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中医医院党委:“医”路向党 初心为民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天全县中医医院党委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大力弘扬“大先生”陈怀炯的从医精神,推动医院多年坚持1元挂号,3元购买院内制剂,30元进行骨伤治疗的平价服务。
  今年,天全县中医医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获得此荣誉的499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唯一的县级中医医院党委。“天全中医院,扎西德勒 (藏语,意为吉祥如意) !”“‘大先生’,扎西德勒!”在天全县中医医院住院部,患者及家属闻讯后,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坚守初心 传承大医精神
  天全县中医医院前身为陈氏私人诊所,诊所主人是陈氏骨科第四代传人陈怀炯。多年来,陈怀炯不断发扬传承祖传治疗技术,独创各类独具疗效的中药制剂,再加上治疗骨折筋伤疾病痛苦小、疗效好、费用低,陈氏骨科在四川甘孜、阿坝以及西藏昌都等地声名远播,求治患者络绎不绝。对患者一视同仁的陈怀炯被患者亲切地称呼为“大先生”。
  20世纪70年代,有人看中“陈氏骨科”品牌,愿意投资建一所医院,高薪聘请陈怀炯管理,却被他婉言谢绝。但在党委政府推行公私合营之时,陈怀炯毅然放弃了个人和家族利益,选择福泽广大患者,将发展势头良好的私人诊所、陈氏独门骨伤诊疗手法和祖传药方奉献给集体,建立了城关镇骨科医院,并带领医院几经改革发展,成为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双上亿”的中医医院。有人曾问陈怀炯:“您将祖传医术、药方和自家诊所无偿捐献,又几十年如一日地倾力奉献,看到如今医院的效益和影响,您是否后悔?”他回答:“从未有过一丝后悔,在我看来,钱不重要,能救人最重要。”
  “‘大先生’悬壶济世的奉献精神,已成为医院发展中的文化内涵。”天全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高杰表示,医院党委认真落实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始终将党的建设贯穿治院兴院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传承陈怀炯精益求精、一心为民的从医精神。
  如今,医院党委下设党支部3个,现有党员51名,入党积极分子16名。在医院党委的带领下,医院致力于“传承大医精神,服务人民健康,促进民族团结”,逐渐发展成为年门诊接待近50万人次、拥有750张病床的现代化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牢记使命 搭建民族团结桥梁
  近年来,医院党委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搭建民族团结桥梁,与甘孜州、凉山州等地6家医院结成骨科联盟,定期外派党员骨干到联盟单位开展骨科手术、医疗巡诊、专科建设等专业服务,把优质医疗资源送进甘孜、凉山等地,搭建民族团结桥梁。
  在医疗援藏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凯章带领业务尖兵,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石渠县,连续一个月为医联体单位提供医疗服务,免费帮助培训医务人员500余人次,实现医联体单位业务水平与医院影响力双提升。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藏族同胞可以便捷就医、异地报账,医院党委多次与县医保局沟通,并主动与甘孜州医保局衔接,投入20余万元开通两地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让藏族患者享受与在当地就医同等的医保政策。
  2020年,甘孜州石渠县的一名患者因骑马重度骨折,被送到天全县中医医院治疗后,他感叹道:“能享受同等医疗结报,我们觉得很暖心。”
  黨建引领 促业务惠民生
  为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4名党员医务人员率先进驻医学隔离观察区,20余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写下请战书,成立党员先锋队和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和隔离观察最前沿,推动建成全县首个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验室,参与核酸检测15万余人次。
  多年来,天全县中医医院党委坚持以党建强引领业务强,探索把支部建在科室诊疗一线,打造“骨伤卫士”“后勤尖兵”“传带能手”三大特色支部,建立双向培养和传帮带提能机制,将20名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在党员中培养业务骨干18名,推动党员到一线650余人次、骨干上讲台300余次。同时推行“全体党员亮身份、优秀党员作示范、党员团队领任务”,通过量化打分、动态调整创建党员示范岗25个,科室划片、团队包干划分党员责任区20个,每年开展党员评星定级,探索党员积分与业务积分相融合,实现党建与业务共促共荣。
  为了让困难群体看病方便,医院党委推行“零距离”服务,不设专家门诊,采用名老中医带团队综合诊疗,开通老弱病残服务专用窗口、转诊就诊绿色通道,每年吸引周边60余县 (市) 群众看病就医,实现年出院1.3万余人次,年行手术7000余台次;组建党员“红旗帜”巡回医疗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亲情服务、党员义诊和送医送药下乡等服务活动,免费为全县贫困户开展足踝矫形、关节置换等手术,每年为1000余名贫困群众送医上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院党委将站在新的起点,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精湛医术为患者祛除病痛,用爱心救死扶伤,努力将我们的特色中医党建品牌打造得更加辉煌、耀眼。”高杰表示。(供稿单位/中共天全县委组织部) (责编/余娜)
其他文献
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水平显著提升。  户户有果园,家家有庭院,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良田成片道路宽敞……走进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一派业兴、村美、人和的景象。  鄉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近年来,四川省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水平显
