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度下埃德娜的精神觉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觉醒》是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品,它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女性的生存状态,是美国文学史上反抗意识最强的一部经典之作。20世纪中叶后,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觉醒》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人们重新认识了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确认了肖班的文学地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试用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解释美国中产阶级妇女埃德娜的精神困境,并探讨在父权制度压迫统治下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成长,最终走向完结的过程。
  关键词:《觉醒》 女权主义 父权制 觉醒 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
  
  一 作品简介
  
  凯特·肖班(1850-1904)是19世纪末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1899年她的代表作《觉醒》一经问世,即在当时的评论界掀起了惊涛骇浪,遭到了几乎是一边倒的全盘否定。女主人公埃德娜背离传统社会的“恶行”使小说被视为“有碍社会道德风尚的烈酒”。如潮水般的批评使得《觉醒》这部作品湮没达半个世纪之久。20世纪中叶后,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人们重新认识了《觉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确认了肖班的文学地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觉醒》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经典,是全美各个大学课堂上讲授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觉醒》的故事开始于19世纪末的格兰德岛,女主人公埃德娜和丈夫雷昂斯以及两个孩子到这里度假。虽然丈夫对埃德娜很好,但是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没有时间陪她,这让埃德娜有机会和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阿黛尔·拉蒂诺尔以及罗伯特·勒布朗经常相处。通过与阿黛尔的交往,埃德娜从她身上学到了种种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开始意识到自己婚姻是空洞无爱的,生活中没有她的自身价值,有的只是对丈夫无条件的顺从、对孩子无尽的责任,埃德娜心理上和肉体上都在慢慢地挣扎苏醒。而罗伯特的关心在她心中激起了久被压抑的激情,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和性需求。但罗伯特意识到这段感情的不可能,就突然离开去了墨西哥。但已经觉醒的埃德娜再无法进入原有的生活角色中,对感情麻木的她与花花公子阿罗宾发生了婚外情。没过多久,难忘旧情的罗伯特回到了新奥尔良,并第一次向埃德娜坦言对她的爱,这让埃德娜重新点燃了对他的爱,她决意为真爱冲破世间的束缚。然而,罗伯特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没有胆量去接受已婚女子,所以他选择了再次逃避。彻底绝望的埃德娜明白了:男人统治下的社会、传统的礼教、周围的朋友、亲密的爱人都不允许她追求自由的灵魂,她不堪重负。于是,埃德娜在晨曦中脱光衣服,像新生的婴儿一样,不加一丝世间繁冗,与大海混为一体,灵魂得到永远的解放。
  
