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真境

来源 :今日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山苍苍,大野莽莽,白云乡的山水系列以质朴劲健的笔触与雄浑厚忠厚重的色调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与后世不同,在汉唐时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以雄强为尚的。晚唐司空图撰《二十四诗品》,首推“雄浑”,其“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句,是何等的开阔襟怀与宏大气象,但到了清人汪士慎,但取“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数语,以为诗家之极则。两者在审美取向与精神境界上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绘画亦是如此,从唐代吴道子作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到清代“四王”的“化刚劲为和柔,变雄浑为潇洒”对“萧散简远”、“静、净”的追求使中国传统绘画逐渐步入阴柔小巧,萎靡不振,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后,方有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诸大师以其天风海雨、惊雷奔电式的艺术实践改变了这种颓势。
  


  秋野 2007年 68×68cm
  
  白云乡的艺术是雄强的艺术,是阳刚大气的艺术,他以自己深厚的传统功力与长期的生活体验,真实而深刻的表现了太行山水的风骨与精神,表现了“太行天下脊”的气势与力量。在我看来,其画的现实意义有二:
  一、是对当今画坛细秀阴柔画风的冲击。
  自上世纪80年代“新文人画”兴起以来,在传统艺术形式复兴的同时,一味求淡,求柔的旧文人画的余毒又死灰复燃之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千篇一律,皆细细的线条,淡淡的颜色。画人则大头小身,细腿细脖,或洗澡打扇,或吟诗品茗;画山水则寒山数点,夕阳萧寺,或驴背觅诗,或携琴防友,细腻小巧,无病呻吟,画坛充斥着陈旧腐朽的气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白云乡的作品气势磅礴,充满了阳刚正气,它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是审美理想与大山精神的融合,是“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是豪放不羁,激越昂扬《大风歌》!它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画风。
  二、是对当前画坛“制作”之风的警醒。
  


  山前几滴梧桐雨 山后半坡清秋寒 2007年 68×68cm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逐步侵入,中国画领域长期以来被奉为神明的东西一个个被破,拼贴、喷洒、拓印等制作手段和五花八门的工具材料纷纷出现,甚至实验水墨、装置、行为也冲进中国画的领域。众所周知,画种边界的无限扩大实际上意味着此一画种的消亡。在另一方面,画家们为应对各类大型展览的需求,画面越画越大,人物越画越多,表现在山水画上,则是铺天盖地的《点子风》。因无控制宏大画面及长线条的能力,一些画家只得以毫无变化的点子机械的铺陈与画面,将原来生动鲜活的笔墨语言僵化为刻板的素描关系。如何赋予传统笔墨以新的活力,使生动多变的笔墨服务于宏大的场景同时而又不流于细碎软弱,白云乡的艺术实践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一语作出了有现实意义的诠释,对当前的“制作”之风也是十分重要的警醒与启迪。
  


  无题 2007年 180×96cm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中国画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化笔墨语言,山水、人物、花鸟皆然。笔墨的表现需要程式化,否则就失却其规范性及和谐性,但一味拘泥于固有的程式,则又易落入前人的巢穴而无能于新题材的表现。因此,它既是后学津梁,又会成为束缚画家创造力的枷锁。然而,每一位欲表现太行山水的画家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古人并没有为我们留下现成的笔墨程式,因为画史上的山水画大家多出自南方,他们的笔墨语言自然不适于表现北方大山的沉雄厚重,屈指可数的北方山水大家中,关仝、范宽多表现关、陕景色,荆浩倒是隐居于太行山中,但他只留下一幅传为真迹的《匡庐图》。面对太行山所特有的阶梯状山体和漫漫长坡,几乎所有的古人成法皆无可套用。所以,白云乡只有深入气象万千的大山中,通过写生来了解掌握山石树木的生存状态和形体结构,从而提炼、升华出自己独有的笔墨程式。他的构图极为饱满充实,往往是黑压压的深山大壑布满了整个画面,惊心动魄、气势逼人。皴法粗细结合,厚重多变,节制有度,虽层层积墨而结构空间分明,较好的表现出山石的体面组合乃至因岁月风雨侵蚀而产生的裂痕于缝隙,从而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相较之下,在当代成功的表现太行山水的画家中,贾又福侧重于主观性的表现,他致力于把握山石的灵魂、宇宙的律动,创造“纪念碑”式的雄浑博大的精神景观,超越地域性,超越时空,趋于意象化、抽象化。而白云乡选择的则是写实性的表现,他醉心于具体的山脊、大坡的描绘,追求平凡中的厚重与伟大,在充满张力的笔墨之下,依然贯通着历史的血脉,书写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与沧桑。
  


