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3年3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中文论文28篇,日文论文24篇。作为中日音乐比较会议的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国学者王耀华教授和日本学者金城厚教授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变迁。其中,在金城厚的讲话中,谈及了此项研究开展之初,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文化的热情和资料的匮乏,更感叹于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不了解。18年来,大家从以彼此介绍、分析自己的文化为主的一边倒的研究方式,到今天,更多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对于中日两国文化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也从古代史、民族音乐拓展到当代两国音乐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就涉及两国的音乐史学、乐器学、戏曲、说唱艺术、佛教音乐、电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多个层面。随着交流的不断增加和深入,双方文化中一些共有的现象都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展示和探讨,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有益的参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中日音乐国际比较会议之际,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以崇敬的心情怀念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泷辽一、王光祈、杨荫浏、常书鸿、黄翔鹏等中日音乐学界的前辈,是他们以远大的学术眼光、科学的研究方法、辛勤的学术劳动,开辟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这一方沃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领域,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在此,我们谨对他们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恩惠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于前辈们的学术贡献,我曾经在拙文《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展望》中做过初步论述,在此从略。下面我就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为题,对现状作一初步分析。
  自1995年10月,在中国福州举办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已历时18年,每两年一次的盛会识新朋会旧友,话学术叙友情,如今已迎来第十次聚会。作为18年历史的见证者,我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人才成长、学术发展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一、研究者——从事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者人数逐年增多。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靠的是研究者,只有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才能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记得当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时候,参会者近三十人左右,其中中方代表二十人左右,日方代表不足十人;到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召开时,出席会议者达78人,其中中方学者52人,日方学者26人。如果说研究者人数的大幅增加,只是从“量”的方面体现了研究队伍壮大的话,那么,从老中青研究者学术论文研究议题的扩展、内容的丰富、水平的提高,就更体现了研究成果“质”方面的超越。由此,我们就可以增强信心,倍受鼓舞了。
  18年前的中年学者,蒲生乡昭、蒲生美津子、樋口昭、张前、陈应时、俞人豪、孙玄龄、增山贤治等人如今都已成为研究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优秀学者。例如:蒲生乡昭《日本古典音乐探究》、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陈应时《中国乐律学研究》、王耀华《三弦艺术论》、《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等,都已经成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著作。
  像金城厚、塚原康子、山本宏子、寺田直子、大塚拜子、吕锤宽、赵维平、周耘、马达等,当年的青年学者,经过18年的研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创造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者。他们中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论著。
  这18年来,出席历届会议的许多研究生导师,都将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带来参会,使这些学生在学术交流和实地音乐考察中成长,甚至于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里寻找学位论文的题目,由此出现了周耘、刘富琳、裴雅勤、王州、徐元勇、孙宁宁、刘银贞、许志斌、王翠、毛丫、长岭亮子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或较为优秀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肯定,有些已经成长为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后两类的中青年学者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接受过比较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基本知识,专业起点比较高,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持续努力,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学术质量更高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传统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新的研究领域屡有开拓。学术成果丰硕,研究水准不断提升。
  纵观18年来的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史学、乐谱学、乐器学等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不仅得到了继承,并且不断深化。
  对中日音乐交流史的研究,原本是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和泷辽一等先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后半叶得以发展的学术领域。自1995年以来,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各种刊物中,都有为数众多的有关本领域的文章。例如,赵维平、贺星、张前、袁静芳、蒲生美津子、平间充子、蒲生乡昭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古代在宫廷音乐、催马乐、雅乐与唐代大曲、雅乐与燕乐、乐曲《放鹰乐》、《兰陵王》等方面的交流,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杨民康、管建华、塚原康子、葛西周、过本香子、新掘欢乃等人的诸多论文,将研究视域从古代转向近现代、当代中日音乐交流史和交流现状。其中,周耘、杨长安的某些论文直接将视域投向当今音乐生活,起着以研究来参与和干预现实音乐生活的作用。
