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意境美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中国画的意境美是通过物象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画家把艺术作品内容中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艺术创作与美感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营造出画中有诗、画中有情、画中有意的艺术内涵。使见画如见人性格,见画如读文章,给观者无尽的艺术享受,并能引发观者无尽的遐想。因此中国画的意境美这一美学范畴在对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十分重要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准则。当然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画家对客观事物美的认识是第一位的,美的感受和感动是在美的认识基础上发展的,情感是在理智基础上发展的。必须先有理性认识,然后才有情感产生。所以说中国画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对客观事物美的认识与情感活动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主客观的统一。即从美到情,从情到意,从意中迸发意态、意界、意境。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极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它集中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
  哲学思想
  《汉书·艺文志》云:“诗言志,歌永言”。阐释出中国文学艺术的核心——中国艺术的主观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观念为基础的玄学思潮出现,在玄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出现了“传神写照” “迁得妙想” “以形媚道”等著名的美学观点。基于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中国绘画自然而然强调意境美已经不难理解了。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的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经·四十一章》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出了一种极致的东西——听不到看不见的,主张对虚拟、虚无的追求,中国画不追求西方绘画似的写实,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不无相关。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的战国哲学家庄子,在《庄子》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从这位否认美和艺术反而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哲学家这里,似乎可以探寻中国艺术不求形似的渊源。但是,这种不似之似并非脱离客观对象,而正是一种统揽全局的总体精神的把握。正如《淮南子·诠言训》所述:“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中国古典美学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下孕育的以儒、释、道三教相互联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中国画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独有的民族风格,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通过画家对其所描绘的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引发观者的联想以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感染和升华。中国画作品所呈现的物象并非简单的再现对象,其中融入了作画者的的主观感受,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 。
  独特性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的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艺术状态。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指出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后者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又如尊儒排佛的韩愈主张必须在思想感情非表达出来不可时方才落笔:“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是或激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祝枝山曾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里所说的事是指生活、事件。所谓“境”则是富于气势、精神的景象或直观生命的形态。意与境的和谐统一,便能构成艺术境界。王国维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同样道理,任其一,亦不成为艺术。意境、情境、环境这三个不同层次,都是艺术家在一定生活环境中营构的,由于气质各异,他们的创作必然有不同境界。李渔在评《琵琶记·中秋赏月》中说过:“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宋代苏轼曾对王维的《蓝田烟雨图》题曰:“蓝田白石出,王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巧妙地突出了画的意境,妙笔生辉,让人叹为观止。苏轼评论王维的艺术造诣时说;“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画, 画中有诗”。王维的许多诗句,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这些优美、充满色泽的诗句,描绘出一些幽美宁静的画的意境。由此可见中国画通过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所以艺术意境的创造,绝非主观“内营”、 “心造”,而是以境结情的结果。所以“有性情而后真”,以境结情是创造意境最重要的特殊化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具体体现
  中国画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真实情感。意境美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寄托。情感溶化在形象中就像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所以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曾画过一幅无根兰花。“昨来天女下云峰,带来花枝洒碧空,世上凡根与凡叶,岂能安顿在其中”,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朝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画家只有通过大胆的想象、不拘泥于形似,得其“神”、“因心造境”,才能倾注内心的真情实感,吐胸中之逸气,营造出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画中意境。如李可染画的 《漓江雨》,题词是:“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朦,如置身水晶宫中”。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漓江的感受,也形成不了这幅画的意境。由于画家掌握了水墨渲染的技巧,把淡墨与浓墨结合使用,以淡墨渲染山水无景,又以浓墨勾出近景中的屋舍,表现雨后空明和湿润的特点。岸上景物倒映在江心,明净有如水晶世界。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事物中的精髓部分的集中,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反映出艺术家的学养和思想境界,所以,中国画艺术的意境美的无穷魅力也在于此,也是物我合一的完美体现。
其他文献
研究运用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主要研究方法针对我国女子柔道63公斤级选手徐丽丽在2012年备战奥运会期间的训练计划(技战术、体能、训练强度、频率、调整和
随着我国云计算的普及,信息化建设成本已经非常低廉,服务器性能却大幅提升,可以说当下学校体育竞赛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已经成熟,相对于我国信息化普及程度而言,学校体育竞赛信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大量外地居民涌进城市,导致城市郊区村落成为“城中村”。这种独特现象使土地利用、建设、景观、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武术教育进入了定位自己价值的关键期,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给武术发展带来机遇,更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武术运动的长远发展
在文化类综艺节目或形式陈旧,或“叫好不叫座”的行业困局下,四川卫视进行积极探索,创办了一档诗歌文化类综艺节目《诗歌之王》。节目自开播以来,观众好评不断,显示出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