯劲时,还要多学习老年人做事的沉稳以及远见,方能将事情处理到位;老年人要利用自己的阅历和稳重的态度,还需要有青年人那种虎劲,不断进取,更新思想。
  (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人生的三个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年少“如隙中窥月”,只能看见事物的某一角,认识还停留在浅层,只能用动词“窥”;中年“如庭中望月”,这是有了一定的阅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举一反三,能看见事物更多面,不再停留于表层,这时用的是动词“望”;老年“如台上玩月”,这个“玩”字用得极佳,老年人的人生阅历是非常丰富的,造就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独特的见解,对于事物的认识相当全面。这段话突出了人生阅历的重要性。
  成熟思想、激情热忱、丰富阅历三者应相辅相成,这是张潮给予人们的第二条警言。
  三、取解语,懂取舍;严律己,宽待人
  (一)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张潮的这则言论中,“二者不可兼得”是对孟子“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思想的一种认可。人这一生中免不了要作出各种抉择,就像花和美人一样,人人都喜欢,但只能取其一,要懂得断舍离,学会取舍。
  “舍生香而取解语”突出了解语的重要性。“解语”一词出自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是善解人意的意思。中国是人情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令人心烦。善解人意能使人们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人,不易与他人起冲突,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优势。善解人意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初读此句,不禁惊叹,短短十二个字将为人律己原则与自然进行连接,极为巧妙。单独解读“春气”可能稍有难度,但放入句中加以揣摩,便易于理解,这里的“春气”指的是春天温暖、和煦的气息,处理事情与对待他人要像春天一样温和。
  “秋气”理解起来颇有困难,需结合诗词加以推敲。例如,刘彻《李夫人赋》中的“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一句中,“秋气”“凄泪”“桂枝落”营造了一种悲凉凄婉的氛围。李白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中写道:“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这里的“秋气”是凄怆、肃杀的。
  那张潮《幽梦影》中的“秋气”取何义呢?词的前后句对仗,暗含转折之意,于是筆者大胆推想“秋气”与“春气”的意思相对,应取肃杀之意,在句子中翻译成“严厉”更为恰当。   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自己,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但对于他人,大家要怀着包容的心态,允许他人存在不足,也要肯定他人的优点,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不是紧咬着他人的缺陷不放。
  取解语,懂取舍;严律己,宽待人是张潮给予人们的第三条警言。
  四、贫不失傲骨,富不失原则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张潮强调了浊富不如清贫的思想观念。何为浊富?浊富即为采用不正当手段、途径实现富足。清贫无疑是乐在贫中,表现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浊富与清贫是两个相反的概念,着重点应放在“清”和“浊”二字上。对于清浊的评判是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准绳的。张潮倡导的是乐于清贫或乐于清富。
  “以忧生不若以乐死”表明了张潮对“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无骄,富而无谄”的认可,认为人不应只追求社会名利,要守住内心的善和骨子里的傲气,不屈服于名利,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底线。纵使贫穷,也不可失去自己骨子里的傲气,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人的施舍,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贫不失傲骨,富不失原则是张潮给予人们的第四条警言。
  五、情须近于痴,学须兼乎趣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一句突出了“痴”和“趣”的重要性。“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是指想要达到至情至性的境界,情必须近乎痴迷状态。当情感近于痴时,注意力不会被其他事物分散,一腔心血汇于一处,往往会事半功倍。而“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突出了“趣”在才华发挥中的重要作用。虽有卓越之才,若无趣、墨守成规、刻板迂腐,其才华也很难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情须近于痴,学须兼乎趣是张潮给予人们的第五条警言。
  六、世间之事,以闲待之
  张潮认为:“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幽梦影》中记载:“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自古以来,世人对于“闲”颇有微词,认为闲会令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故步自封、荒废人生。张潮与世人的看法相背,他认为人应会闲、能闲。周作人认为“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半日的悠闲可以洗去碌碌多年的风尘疲惫。来这世间走一遭,多数人为名、为利而奔波往来,一生殚精竭虑。等到生命步入尾声之时,幡然醒悟,这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消磨殆尽,而自己还未开始享受,就将化为云烟。一个能在世人奔波忙碌之时闲下来的人,并非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能悠闲看待世人所忙碌之事,才能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闲情逸致。在 “闲”中,不但可以品诗词经文拓宽视野,而且可以蓄精养锐,规划自己的人生,可谓一举两得。够闲、会闲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漫漫人生,不必匆匆赶路,适时享受闲中之趣,岂不快哉。
  张潮对于闲是高度肯定的,他认为闲包含三方面:一是有闲工夫,二是有闲的心向,三是会闲。有闲工夫指的是能抽出时间让自己闲,着重于时间层面;有闲的心向则是要乐于闲,侧重于心理层面的放缓,追逐慢生活;而会闲则强调如何闲,会闲之人能在闲时调整自我、拓宽知识面、积蓄力量,并非无聊的享受,多用于提升自我层面。因此,张潮笔下的闲是积极、有益的。
  世间之事,以闲待之是张潮给予人们的第六条警言。
  七、结语
  张潮的《幽梦影》文字清雅、格调超拔,呈现了其特有的清透、纯洁性情。《幽梦影》所描绘的淡雅生活、处世为人之道、闲适心态、高尚情操、高雅志趣等,为现代人洗涤心灵尘埃、寻回本真自我,获得真正的平静闲适提供了方向。
  愿诸君能细品《幽梦影》,并从中深受启发。
  (扬州大学)
  作者简介:袁歆(200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練计划项目“《幽梦影》传播研究”(202011117107Y)。
