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引入“熵”这个概念来反映现代世界的混乱和无序。我们也可以用“熵”这个概念来理解托马斯·品钦的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主人公克里斯的生活中充满了混乱和无序,就像被打乱了的魔方,熵值在不断增大。克里斯靠着坚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战胜熵的破坏力,实现了开国先贤们在《独立宣言》中所宣称的“追求”幸福的权利。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梦 熵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引入“熵”这个概念来反映现代世界的混乱和无序。在他196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熵》中,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社会观察,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熵值正在变大,人类可能会走向热寂。在他196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V》中又更深刻的表明了熵的无所不在和社会上的熵增值现象。“熵”是一个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熵等于零时可以转化为功的能量等于它的全部能量,熵等于最大值时可以转化为功的能量等于零。在孤立封闭的系统中熵值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世界上的熵总是趋向最大值。最终世界上将不存在有效能量可以做功,整个宇宙将归于“热寂”。在品钦的小说中,世界“不是走向富饶和繁荣,而是走向没落和寂灭”。然而,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熵也并非一筹莫展。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中所提出的对付熵的建议就是要人们“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合作,以抵御日渐恶化的混乱状态,求得生存。”[2]同时,也必须用爱,用宗教去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困境。我们也可以用“熵”这个概念来理解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 of Happyness):主人公克里斯的生活中充满了熵,要想战胜这些令人崩溃的破坏力,使生活恢复秩序,就必须付出努力。电影中用了一个小道具——魔方来点明了这一点。魔方一旦打乱之后。混乱和无序将是它的常态,要想让它恢复秩序。恢复原来那种六个面六种颜色的美,就必须付出努力。
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由黑人明星威尔·史密斯和他儿子主演。克里斯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疗器械推销员。由于推销业绩不佳。生活困顿,生活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他看到别人都很快乐,就纳闷自己为什么不能也那么快乐(They alllook so damn happy!Why couldn’t I looklike that?)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毛遂自荐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从不拿薪水的实习生做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很有意思:Thepursuit of Happyness。如果我们的一部国产影片叫这个名字可能就没有这个含义了,因为这是美国《独立宣言》中赋予每个人的权利:“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因此影片片名的字面意思就是“追求幸福”。但是片名中的happyness一词的拼写不是正确的happiness。这个来自电影中的一个小插曲:克里斯把儿子送到一个华人办的日托中心以后出来,向打扫卫生的人指出那条小巷子墙壁标语中的拼写错误。标语“追求幸福”中“幸福”一词拼写错了,应该把其中的y改为i,是“happiness”而不是“happyness”。他说“There is no‘y’in happiness,but‘i’”。这个插曲我觉得对于理解电影主题很重要,毕竟它点了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小插曲是为了反映在这个一切都混乱不堪的世界上。连开国先贤们宣称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也免不了受到熵的影响。犯了拼写错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他话中的谐音,将‘y’理解为‘Why’(为什么),而将‘i’就理解为‘l’——“我”。他的一句亳不在意的话在电影中就可以理解出言外之意,也就是电影的主题:“幸福”是没有理由的,关键是其中要有“我”,要有本人的参与。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开国先贤们没有说每个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而是说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克里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追求幸福的具体过程。那么,幸福为什么就那么难以得到,必须要人付出努力去追求呢?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用熵来解释这一点。
影片中熵充斥着主人公克里斯生活的每个角落。首先他的私人生活非常窘迫:他以推销一种昂贵的医疗器械为生,而他已经很久没有卖出去一台了:经济的困顿导致家庭矛盾和夫妻关系紧张,妻子无法承受这种压力离开了他和五岁的儿子:逾期没有交停车罚款而在急于去面试前被警察拘留:同时,因为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他被赶了出来,无家可归,每晚和儿子到救济站排队住宿。第二,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也在消失。他为了去一家证券公司打听面试事宜而充满信任地将正在推销的医用扫描仪托付给了在街上唱歌的一个嬉皮士女孩。虽然他一再叮咛这种器械即使拿走也不容易卖出去,当他从证券公司出来时还是发现那个女孩正提着他的扫描仪逃跑,他只好开始了疯狂的追逐,而且他还幽默的把他生活中的这个阶段叫做“追逐”(pursuing)。而且,由于困顿无奈,他和一个朋友因为14美元而争执。第三。不仅仅他的个人生活是一团糟。他从电视上听到的消息也令人沮丧,总统的电视讲话提到联邦预算已经失控。连电视上介绍的当年推出的最新玩具(大约为1981年)魔方都体现着熵的力量:魔方的自然状态就是混乱,要想让它恢复秩序。就需要技巧和努力。克里斯的生活就向他妻子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魔方一样,混乱而无序。