  二 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解释埃德娜的精神困境
  
  精神分析女权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弗洛伊德创立,由荣格、拉康等人发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重要理论来源。弗洛伊德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指出,在“前俄狄浦斯阶段”,母亲是男孩女孩共同的欲望所指。但是男孩为了逃避父亲的阉割,最终放弃最初爱恋的对象——母亲,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男子汉,继而进入了“俄狄浦斯阶段”。女孩在产生“阳具妒羡”的同时,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由于其缺少母亲喜爱的阳具,女孩对母亲的依恋失去信心,转而承担了与父亲相对的女性身份。拉康将弗洛伊德的“前俄狄浦斯阶段”重新命名为“想象秩序”。俄狄浦斯危机的出现表明儿童进入“象征秩序”,而进入“象征秩序”的基本要素就是接受父权制语言,此时,幼儿对母亲的欲望和同她合而为一的想象被压抑下去。“想象秩序”代表的性别特征是与母亲紧密联系的,而“象征秩序”代表的是父权权力领域。对于精神分析女权主义来说,压迫的根源在于从孩童时代,便开始把女性作为交换和定义对象的男性象征权力。“父权制”成为人类历史上统治最严酷,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性别制度”。
  女主人公埃德娜幼年母亲去世时,她正处于俄狄浦斯发展阶段,在形成期母亲角色空缺,便从“想象秩序”进入“象征秩序”。随即将认同对象由母亲转为权威的父亲,她逐渐认同并接受父亲所代表的男性权利,尊重父亲所尊重的传统观念并服从与社会所施加的压力。她在生理上、心理上接受男性奴役,接受社会所规定的对女性的限制。埃德娜结婚后,其丈夫与父亲同样尊重社会习俗和男性权利体制,并要求她按照父权社会的规定做贤妻良母。男性“象征秩序”对她的压制与束缚使埃德娜女性自我意识受到严重压抑,她的自我意识也在慢慢丧失。
  于是埃德娜处于女性俄狄浦斯危机中,被困于“想象秩序”和“象征秩序”中。一方面,对女性自我的追求是通过对男性象征秩序的反抗,而回到前俄狄浦斯想象界;另一方面,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自我又不能完全得以实现。她既需要适应社会,又需要竭力抑制她的独立意识,备感痛苦。她“早就本能地觉察到了这样的一种双重生活——外在生活的顺从和内心世界的怀疑。”她本想利用结婚来脱离原有长老会家庭父权制对自己的束缚,不料最终又落入传统礼教的深渊中。婚后,女人没有自治的权利,对男人需要绝对的服从,女人沦为男人的经济依附者,家庭里的被奴役者和受赡养者。美国的南方社会尤为信奉男尊女卑,父权制无处不在,女人拥有女儿和妻子的称谓,却换不得应有的尊重与平等。埃德娜的丈夫认为女人应该操持家务、服从丈夫、抚育孩子。他从不关心妻子的精神需求,冷落妻子,将她视为能抬高自我身价的珍藏品。埃德娜的父亲认为女儿被女婿所纵容才导致女儿的放荡不羁,他如此建议女婿来管束女儿:
  “权威和压迫是必要的。用你的脚狠狠踢她,这是唯一制服老婆的方法。”
  在传统婚姻的束缚中,在冷漠的父权制的压迫中,敏感的埃德娜潜意识中觉察到了精神上的压抑和不快,她一直在苦苦地寻觅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作为社会人,尤其是女人,她不知何去何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快乐的本我世界。没人能够给她理解,给她慰藉,她感到前途渺茫,甚至令人绝望。一直以来,在“象征秩序”的围困中,她渴求自由的呼吸,自我的意识和心灵的释放。
  
  三 精神的觉醒
  
  年轻的罗伯特的出现,使埃德娜精神上获得一线生机,对他产生了心理上的依恋。在罗伯特帮助下,埃德娜对于游泳从无知到领会,在海水中慢慢拥有自己支配自己的能力,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做到的。在大海中,她开阔了视野,可以一度自由舒展自己的躯体,暂时摆脱岸上的一切桎梏,她感到从未拥有过的自由与放松。她喜欢并享受这一切,对这种可以摆脱传统束缚的美妙境界产生了渴求。当她从海边游出去的时候,即游出了旧生活的边界。
  “她仿佛获得了一种重要的力量,可以控制她自己的身心了。她变得大胆而不顾一切……想游到很远的地方,游到女人从来没有游到过的地方。”
  是罗伯特使她拥有了身心上暂时的放纵和解脱。埃德娜从儿时就被社会的局限压抑在身上,积压许久终于爆发出一种本能的自我挣脱和觉醒。她逐渐尝试着从繁冗的社会禁律中挣脱,为追求她自己的心愿和自治。
  “岁月如梦——如果一个人一直在昏睡——但是醒过来发现——啊!原来毕竟还是清醒的好,即便是受苦,也要比一辈子被错觉所蒙蔽好啊。”
  但受时代的局限,埃德娜无法对自己的处境有深刻的了解,她对自己对他人都解释不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是懵懵懂懂地试图在行为上发生改变。例如:她取消了每周二的家庭招待会,放弃上层社会的交际圈;她向男性独有的职业特权发出挑战,她离家独居以作画赌马为生,既获得精神上满足,又获得经济上独立,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她想成为自己的主宰,只属于她自己,她用行为宣示她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
  可怜的埃德娜找不到心理宣泄的途径与对象,就一直把爱情作为主要的求索之路,把与男性的关系作为定义自己的标准。“恋情”成为她情感宣泄的途径,抑郁的她试图通过肉体来获得自我,即通过“肉体觉醒”达到“精神觉醒”。埃德娜通过拒绝丈夫的性要求,否认丈夫的性权利,跨出“性觉醒”的第一步。和风流倜傥的阿罗宾发生关系,逾越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反抗压抑人性的社会,实现“自我觉醒”。
  在经济上,职业上,性爱上,埃德娜都实现了形式上的自我独立,这却是孤寂的、不彻底的独立,“有多少人能从中解脱出来呢!又有多少灵魂消亡在这内心的骚动之中!大海的波涛声是那么迷人,……吸引灵魂徘徊于孤独的深渊之中,消失在内省的迷津里面。”埃德娜像棵稻草,挣扎在父权制的罩笼中,无处扎根,迷茫地飘零。
  