期刊
近日,资中县水南镇笔坛社区居民王阿姨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医疗保险,许久不来党群服务中心的她一进门,就被焕然一新的环境惊呆了。更重要的是,曾经需要大约一个小时的社区代办医疗保险手续,现在缩短至十分钟就顺利办完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资中县开展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  为啥改?换形象,去“官”气。  资中县主城区不少社区修建年份已久,进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通常看到的是“书记室”“主任室
期刊
近期,由省纪委监委牵头举办的“开学第一课走进家风馆”主题活动在四川天府家风馆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扩大优良家风文化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来自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江区成师附小、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及新都一中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家风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
期刊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什邡市牢牢抓住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契机,拿出敢于“改”的精神和勇气,打破藩篱、大胆创新、乘势而上,务实推进各项工作,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切实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聚焦资源下沉 激活优化配置的“一江春水”  乡镇和建制村调整后,被调整的镇村有不少公有资产闲置出来,如何盘活用好是个现实课题。  什邡市实行镇村闲置资产“台账化”管理模式
期刊
东联村由曹家镇原东联村与原梨园村合并而成,以梨子、柑橘为主导产业。依托曹家梨特色产业,东联村探索“党总支+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引入工商资本运营,盘活原东联村办公阵地等闲置资产,打造特色民宿项目,实现村集体、公司、农户三方共赢,不断打响“百年梨乡”的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旅文融合之路,獲评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摄影/廉钢)
期刊
在不少大城市,提升居民群众生活品质,经常受制于千差万别的个性化诉求,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精准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这对基层党组织而言颇考“手艺”。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成都市武侯区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所急所愿所盼,实打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把“民生痛点”变为“幸福亮点”。  招募
期刊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荥经县认真践行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规范化的自管自治、精准化的厉行法治、常态化的德治教育、亲民化的协同共治机制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推动村级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建立“两单两制”,规范化自管自治。一张履职清单厘清职责。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四张职责清单”,健全职责明晰的
期刊
为做实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近年来,绵阳市安州区通过盘活资产、政策引领、多元发展“三轮驱动”,跑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资产“活血”释放“聚合力”。持续激活土地承包经營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盘活村级资产资源,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一是核准村级资产“一本账”。组建县乡村三级清产核资队伍,通过分类登记、理清权属、评估价值,全面完成村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
期刊
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空间运营等民生问题,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矛盾较为突出的领域。基层党组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自贡市自流井区通过运营社区企业,把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工作转变为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温暖。  “逼”出来的试验  近日,位于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三八路社区的伍家坝民生市场内,居民们戴着口罩、提着口袋采购蔬菜和肉类,社区工作人员温馨提醒:“人多更要注意安全,千万不
期刊
近年来,达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精简乡镇115个、建制村1052个,空间结构、政权体系、治理架构得到系统性优化。今年以来,达州市积极适应乡村经济社会版图重构,坚持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充分激活乡村各类资源,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成势见效。  适应变革、调整重心,推动组织建设更加向发展聚焦。坚持组织建设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