在生活的低谷中,在整天的疲于奔命中,他想到了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他非常佩服这位起草《独立宣言》的开国元勋怎么会知道幸福是一种你必须为之奋斗的东西。他认为也许这就是开国先祖们聪明的一点,他们只给了人们“追求”的权利,但“幸福”也许是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一种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自然而然有权利守株待兔似的等着幸福的降临,相反,人们必须去追求,去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影片中,魔方不仅仅象征着他生活起初的混乱状态,事实上,魔方还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他想到证券公司工作,但是又很难接触到那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锲而不舍,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和那位主管同坐一辆出租车的机会。而对方正好在费力地想把魔方拼好,却连一个面都没拼成功。克里斯要求自己试试,居然把六个面都拼好了,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预示着他后来的成功。因为,通过努力他可以让魔方从混乱归于有序,对待生活他也可以做的这点。这样他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奇迹般的争取到了在这家公司实习的机会,而且,最终成功的通过了实习结束的考试,正式被录用了,后来又继而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家。克里斯能够突破生活中熵的重围,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除了他的坚持不懈和毅力、理想、希望以外。还有他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影片后面提到的宗教的力量。
在证券公司实习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克里斯最艰难的三个月:没有收入,没有住所,前途也没有保障。但他从不言败,也不把自己的狼狈景况告诉别人以换取一些同情。和客户打交道时,他不放弃一丝希望,用自己的诚实和执着来打动人。他也没有一刻忽视自己的儿子。有几个镜头非常感人:他搂着儿子在地铁站的卫生间睡觉,外面有人使劲敲门,他痛苦无奈地流下眼泪:考试前夕实在没有钱了,他给儿子买了一块皮萨饼,自己饿着肚子在旁边看书,然后在地铁上父子度过一夜:卖血换来钱买零件修理有故障的扫描仪,修好后终于卖出去了,父子高兴的可以不去救济站过夜,而是去一家旅馆奢侈一下,但父子俩相拥着边看电视边在椅子上睡着了,都没有去享受久违的舒适的床。父子之间的这种爱克里斯解释到,因为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此决定做一个负责任和充满爱心的父亲。他确实做的了,也得到了儿子的认可,在救济所儿子睡觉前对他说“你是个好爸爸。”
有评论认为,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可能是因为它很符合美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想往上发展实现美国梦的可能性显得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感觉到债主随时就在身后,成功和贫困之间的界限越来越窄,疾病,失业,等等一不小心都可以使人陷入克里斯所处的那种困境。
在面临生活中不断增长的熵值,面对各种困难时,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克里斯在教堂里听到的一句赞美诗,大意是“上帝请不要移掉那座高山,但是请赐予我征服它的勇气”。生活中的每一座高山,每一个障碍,都是对我们的试炼。我们应该用勇气,希望和爱去克服战胜它们。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梦 熵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引入“熵”这个概念来反映现代世界的混乱和无序。在他196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熵》中,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社会观察,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熵值正在变大,人类可能会走向热寂。在他196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V》中又更深刻的表明了熵的无所不在和社会上的熵增值现象。“熵”是一个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熵等于零时可以转化为功的能量等于它的全部能量,熵等于最大值时可以转化为功的能量等于零。在孤立封闭的系统中熵值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世界上的熵总是趋向最大值。最终世界上将不存在有效能量可以做功,整个宇宙将归于“热寂”。在品钦的小说中,世界“不是走向富饶和繁荣,而是走向没落和寂灭”。然而,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熵也并非一筹莫展。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中所提出的对付熵的建议就是要人们“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合作,以抵御日渐恶化的混乱状态,求得生存。”[2]同时,也必须用爱,用宗教去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困境。我们也可以用“熵”这个概念来理解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 of Happyness):主人公克里斯的生活中充满了熵,要想战胜这些令人崩溃的破坏力,使生活恢复秩序,就必须付出努力。电影中用了一个小道具——魔方来点明了这一点。魔方一旦打乱之后。混乱和无序将是它的常态,要想让它恢复秩序。恢复原来那种六个面六种颜色的美,就必须付出努力。
