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的司法认定问题及解决路径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shu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抢劫罪所保护的法益是所有权及占有权,抢劫罪的司法认定研究对惩罚犯罪,保障人权,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抢劫罪成立的条件:一是手段行为要能排除被害人的反抗及侵犯人身权利;二是因果关系,手段行为与获得财务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也即是钱财必须是你抢来的.抢劫罪中的对于入户抢劫的“户”的界定,关于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抢劫罪,这里的凶器的界定、对“携带”的认定、要成立转化型抢劫的前提条件等问题研究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提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随之面临着重大挑战.对于我国少年阶段的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在此阶段的特殊身心状况,该群体更容易遇到心理和身体上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做出相应的建议.并且就社会层面对少年阶段的未成年人身心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随着我国法律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取得了重大突破,与以往对公共利益的保护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运行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有用的经验,结合对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例的分析,可得出该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内部改革不彻底,外部不协调,检察机关身份比较特殊,其在法院审判时容易对案件产生影响,基于对上述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妥善解决今后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困境,推动更加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使其能够展现出应有的效果,文章就此展开了探讨.
实践中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违法作为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其他主体无法通过诉讼保护自身权益.鉴于此,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还存在受案范围狭窄、案件线索来源单一、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规定不完善、检察建议制度规定不完善、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不畅通等问题,未来需要从明确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受案范围、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完善检察建议制度法律规定、明确诉前程序向诉讼程序转化判断标准等途径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