  四 躯体的死亡
  
  埃德娜独自背离传统道德的规范,必定要忍受孤独的自由和他人不解的目光。“贤惠仁德”的女友阿黛尔劝说埃德娜应关爱孩子和家庭;丈夫认为埃德娜精神出现问题;情人罗伯特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没有勇气去爱有夫之妇,懦弱地离去。“绝望的埃德娜明白,社会、家庭、责任、义务,不容她追求自由的灵魂,于是回到唤醒她自我意识的格兰德岛,在晨曦中脱光衣服,游向大海深处,与自然融为一体。”鲁迅先生曾指出:“人生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女性希望不受家庭羁绊而走向社会,像男人一样经济独立,自由主动地表达感情和性爱的需要,是没有路可走的。因此肖班设法为女主人公找到满意的的出路:回归女性的世界——大海中。埃德娜灵魂的觉醒与女性意识的开始,也是她肉体的毁灭。死亡使她回到了生命的起源,回到出生前的阶段。伊莱恩·肖瓦尔特曾评论,“大海是女性的象征”。因为女人是水组成的:血液、乳汁、眼泪和体液,所以溺水身亡即女人沉浸于女性的有机体中,经常是文学作品中是传统女性死亡的选择。
  大海最初给予埃德娜的是恐惧感,在她学会游泳后,又赋予了她的自控感和成就感,并使其获得最终的自由感。“诱人的波涛声永无休止地拍打着……召唤她的灵魂遨游于寂寞的深渊。”埃德娜投海寻求真正的女性世界,这是对父权社会无言的反抗。大海见证了她觉醒的全过程,将埃德娜和其自由意识一同接纳、包涵并埋葬。“一只翅膀受伤的鸟儿正在展翅飞翔,它盘旋着,挣扎着,最后跌入水中。”
  “大海就像一个母亲,抚慰心灵受伤的孩子,回到大海的怀抱就可以使埃德娜忘掉伤痛。当她和大海融为一体时,她的身体和灵魂得到了统一。如果说,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的话,那么,埃德娜坚持自我,维护自己的爱情和理想则是一种胜利。”
  
  五 结语
  
  1880-1920年间,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伴随着理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新女性”登上历史舞台,她们挑战传统的父权社会,迫切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力。由于男性的原始力量是绝对的,男女之间的自然差异是超历史的,所以女性的传统角色规范并没有因其在某些领域获得了“权利”而改变。对19世纪的女性而言,一旦爱情、家庭毁灭,就意味着女人一生的毁灭。争取自由、平等、独立、真爱在当时要付出血的代价。肖班对女性问题的先觉意识和对问题的敏感令人叹服。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认为,埃德娜是美国的“包法利夫人”。在男性“象征秩序”传统习俗中,女主人公埃德娜最终发现她没办法找到一种变化的生活方式。在母性与职业之间、女性与男性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她拒绝母性和婚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埃德娜拒绝加在她身上的婚姻的枷锁,痛恨自然法则加载女性身上的繁衍后代的使命,想通过拥有情人的生活,否认自己为丈夫的私有财产,而承认自己的自身价值。她只想在男性集权和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寻求一种改变,体验生存的意义。但在男性主宰的“象征秩序”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实现只有:精神的觉醒,躯体的死亡。
  
