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加强一般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达成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内容上厚基础与强应用并重、教学方法上强化以案例为核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课程考核上则强调全程参与的过程性考核。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总体较为满意,课堂气氛明显好转,课堂参与度较高,基于学生自主评价的分析、学习和创新思维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管理学;教學改革;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79-02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急迫需要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今后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创新型人才有理论创新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之分。理论创新也指原始创新,一般是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的研究,强调在理论和原理等方面的突破。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985大学和部分211大学。应用型创新主要是指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以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或新应用。由于应用型创新的知识结构侧重应用,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和部分211大学是其主要培养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在一些原始技术创新上有了较大突破,但是一些主导产业中的重大关键的技术依然摆脱不了依赖国外发达国家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应用型创新依然是我国自主创新领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来实现。现实中,正是由于多年来不重视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制造业集中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技工荒”,技能型人才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因而,如何加强一般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每一门课程,尤其是像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这些学科基础课程,由于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上述学科基础课程的教改是否成功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管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推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一)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能力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个人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获取和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二)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在生产实际、商业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本质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工具,并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将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组织工作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相互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已经成为组织中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就是应当具备协作精神,能够与他人一起工作。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基础, 也是知识转化的重要条件。沟通能力不仅包括以文书、报告等书面表现形式的书面沟通,也体现在以人际交往为主的口头的沟通上。
  (五)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一种较高级的能力,也是体现其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
  三、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构建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仅要体现管理学课程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管理职能的基本逻辑体系,更要对各个职能在不同文化的商业环境、不同类型组织的应用和创新上有所加强。同时,为突出“重应用”和“强创新”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中也相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二)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述+小组讨论式的案例教学+结果演讲展示”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述是指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将课程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讲述清楚,并附带分析相关管理前沿研究,尤其是对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进行引导式教学,教师讲述知识时间一般为一节课。该环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授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方法、探索学科前沿、搜集相关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式案例教学就是在开学初始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3~4人,每讲一个知识单元都提前安排一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有专门的小组负责研究,小组成员会提前对相关知识单元进行学习,并对小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结果演讲展示环节是指各小组分析案例后得到的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讲展示,时间为10~15分钟,展示完后全班同学可以提一到两个问题,主讲小组负责答辩。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一方面通过PPT和文本形式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逻辑表达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演讲和答辩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
  纵观国内外名牌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之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办法在于课程考核,为达到上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突破传统的“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堂参与5%+平时作业15%+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的形成性考核。国内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其弊端显而易见,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期末依靠教师指定重点过关的恶果。而形成性考核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发学生全程系统参与学习,也避免了传统成绩评定方式的“一考定终生”的弊端。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为检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管理学教研组于2014-2015年下半学期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4级经管大类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学生总人数为485人,有效问卷394份,问卷有效率为81.2%。教学改革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总体较为满意
  为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设置了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34.01%的学生选择“很满意、受益良多”,有61.93%的学生选择“满意、受益较多”,只有3.55%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不满意,认为有待改进。这说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同度较高。
  (二)课堂气氛明显好转
  与未进行教学改革的课程相比,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气氛明显好转。有超过90%的学生認为管理学课堂气氛好,仅有6.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不太好。
  (三)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与课堂气氛明显好转相呼应的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明显提升。调查发现,虽然有15.99%的学生从未参与过课堂讨论等(这可能与课堂的讨论时间有限有关,也可能与于学生性格内向有关),但是有超过84%的学生有1~10次不等的课堂参与,其中参与1~3次的最多,比例为60.66%,参与3~5次的比例为13.96%,参与5~10次的比例为9.39%。
  (四)各项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自己的各项能力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大,有73.6%的学生认为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有63.96%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有44.67%的学生认为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42.64%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有17.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演讲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16.75%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其他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这说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主要表现为成果展示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2] 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渗透到高校师生当中。其从价值取向、内容、方法论等都和“纲要”教学相左,“纲要”课程要积极应对,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去掌握师生;深化教学改革应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教学改革仍需坚持教育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创造性、倡导性和主导性,提高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教材体系及其向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应坚持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机构关于历史教育的
期刊
[摘 要]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制定科学的考评细则,规范课程研究与答辩的运行机制,是确保该考核方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推进,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需要学员营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员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关键词]课题研究;答辩;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
期刊
[摘 要]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其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及实践。应该在总结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科学研究是新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它们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适用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学-实践-研究”
期刊
[摘 要]跨文化教育是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汉族学生跨地区学习或接受教育,改变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属性并没有随地区的迁移而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离开本民族文化区跨地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区域文化的变更,更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变更。
期刊
[摘 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藝术类研究生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特性和过程特点。在慕课理念下思考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提出培养过程控制的思路,有助于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艺术创作教育及其理论研究。  [关键词]慕课理念;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称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要实现“双创”战略,实现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探索社区教育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新模式,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能促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其创新创业,推动
期刊
[摘 要]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畏艰辛、刻苦钻研,要保持这种模式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
期刊
[摘 要]学生在艺术活动策划与组织的过程中,其策划与组织、实践创新、团队协作、自我心理调节等能力均能得到提高。可以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结合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2012级“在路上”实践创新能力展示晚会,对当代大学生独立组织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的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大学生在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导、演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培养艺术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期刊
[摘 要]工程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从技术人性化角度来培养学生。针对我国许多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根据该课程的“人—机—环境”系统性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工程技术观和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我们提出以技术人性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金字塔”教学改革方法。这一方法能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和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实现以人为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机构调整的步伐,南京审计大学开始推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打破了原有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创了新局面。书院制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提升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安全问题防范,有利于通识教育的拓展和有利于完善学生利益诉求,加强学生的归属感。  [关键词]书院制;管理模式;通识教育;学生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