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与江南古典园林构成元素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将绘画所描写构成元素融入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对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营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这些构成元素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元素;古典园林;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3-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且深受文学、诗词和绘画的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及其绘画理论与园林艺术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中国的古典园林将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入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使得“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园林画境成为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江南古典园林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和技法中详细地记载着各景观要素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这些对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营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叠山置石
  石为山之骨,而山为园之骨。叠山置石是中国最古老、最典型、最独特的园林造景手段。清初画家石涛曾说:“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云游四方,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模仿自然,通过概况、提炼与升华,抒发情感,创作出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亦是如此。《芥子园画传》中云:“画石大间小,小间大二法:树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树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更在血脉。”画石的时候不能将石头单独地放置,也不可把大小相近的石头放置在一起,这样给人感觉平淡且不生动。应让石头大小相间,才能显出石头的乐趣。计成在《园冶》中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说的是运用真山的意境来堆假山,堆的假山就极像真山。园林中叠山置石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而且随着山水画技法的不断成熟,园林的掇山艺术越来越具有真山气势,手法也越来越精妙,这种山水画技法与园林中置石中的散置有异曲同工之妙。计成在《园冶》中写道:“或峰石两块三块拼叠,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或数块掇成,亦如前式,须得两三大石封顶。”可见古典园林中的置石讲究以少胜多,三五参差,大小各异,气脉贯通,顾盼呼应。
  古典园林中的“瘦、漏、透、皱”的山石审美原则与山水画的发展密切相关,“瘦、漏、透、皱”四美最早是由宋代画家米芾提出来的,后来苏轼和郑板桥将“丑”也归为其中,成为“五美”。相同的自然审美观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促使这些山石审美原则同时出现在山水画和古典园林中。所谓“瘦”即孤崎无倚,当空兀立,或秀挺如峭然傲立的君子,或苗条如姿态万千的少女。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就是“瘦”的典范。“漏”和“透”意思相近,指玲珑剔透、四面有孔窍的通达之美。“皱”是指石面凹凸,隐脉交叉,纹理富于变化。“丑”指的是奇突之美。
  二、理水
  山是构成园林的骨骼,水则是构成园林的血液。画论云“水令人远,石令人古”“水因山转,山因水活”“胸中有山方能有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等等,明确指出了山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水无色却能异彩纷呈,水无形却能仪态万千,江南园林与水有不解之缘,素有无水不成园之说,山水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山水画讲究对自然之水进行形神兼备的模仿与再造,在绘画过程中总结出水体的幽远之美,即水体曲折迂回,深远莫测。同山水画水景一样,园林之水亦是模仿自然,以“曲”为贵。江南古典园林中理水的手法和意趣也是源于自然界的水体,既要师法自然,又要高于自然,掌握自然水体的形态规律,顺应本性地去营造。“水本无形,因岸而成。”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水池几乎都是不规则的形状,靠堆叠土岸和湖石来形成它的边缘线,驳岸曲折、迂回、婉转,从而造成师法自然水面的效果。
  三、植物
  植物是园林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因四季气候不同,利用植物可创造出充满生机、色彩缤纷的景观。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等要素相结合,彼此相互衬托,相互因借,作为整体景观中的背景、前景和配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深受山水画的影响,忌整齐、对称、规则,反而极力追求自然之趣,大小相间,密中有疏,高低错落,强调“宾主秩序”且深受山水画论中植物配置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强调不同种植物之间的宾主关系如以松柏为“宗老”,其他花木种类为配植,形成主景突出配景呼应的植物配置关系。一方面强调植物的自然之美,最忌整齐一律;另一方面强调植物群落的整体感,忌杂乱无章。这些理论均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五代荆浩在《山水赋》中所说:“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芥子园画传》,其中提到“石分三面,树有四枝”,讲究枝干姿态潇洒,虬结苍劲。
  四、建筑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样式多变,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包括亭、台、楼、阁、廊、榭、舫等等。造园家为了追求园林的可居,在表现天然之趣的同时,往往要在山、水、花木之间营造各种各样的建筑,不仅满足园居的需要,还要可望、可行、可游。除功能需求外建筑本身结构风格奇巧,艺术装饰优美,富于绘画意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芥子园画传》中有云:“凡山水中之有堂户,犹人之有眉目也。人无眉目则为盲癞,然眉目虽佳,亦在安放得宜。”说明了建筑在山水画构图时“贵在位置,精在体宜”。园林建筑的位置十分重要,它需要兼顾内外,从外观看建筑要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在建筑内看室外,景色之美要收于户牖之内。所以《园冶》有“安亭得景”、“楼台入画”等词语。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门、窗更是建筑与环境艺术的高妙之作。门、窗连通着建筑内外,不仅可作为画框装饰墙面,而且通过洞门、漏窗和空窗可配合观景。门、窗与室外花木、山石等共同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画卷。正所谓“尺幅窗,无心画”,建筑的门、窗充当画框,与周围环境组合成景,而且步移景换,使建筑内产生了无限的画境。