其他文献
水彩画自传入中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外来艺术,水彩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色彩,又融合西方绘画艺术形式的图式和表现风格。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交流、适应、融合过程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水彩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了具有民族性的表达方式、表现风格。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国家,浓厚的民族文化及广阔的疆域土地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与民族精
期刊
《儿童法案》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对于儿童福祉的思考。在《儿童法案》中,亚当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在于宗教信仰幻灭之后,他无法找到新的精神指引,从而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虚无。在这部作品中,麦克尤恩倡导一种理性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种信念。当律法、理性和信仰都为伦理服务时,人们才更有可能驱散内心的幽暗。  一、《兒童法案》概述  《儿童法案》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对
期刊
就钢琴艺术来讲,其不仅是作为演奏乐器流传至今,更是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在音乐领域立于不败之地。钢琴艺术本身带有浓郁的西方艺术气息,当其传入我国后,经过我国钢琴家、作曲家的不断努力,为其增添了中国文化特色。  随着钢琴艺术的不断推广,钢琴艺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内涵,并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基于此,为了能够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人们对我国钢琴艺术文化内涵的
期刊
戴进是明初浙派的创始人,他的艺术创作推动了明代绘画的发展。《明画录》卷二记载:“(戴进)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之,俗所谓行家兼利家者也,神像人物杂画无不佳。”戴进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主,不拘一格,师承百家。从“董巨”的气派山水画及李唐、郭熙的全景式构图,到马远、夏圭意义深远的边角小景,再到元画的笔墨韵味,戴进在吸收各时期绘画大师的艺术技巧的同时,又进行创新融合,形成了自己独
期刊
谢时臣作为明代的职业画家,生前颇负盛名,但在其死后,却渐渐“消匿”于画坛,几乎不被人所提及。有关他的绘画思想,也只能从其作品的画跋中以及友人吴鼎为其所作的《谢时臣小传》中寻找踪迹,其中提及:“顾其言曰:‘……天行而神会,游艺而道存,庶几古真人之流哉!因自号樗仙云。’”谢时臣将“游”与“道”联系起来,因“游”而得“道”,“游”之思想贯穿其一生的创作。探究其根源,南朝画家宗炳晚年提出的“卧游”说通过吴
期刊
《喜福会》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母亲们早年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来到美国求生存,女儿们则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熏陶下成长。基于母女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描述了四对母女从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  一、《喜福会》概述  在小说《喜福会》中
期刊
中国现当代油画是一种舶来艺术,由西方传入我国。经过多年发展,通过油画家的探索和研究,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现当代油画的生存方式、表达形式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油画作品。中国近现代油画审美所呈现的表现主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现当代油画审美中的表现主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受到越来越多油画研究者的关注。表现主义最早来源于西方美学,中国现当代油画审美中的表现主义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
期刊
气韵生动是我国绘画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自魏晋以来不断被学者、画家讨论的一个美学范畴。笔者认为气韵生动所引起的审美心理与高峰体验有相同之处。本文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比分析气韵生动与高峰体验,希望为此命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气韵生动概述  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其最初指向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通过线条的运用将人物的风骨气韵传达出来。绘画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期刊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极高声誉,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类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它在人类的眼睛面前呈现出来的,是它能够理解或相信是真实的东西。”艺术的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每一个层级都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与理解。本文从张力、艺术与象征等方面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  一、阿恩海姆的“表现”理论  表现性是知觉范畴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当透过表象去看一件艺术的本质时,便可发现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一件
期刊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与其他时代的绘画作品相比较,宋代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重的现实意味,更加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宋代绘画受到学术思想的深深影响,更加注重描绘的逼真性。  一、花鸟画的写实技法  宋代花鸟画是人们初学花鸟画时的临摹范本。宋代画家在创作花鸟主题的绘画作品时必是提前对所绘画的物象进行观察,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和细节的基础上做到师法自然。黄氏画风着重刻画富丽华贵的花鸟画,宋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