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由黑人明星威尔·史密斯和他儿子主演。克里斯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疗器械推销员。由于推销业绩不佳。生活困顿,生活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他看到别人都很快乐,就纳闷自己为什么不能也那么快乐(They alllook so damn happy!Why couldn’t I looklike that?)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毛遂自荐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从不拿薪水的实习生做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很有意思:Thepursuit of Happyness。如果我们的一部国产影片叫这个名字可能就没有这个含义了,因为这是美国《独立宣言》中赋予每个人的权利:“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因此影片片名的字面意思就是“追求幸福”。但是片名中的happyness一词的拼写不是正确的happiness。这个来自电影中的一个小插曲:克里斯把儿子送到一个华人办的日托中心以后出来,向打扫卫生的人指出那条小巷子墙壁标语中的拼写错误。标语“追求幸福”中“幸福”一词拼写错了,应该把其中的y改为i,是“happiness”而不是“happyness”。他说“There is no‘y’in happiness,but‘i’”。这个插曲我觉得对于理解电影主题很重要,毕竟它点了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小插曲是为了反映在这个一切都混乱不堪的世界上。连开国先贤们宣称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也免不了受到熵的影响。犯了拼写错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他话中的谐音,将‘y’理解为‘Why’(为什么),而将‘i’就理解为‘l’——“我”。他的一句亳不在意的话在电影中就可以理解出言外之意,也就是电影的主题:“幸福”是没有理由的,关键是其中要有“我”,要有本人的参与。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开国先贤们没有说每个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而是说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克里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追求幸福的具体过程。那么,幸福为什么就那么难以得到,必须要人付出努力去追求呢?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用熵来解释这一点。
影片中熵充斥着主人公克里斯生活的每个角落。首先他的私人生活非常窘迫:他以推销一种昂贵的医疗器械为生,而他已经很久没有卖出去一台了:经济的困顿导致家庭矛盾和夫妻关系紧张,妻子无法承受这种压力离开了他和五岁的儿子:逾期没有交停车罚款而在急于去面试前被警察拘留:同时,因为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他被赶了出来,无家可归,每晚和儿子到救济站排队住宿。第二,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也在消失。他为了去一家证券公司打听面试事宜而充满信任地将正在推销的医用扫描仪托付给了在街上唱歌的一个嬉皮士女孩。虽然他一再叮咛这种器械即使拿走也不容易卖出去,当他从证券公司出来时还是发现那个女孩正提着他的扫描仪逃跑,他只好开始了疯狂的追逐,而且他还幽默的把他生活中的这个阶段叫做“追逐”(pursuing)。而且,由于困顿无奈,他和一个朋友因为14美元而争执。第三。不仅仅他的个人生活是一团糟。他从电视上听到的消息也令人沮丧,总统的电视讲话提到联邦预算已经失控。连电视上介绍的当年推出的最新玩具(大约为1981年)魔方都体现着熵的力量:魔方的自然状态就是混乱,要想让它恢复秩序。就需要技巧和努力。克里斯的生活就向他妻子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魔方一样,混乱而无序。
在生活的低谷中,在整天的疲于奔命中,他想到了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他非常佩服这位起草《独立宣言》的开国元勋怎么会知道幸福是一种你必须为之奋斗的东西。他认为也许这就是开国先祖们聪明的一点,他们只给了人们“追求”的权利,但“幸福”也许是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一种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自然而然有权利守株待兔似的等着幸福的降临,相反,人们必须去追求,去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影片中,魔方不仅仅象征着他生活起初的混乱状态,事实上,魔方还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他想到证券公司工作,但是又很难接触到那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锲而不舍,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和那位主管同坐一辆出租车的机会。而对方正好在费力地想把魔方拼好,却连一个面都没拼成功。克里斯要求自己试试,居然把六个面都拼好了,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预示着他后来的成功。因为,通过努力他可以让魔方从混乱归于有序,对待生活他也可以做的这点。这样他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奇迹般的争取到了在这家公司实习的机会,而且,最终成功的通过了实习结束的考试,正式被录用了,后来又继而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家。克里斯能够突破生活中熵的重围,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除了他的坚持不懈和毅力、理想、希望以外。还有他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影片后面提到的宗教的力量。
在证券公司实习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克里斯最艰难的三个月:没有收入,没有住所,前途也没有保障。但他从不言败,也不把自己的狼狈景况告诉别人以换取一些同情。和客户打交道时,他不放弃一丝希望,用自己的诚实和执着来打动人。他也没有一刻忽视自己的儿子。有几个镜头非常感人:他搂着儿子在地铁站的卫生间睡觉,外面有人使劲敲门,他痛苦无奈地流下眼泪:考试前夕实在没有钱了,他给儿子买了一块皮萨饼,自己饿着肚子在旁边看书,然后在地铁上父子度过一夜:卖血换来钱买零件修理有故障的扫描仪,修好后终于卖出去了,父子高兴的可以不去救济站过夜,而是去一家旅馆奢侈一下,但父子俩相拥着边看电视边在椅子上睡着了,都没有去享受久违的舒适的床。父子之间的这种爱克里斯解释到,因为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此决定做一个负责任和充满爱心的父亲。他确实做的了,也得到了儿子的认可,在救济所儿子睡觉前对他说“你是个好爸爸。”
有评论认为,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可能是因为它很符合美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想往上发展实现美国梦的可能性显得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感觉到债主随时就在身后,成功和贫困之间的界限越来越窄,疾病,失业,等等一不小心都可以使人陷入克里斯所处的那种困境。
在面临生活中不断增长的熵值,面对各种困难时,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克里斯在教堂里听到的一句赞美诗,大意是“上帝请不要移掉那座高山,但是请赐予我征服它的勇气”。生活中的每一座高山,每一个障碍,都是对我们的试炼。我们应该用勇气,希望和爱去克服战胜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