  五、立意   立意是绘画之本。唐代王维《山水论》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清代王原祁也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可见立意是作画的基础。中国画提倡“胸有成竹”“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些都说明构思立意比笔墨技法更为重要。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的直接写照,更是对自然进行艺术概括、提炼、升华,然后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酝酿,创造出既有生命又有美感的作品。
  那么园林也一样,需要立意,正所谓“古人构园置景,以体现立意为先”。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计成称之为“相地”。“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抱率。”只有经过构思立意,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每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它明确的立意,然后将景观元素在此立意之下进行“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重组,最终达到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效果。如无锡的寄畅园,从惠山引来泉水,假山林立,合理规划,锡山、惠山不在园中却胜在园中,景物层叠,深远无限,突出了借山建园的立意思想。拙政园运用“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模仿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达到“咫尺山林,多方景颐”的艺术效果。
  六、结论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江南古典园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都是借自然界的山水抒发内心的情感,形象化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追求一种情景相融的意境美。山水画与园林有共同的组成元素,即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山水画的绘画技法与理论对园林中各要素的景观营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2]蔡芝坚.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7.[3]黄一莉.诗境画境禅境——漫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J].美术大观,2006,(12).
  [4]廖前兰.十八世纪英国园林中的中国因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11).
  [5]李长华.中国古代画家、画论与园论[D].天津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柳鸿宾,湖北省武汉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系统探讨了寺庙园林中寺庙“丛林”和寺庙“园林”两种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详细分析了植物与寺庙建筑、寺径、寺庙水体、山石等造园要素的景观空间构成,总结出寺庙园林造园艺术中植物景观与其空间构成方面所蕴含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法。  关键词: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5-1  一、前言  寺庙园林原来是指佛
摘要:对于戏曲表演来说,舞台的音响效果对表演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音响的调试技巧从而因地制宜地对音响进行调整是保证戏曲演出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阐述了要正确认知场地条件和舞台环境的变化,说明了精心选择音响设备的重要性,给出了调音台的使用技巧,能给人们这方面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戏曲表演;音响;调整;技巧  中图分类号:J8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
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是地理位置的函数,可通过对地磁矢量的探测确定稳定飞行的弹体在空中的滚转姿态.但在利用地磁探测滚转姿态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地磁异常、地磁传感器的使
威尔第是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歌剧《茶花女》、《弄臣》、《阿依达》等。关于威尔第歌剧的研究和歌剧中咏叹调的研究是多不胜数的,但是在艺术歌曲方面是少之
本文通过对印象主义绘画历史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行材料性的研究,总结得出印象主义绘画回归自然,追求自我的释放的美学理念。并结合当下服装流行趋势发展过程中对印象主义理念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蒙古族舞蹈作为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代表之一,已经成为舞台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蒙古舞发展的各个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舞蹈艺术,其表演形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變。深入探讨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的演变,是对蒙古族社会文化的一个发展进步历程的研究。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  中图分
通过阅读《民族音乐学概论》有关田野作业的内容,为泓口丝弦背景资料包括音乐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像最初没有头绪地随意搜集,而是能够按照很规范的步骤,有条
摘要:群众舞蹈是民间自主创作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阐述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着重探讨了舞蹈创新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类似研究进行参考。  关键词:群众舞蹈;社区文化;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87-2 
一、语言以及舞蹈语言  关于语言定义的探讨同舞蹈定义一样,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种说法。《辞海》中有较为普遍认可的释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作用于文化时,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舞蹈属于语言交流的非言语系统的重要部分。将身体视为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也是有关身体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它以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岳飞的事迹为题材,从传统古曲《满江红》的曲调素材汲取灵感用单一主题变奏创作而成。旋律优美动听、饱含情感,几乎是古筝专业学生毕业音乐会上的必弹曲目。通过多次舞台演奏和无数次在琴房与它“对话”,细腻而复杂的情感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引子确定了乐曲悲愤的情感基调。开始以钢琴先行,饱满的和声和强大的力度展现排山倒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