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唤醒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它比较多地强调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如果过于缺失“理”,也容易使课堂肤浅、低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理”的唤醒至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有机挖掘“文理”
  这儿的“文理”是指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的结构特色等,它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本质特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章法,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写作借鉴的重要范本。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学时,教学生画“知识树”,其实就是充分关注“文理”的体现,此举直观形象地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及作者的文路,同时也理清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基本的“文理”分析,虽教得面面俱到,却把一篇课文解析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得不到完整的艺术感受,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获益甚少。语文课堂应该适度挖掘“文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基本的思维知识的传授,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方法的掌握贯穿在语文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 语言中的“理”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拟人、夸张、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挖掘内蕴,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理”,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品味语言,鉴赏语言,学习语言。
  如《姥姥的剪纸》的第一自然段:“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这段文字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为我们展现了好几个文学意象:大平原、小屯、民居、窗子、剪纸。作者如同一位摄像师,采用大广角和大特写的手法,从大平原到小屯到左邻右舍最后到窗子,一步一步地推进,最后定格在“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上。让人如同在看电影,眼睛跟着文字进行了一番神奇的游历,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关注其中的“理”:通过这段文字,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关联?
  2. 结构中的“理”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中尝试让学生结合课文画“逻辑树”,借助“树”的形象解读文本的结构,从而建构“文理”,这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把握。结构之“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教学要点,因为它使教学具有整体性,认知更具逻辑性。
  例如《开国大典》,课文很长,但课文结构脉络十分清晰,全文具体地描述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一是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布置与群众入场的情境;二是写了典礼过程和盛况;三是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四是写了人民群众游行的欢乐情境。每个场面的结构脉络又很清晰,如课文的第二个场面——典礼的过程和盛况:(1)宣布典礼开始;(2)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升国旗,鸣礼炮;(4)宣读人民政府公告。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以课文结构为阅读脉络,把握“文理”,这样就会使教学既省力又高效。
  二、科学把握“学理”
  “学理”就是学习的方法、策略、规律等。小学生学习语文,也讲“套路”,也要得法,更应注重学习的技巧。小语教学还应符合教学之理,从语文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分析与综合、内容和形式、感悟和理解等关系。教学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更要符合母语教学规律,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悟得规律、掌握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凸显“学理”的途径有好多,下面细说两例:
  1. 重视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还应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能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发展。
  强调“学理”的课堂就是要变重“教”为重“学”,应着力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找规律,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建立知识架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文思维体系、语文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体系,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譬如,小学语文低段的教学,重点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1)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2)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3)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
  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师应该渗透“学理”,可以作“三读三悟”的教学处理:(1)初读,让学生谈谈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即静态印象):衣着讲究,高贵华丽,酷爱打扮……(2)再读,请学生想想这回你对王熙凤又有了怎样的印象?通过朗读,学生得出对王熙凤的二次印象(即动态印象):善于变化、炫耀权力、非常热情……(3)细读,围绕一个问题思考: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的热情?通过深入研读,学生感悟到王熙凤的人物个性:虚情假意,巧言令色,工于心计……
  2. 适度沉潜
  语文课堂,学生要有感性的激情飞扬,也需要理性的静心默想。课堂静默往往是唤醒学生理性的极佳契机。当然,这种唤醒应该是用心的、有度的、适时的、有序的:首先要创造机会。在课堂中要有意安排一些教学环节给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认真地想一想再说”,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是设计难度。教师要用心寻找问题的价值,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找出那些适合学生细想并有着适宜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再者就是确定数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细想之后才能作答。根据课堂实际,在一堂课中,安排2~3处细想环节是最为合适的;最后是给足时间。观点的形成,思维的完善当然需要时间的过程,要做到深思熟虑就更需要给学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
  有时候,学生暂时性的沉默,看起来似乎破坏了课堂预设的“完美”,但恰好反映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思维含量高,这样的问题正是唤醒学生理性、把学生带入思维天地的最好媒介,成就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课堂的五彩斑斓。
  当然,我们重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并不是忽视“情”,情理结合、情理相融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所以,对学生“理性”的唤醒应当是轻轻柔柔的,润物无声的,自然天成的。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2262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大语文观、大阅读观,即大力鼓励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在配套的实验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通过“课外书屋”直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本:在课后的“资料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农村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且形成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情况,因此一些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较低的工资成本为优势进行竞争。文章分析指出这种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状况不会长期存在,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转变为高素质的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节约
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维度作为第一进向,涉及的是我-它关系,人与社会的维度作为第二进向,涉及的是我-他关系.它们又都可以一并称之为现实维度,是人类求生存的维度,然而,由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必然导致自我的诞生,也必然使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完全失去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可能.而这就相应地必然导致对于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内在需要.这一需要的集中体现,就是"爱".
目的:科学评价医院实施PDCA取得的成效,进而提升医院服务质量。方法:委托社会第三方以电话回访的形式对实施PDCA前后的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两次样本量均在1000人次以上,调
谷歌、百度是成功的搜索网站,它们的首页有一个共同点:页面十分干净,大片空白上,只有一个简洁朴素的关键词输入框。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像谷歌的页面那样简洁朴素、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吹响了脱贫攻坚攻克最后堡垒的“冲锋号”,打响了全面冲锋、全面攻坚的“发令枪”。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围绕聚焦脱贫攻坚
报纸
苏撒坡苏撒坡,在寻甸县中部,海拔2750多米。距乡政府甸沙一个小时车程,距离县城60余公里。苏撒坡有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苏撒坡二组是彝族村,65户306人。苏撒坡的自然地理
铺垫,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范畴,不同的时期应具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现代教育观念与当今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不能脱离铺垫,它不仅体现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更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新课程理念下铺垫的策略,正体现着一种新的思维。    一、基于建构的铺垫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不仅是简单
笔者通过了解国外对不必要检查的定义、范围、界定方法与赔偿标准和国内过度检查的现状,结合国外对过度检查的相关规定,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必要检查的范围、种类及界
高职院校需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明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推进校企合作,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