  参考文献:
  [1] [美]凯特·肖班:《觉醒》,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 虞建华:《美国文学辞典 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军:《英美女性作家与作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付佳,女,1977—,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影响深远,由于内容比较激烈,同时也引发了长久而广泛的争论。李清照为什么会写这样争议性强的文章呢?除了词的自身发展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李清照本人好强好胜的性格使然。  关键词:词 《词论》 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卓然成家,是继李煜之后传统的当行本色派的杰出人物。她的词作“能曲
期刊
摘要《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美国作家库柏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写作手法所进行的分析,旨在阐明,《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惊险的故事情节不仅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和探索的艰巨,还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库柏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 结构 惊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是美
期刊
摘要明代妓女词人研究是学界相对陌生又颇具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图从有限的史料中去解读明末妓女词人杨宛及其词,展现其才情背后的无奈与苍凉。  关键词:明代 妓女 杨宛 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杨宛,字子叔,一作宛若,明朝末年金陵歌妓。《全明词》记其生年不详,约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杨宛于书画诗词皆能,与金陵名妓王微为女兄弟,同归于茅元仪。然而前人以为其有才调
期刊
摘要童话是淋漓尽致体现奥斯卡·王尔德美学理论的一块领地。王尔德不仅在他的童话世界中将“唯美”加以有力的阐释,而且对人性也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本文以王尔德的美学理论作为依托,通过分析他童话世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向读者展示了真、善、美这些宝贵的人性在王尔德童话中的闪光。  关键词:童话 美学理论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
期刊
摘要自然和女性一直是哈代小说创作的主题,在《还乡》中,哈代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两者互相呼应、互为象征,并以男人和女人、自然与文明的矛盾与分离为背景,探讨两性和谐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出路,从这种意义上说,哈代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追求不谋而合。本文即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入手重新解读《还乡》,试图揭示自然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观下遭遇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还乡》 自然 女性 和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作为具有维新改良精神的林纾,在民族危亡之际,以“乐府”的形式传达了他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妇女的关注,在当时的语境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现实性和时事性。  关键词:林纾 《闽中新乐府》 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时代的林纾,是一位不甘淡薄的“狂生”,早年受外祖母“孺子不患无美食,而患无大志”的教导,再加上他坎坷的人生遭遇和自强不息的性格,铸就了他摆脱世俗而救黎民
期刊
摘要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他与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本文以卡夫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方面试析卡夫卡思想的动荡与矛盾,并由此对小说《城堡》中的意象加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文学 无解方程 《城堡》 卡夫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
期刊
摘要有关古希腊悲剧和哈代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的同意或否定都是错误的。事实是哈代确实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但仅限于写作模式。在作者的思想渊源,造成悲剧的具体原应和写作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悲剧里的神秘,复仇和惩恶扬善的精神,发展到哈代这里已经变成了进化论和不可知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人的性格和环境的冲突,以及作者对社会和人的改造的倡导和希望。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 哈代
期刊
摘要社会环境、命运和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等综合作用,为哈代短篇小说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提供了缘由。这些因素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发展,共同造就了哈代小说中小人物离奇丰富的悲喜人生。  关键词:哈代 短篇小说 小人物 剖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哈代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把决定人物形象的因素归纳为三个部分,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命运的捉弄和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它
期刊
摘要在研究初唐宫廷文人的诗和五七言律体诗定型上,沈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的诗充满主体缺失与字面光明以及文化普及作用,当然也有诗情的复活及其光芒四射的篇什,但随后又生而复死。探究其创作流变不无启迪。  关键词:沈期诗 悲哀 亮点 光芒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沈期的诗,总体上如同文学史中的“鸡肋”,处于一个尴尬位子。在历代评论者眼中有种“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可惜,却又不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