  疏林寒山 2007年 240×120cm
其他文献
在一群花样年华的“都市少女”的簇拥之下,王淼田诚惶诚恐地走上了星光舞台。他并不拒绝接受鲜花与掌声,但他感觉这鲜花、掌声似乎来得太快,也太突然。  显然,在风云际会的当今中国画坛,王淼田以“都市少女”题材轻然胜出。  他的精彩在于,并非将笔墨诉诸对当代都市少女的种种生活情状的平面扫描,而是着力于对她们的心灵内存状态进行深度观照并加以精心提炼,然后经过“意象性”的审美创作将其演绎为一种水墨淡彩图式。这
期刊
山东聊城人。200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岩彩与综合材料工作室,获硕士学位。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岩彩艺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现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    2003年10月岩彩作品《闲暇》入选第二届中国岩彩画展  2004年11月岩彩作品《融》获第三届中国岩彩画展优秀奖并入编《岩彩画作品集》  2005年6月 在厦门大学“欧洲艺术中心”举办硕士毕业个人画展  2006年3月 参加上海“顶层
期刊
张凡,1970年2月生于江苏沭阳。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范扬首届工作室。  现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家。居北京。  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先后在江苏、上海、广州、山东、安徽、河南、甘肃、福建、新疆等地举办画展,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出版有《张凡中国画集》、《张凡中国画作品选》、《张凡山水画选》、《张凡书画集》、《经典美术·张凡卷》、《中国画廊推介
期刊
王学琴  1978年生于江西南昌。1995年毕业于江西职业科技师范学院装潢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现执教于国立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各地域和各群体间在生态、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大,无论我们是否希望与认可,这种形势的出现,导致了以艺术为世界文化载体的教育形式在中国各高校展开。中国加入WTO,使之越
期刊
王时敏《西庐画跋》谓:“昔柳子论观文,谓如悬衡,增之铢两则俯,反之则仰。欲令吾俯,莫若增重其文,敬增之不已,将惧吾首至地。余观石谷画亦然。石谷日进乎技,一树一石,无不与诸古人血脉贯通,如子久逸韵出尘。学者仅能摹其乳廊,乃夺神抉髓,使之重开生面,尤非时流可几万一。”身为“清六家”之首的王时敏,和责骂被某些望文生义的理论家认为是“只知临摹,不知创造”的保守派人物,然而他的这则不异贬抑自己而延誉后学的画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内实地调研情况为基础,归纳分析了被调研单位在培训周期里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查找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总结了其中的主要经验与教训,着重论述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培训对象、做强省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省指挥中心的作用、加强两支队伍建设、积极与国内外应急管理培训机构合作等几方面内容,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应急管理; 教育训练; 培训基地  1 引言  按照
期刊
摘要: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具制造企业建筑结构因其具有建筑物体跨度大,内部结构复杂,建筑设计基础差,消防设施相对缺乏、落后等特点,所以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如火灾荷载大、蔓延速度快、燃烧猛烈、过火面积大、烟雾浓度大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家具制造企业必须遵守企业管理法律法规,从严落实相关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安全宣传教育,加
期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两大地方画派,一是“江苏画派”,二是“长安画派”。两派均积极反映时代,表现地方特色,同时培养后学。如今以描写黄河而著称的山水画家苗重安,便是“长安画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通过他笔下的崇山,大河与雄魂,体现出“长安画派”在新时期山水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神泉堡 2006年68×68cm    “长安画派”的第一代,在以描绘黄土高原为主的题材过程中,形成了艺
期刊
苗重安是一位不囿所矩、真知灼睿、勇于创新的山水画家。在他完成描绘沟壑纵横、博大神奇的黄土高原系列作品之后,他将视野投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开始了他的《黄河画赞》的伟大创举。他从黄河源头的巴颜喀拉山起,跨越壶口瀑布,跋涉人迹罕至的仙谷,徒步胜利油田,以卷帙浩繁的恢弘画面,表现黄河流域的百样人生、万种风情。画风趋实,意境深邃,另辟蹊径,自立门户,体现一个山水画大家的禀赋与修养。  促成苗重安《黄河画赞》
期刊
张复兴,天津人,祖籍山西汾阳,1946年生。山水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广西美术家协会荣誉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广西桂林画院院长。  1989年《清漓人家》获全国首届工笔山水画金叉奖;1991年《金秋时节》获中国四季美展铜奖;1992年《侗乡秋高》获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爽秋》获1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