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华:成就中国LNG船的奇迹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何江华的最爱?LNG船(液化天然气船)。
  他立志建造中国更先进的LNG船。
  5年来,何江华在亚马尔系列和其他型号的大型LNG船建造中,领衔团队快马加鞭创新,创造了1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在与国外同行的赛跑中,创造了世界LNG船建造史上“4个第一”。
  全球建造LNG船水平最高的韩国大宇等船企,围护系统密性试验平均漏点在7到8个,何江华和团队将工匠精神落实到每个细节里,平均只有2到3个,多次实现无漏点,创造了世界第一,让韩国船企“心惊肉跳”。
  日本商船三井有几十艘运营的大型LNG船,其中12艘是沪东中华建造的,船东们一致反映中国制造的围护系统质量比其他国家船厂的质量明显好。
  加拿大TK航运公司运营的4艘沪东中华建造的大型LNG船,原计划两年半进坞修理。由于沪东中华建造的围护系统质量好,船东决定5年后船舶再做坞修,节约了几千万修理费、租赁费。船东非常高兴,连连点赞。
  在冰区运营的韩国建造的LNG船,4艘船的围护系统都发生了漏点,严重威胁到船舶的安全运行,只能进厂坞修。而沪东中华建造的22艘LNG船,到现在没一个漏点,确保了船舶的安全航行,为船东节约了大量的修理费用。
  LNG船气体试航,都要进行两次繁琐的靠岸装气、卸气流程。何江华想,能不能实现一次完成气体试航的目标呢?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成本。心动不如行动。他夜以继日,精心策划,组织实施。
  一艘LNG船气体试航,仅每次就要消耗各种费用300多万元。近些年,沪东中华建造的8艘大型LNG船,都是一次完成气体试航的,节约费用2500万元左右,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目前,没有其他国家船企敢一次完成气体试航。
  LNG船压载舱强度试验,都是船舶出坞后再进行的,是建造工艺上的金科玉律。在建造亚马尔系列LNG船时,何江华大胆创新,决定将压载舱强度试验改在船坞里进行,颠覆了世界LNG船建造史上的传统工艺。这让建造LNG船水平最高的国外公司都感到意外。
何江华:全国劳动模范 LNG船总建造师

  压载艙强度试验在船坞里进行,围护系统绝缘箱安装、机舱管路安装、低温模块安装效率翻倍提升,我国大型LNG船的建造周期,一下子接近了世界建造LNG船周期的最高水平。“天璇星”号LNG船提前3个月交付船东,创造效益近1亿。
  挥发率更低、运营成本更优的MARKIII型薄膜围护系统燃料舱越来越受到船东青睐。由于中国没有这项核心技术,这些年数百亿订单擦肩而过。
  2018年何江华主动请缨,扛起了制造MARKIII型薄膜燃料舱重任。没有详细技术资料,要在一年时间里实现实船建造,不少专家认为是天方夜谭。韩国造船专家更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建造。
  何江华将担当镌刻在攻坚克难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编制了上百万字的中国MARKIII型薄膜燃料舱制造方案。
  2019年,沪东中华成功建造的4个高质量MARKIII型薄膜燃料舱,首次货舱次层粘连全部实现了密性试验零漏点,成为这项技术的世界领跑者,也是全球能同时建造这两种围护系统燃料舱的唯一企业。
  何江华以特别能战斗的劳模精神,带领团队砥砺奋进,成就了沪东中华迄今是中国唯一能够建造LNG船的企业。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中国创造的一个符号。
  对于这样难得的专家,不少知名公司心里痒痒的,都想将他“占为己有”,于是通过各种方法,做何江华的“思想工作”。他们开出各种条件,让他去他们那里发展事业,有些公司干脆直截了当说:“待遇你自己可以提,我们一定尽量满足。”一家有名的国外航运公司,更是开出了200万元的年薪以及其他诱人的条件。可是,何江华依然没有心动。
  不动心的理由是什么?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何江华说,我的根在中国,在沪东中华,在建造中国的LNG船上。
  ◎ 来源|劳动报
其他文献
海上平台在平台生产过程中根据平台的生产需要,会对平台的工艺流程进行相适应的维修,来达到稳定生产的目的,这主要包括设备,工艺管线,仪表设备,动力电缆等。对承接这些海上平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历经两年半左右,中国以最快速度密集发射30颗北斗三号卫星,建成世界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比原计划节省了半年时间。  迟军作为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已经掌舵这个团队11年,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自打2009年上任总指挥,他几乎没停止过运转。度过了紧张的技术攻关,就进入更紧张的组网发射,如今又马不停蹄开始下一代北斗四号的论证,任务总是一环接一环,
期刊
智能技术如何改变世界?其实,就是从改变我们身边许多常见的小物品开始。近几年,来自异域之邦的年轻人纷纷表示,“中国式生活”令他们着迷,而共享单车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神器”。更令人自豪的是,共享单车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球认识“中国智造”的一张新名片。  自2014年国内首家共享单车ofo诞生以来,共享单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频频涌出。各家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最初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激进扩张。而盲目扩张,往
期刊
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底处,一条柔软的“鱼”在轻轻扑翼。这条仿生鱼,源自李国瑞10年前的创意。那时,他还是一名大学生。如今,他已是浙江杭州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这条“鱼”,也“游”向了深海,“游”上了《自然》杂志封面。  在李国瑞的手机里,记者看到10年前“鱼”的雏形:与现在这条仿生鱼类似的蓝白两翼,更短更圆,连着一个简陋的控制器。“那时,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学校
期刊
由于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英语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算是一门相对难以入门和理解的科目.但由于当今时代的开放性和全球化,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新课
期刊
新时代的发展吹响了各领域技术变革的号角,信息网络技术随之崛起.信息网络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各互联网公司和平台收益不菲,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群众对互联网的讨伐之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图片|新华社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不但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为全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福音。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有20%以上来自中国。这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被称为“东方魔
期刊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听闻噩耗,大家悲痛万分。5年前也是在5月份,上海阴雨绵绵,经吴孟超院士允许,记者穿上医学防护服与他一同走进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6号手术室。在手术台前,94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站立了1个多小时。剥离、阻断、切除,他双手探入,一个肿瘤被分离出肝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根本.习总书记指出,对小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同成
期刊
幼儿们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也是学习和进步的最佳时间段.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老师们的教学方向要侧重对幼儿们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感知力的培养,因为这些能力是所有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