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培养技术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能够走出一条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之路,将教学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三突出”(突出品德人格、职业岗位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加强”(加强计算机、外语、现代管理知识教学)和“双证书”(毕业证与技术资格证)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强化学生实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定能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成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一、培养高科技人才,改变教育观
  
  要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因此,社会中所有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所利用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实习及实训场所等),都应成为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条件和手段,以不断促进高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要保证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更新质量意识,转变投入观念,重构评价标准。
  1.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的彻底更新。
   如何看待高职教育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教育质量?
  第一,要从社会整体需求评价高职教育的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必然造成部分分数较低的考生被录取,不过这仅是个局部问题,从整体角度看,分数高的考生仍然占80%以上。对20%的“差生”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就能确保整体水平。这样做不仅能够保证原有非扩招考生的质量水平,而且还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潮流。因此,要从整个社会对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来评价高职教育的质量。
  第二,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的质量。高职教育要发展,必然要扩大规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可能会因设备、师资的暂时不足而影响质量。但从长期看,如果规模上去了,加上科学化管理,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效益,进而加大教学投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发展地、动态地、全面地看待高职教育的质量。
  第三,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衡量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质量的高低,要有客观的标准。对不同事物的评价,必然有着不同的尺度。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培养目标有所区别,质量标准也应有所差异。对高职教育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学科理论是否必需、够用,而且要看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强弱。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数量很少,属精英教育,而仅凭少量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察高职教育的质量。
  2.高职教育投入观念的根本转变。高职教育要扩大办学规模,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采取“集资入股”、“借船下海”、“引凤筑巢”等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筹资,把规模搞上去。比如可以紧紧依托和依靠科技系统和科技资源,主动寻求科技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道路,提高办学效益;另外,后勤设施建设,可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使教育系统结构化,增强教育功能,提倡和坚决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彻底解决高职教育的“瓶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规模、效益、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3.高职教育教学条件评价标准的重新构筑。发展高职教育不能只在教育系统内部的教学条件上做文章,而应将其置身于整个社会中,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作为评价高职教学手段的重要参数。这样有利于我国办大教育,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因此,评价高职教育的教学条件,关键要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享用到了应有的教学软件与硬件,但这些硬件是否属于学校则无关紧要。
  
  二、全面认识和落实“双证书” 制度
  
  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双证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但从学生获得证书的等级来看,层次比较低,远不适应用人单位和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是在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积极推行“双证书”制,机电工程系可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模具研发中心,矿业工程系开展高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外语系建立校外商务英语实习基地,甚至进行课程置换,引进国外的认证培训教材,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曾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的做法,此举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从长远看,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需对此做法进一步提高认识。
  新岗位的不断涌现和岗位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与技能,目前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较为突出,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花重金买回来的生产设备却因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而无法正常使用,这就是职业教育的败笔。许多企业高薪请不到会开机床的技术工人,等等,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没有高层次的职教师资,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就难以提高。
  “双师型”不仅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实训、实习来完成,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和技能课教师,必须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采取适当措施,如适当减轻教师课时,鼓励教师考研深造,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取经,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总之,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教、学、用”合一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人才,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办学效益的高地!
其他文献
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调查学生对哪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开设体育课的现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对体育的兴趣相联系。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高职教育的重心要把最广大学生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把技能提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一起统筹协调,为学生终身学习、创新能力、职业发展提供素质支撑。    一、 高职教育的现状    1.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均衡发展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弥补了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