  日本著名学者林谦三先生是对遗存于日本的中国古代乐谱进行解读研究的先行者,他的《琵琶古谱的研究》、《琵琶谱新考》等众多论文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这18年来的各种刊物上,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如:陈应时、应有勤、澳大利亚学者Steven C,Nelson等分别发表文章,或者提出“掣拍说”为新的节奏翻译方法,或者对“掣拍说”进行论证和争议,这都有利于将古谱的解译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中日两国乐器的历史、形制和演奏方法的研究,林谦三曾有《东亚乐器考》等、三谷阳子有《东亚琴筝的研究》等、东洋音乐学会曾出版《琵琶音乐研究》等,成为成果颇为丰硕的传统研究领域。近十八年来,与琴、筝、琵琶相关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新的进展,新出现了俞人豪、阎林红、符丽琴、林月里、杨宝元、余明、朱佳、何丽丽、余丹红、郑瑞贞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传统筝音乐的历史与形态、筝人、筝曲演奏技巧、传统筝的乐律体系、筝曲结构与艺术特点,琵琶的乐器学问题、清代琵琶和清代刊行的琵琶谱、中日琵琶音位发展、日本琵琶本土化保存发展的文化因素、日本琵琶流派与中国琵琶的流派等进行了研究。在尺八研究方面,除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不断有新的论文出现之外,中国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尺八专题研讨会和近年来出现的新论文,都正在将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应有勤、王建欣、郑荣达、赵维平、刘正国等人的论文,对中日尺八的历史及形制异同、正仓院藏乐器尺八、贾湖遗址出土的“骨龠”与日本尺八源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见解颇有歧义,但是都在认真探索,将中日尺八关系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还有学者以乐器壁画为基础在从事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如:樋口昭教授曾多次前往新疆地区考察壁画中的音乐绘制情况,有多篇论文发表除了以上中日音乐关系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十八年来,在音乐形态、乐种比较、宗教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比较大的进展。
  在音乐形态研究方面,陈应时、郑荣达、吴国伟、胡企平、刘富琳、裴雅琴、金城厚、庄永平、马塞达、吕洪静、修海林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音乐的乐律、宫调、旋律特点、音乐结构等作了论述。
  许多论文对明清乐、琉球音乐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在明清乐研究方面,出现了郑锦扬、徐元勇、樋口昭、钱国祯、杨桂香等人撰写的有关明清乐源流、曲目、乐器、乐谱等的研究论文。在琉球音乐研究方面,王耀华、吕锤宽、刘富琳等人的论文,分别对琉球御座乐的复原研究、《福寿歌》、《闹元宵》、《四大景》、《一年才过》、《天初晓》、《清江引》、《急三枪》、《纱窗外》、《相思病》等曲目源流的考证、日本琉球音乐对中国曲调的受容、变易及其规律性、琉球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受容变易的三种类型、台湾北管乐与琉球御座乐之比较、组舞·能·中国戏曲之比较等进行了研究。
  在中日佛教音乐关系研究方面,近十八年的成果尤其丰富,研究渐趋深入。出现了周耘、岩田郁子有关黄檗宗声明诸多方面研究。杨民康嘉雍群培关于中国傣族藏族和日本佛教音乐比较研究、新掘欢乃对严密流咏歌、日本声明进行研究等的许多论文。
  中日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也是近十八年来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既有上世纪初日本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也有对中日音乐教育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比较研究,涉及中日音乐教育历史、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出现了张前、汪毓和、王安国、马达、冯芸、尾高晓子、孙玄龄、伊野义博、赵琴等人撰写的相关论文。
  三、研究方法——经历了以文献学为特色、比较音乐学方法的运用.到重视实地调查、“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再到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利用、多视野多学科多方法结合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究创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个世纪的前半和中叶,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等老一辈研究家,有着扎实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校勘、分析和使用,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岸边成雄先生,他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音乐史料学学科建设的过程,用东方所特有的丰富的典藏文献来为当时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他们也以开放的心态运用历史意识、实证方法,用世界音乐的视野来研究日本音乐。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一批中国音乐研究者得到了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的支持,能够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进行实地考察,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深入现地调查,不仅研究音乐的特点,而且追寻产生该音乐特点的文化缘由,也就是“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成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且提倡“局内人”“局外人”双视角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多视域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等,推动了中曰音乐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上研究方法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在运用文献研究法时,不仅运用一种语言的文献,而且同时对两种或者三种以上语言的相关文献进行考查,使资料更为全面,论证更为充分,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为可靠。如蒲生乡昭《外国人对早期三味线的记录》,除了运用日语文献之外,还运用了中文、葡萄牙语、英语等多语种文献资料,以探寻早期三味线的踪迹。
  又如:实地考察,不满足于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考察,而是像《亚洲太鼓的“口唱歌”》的作者山本宏子那样,以多年在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用状声字来记录打击乐的口唱歌、锣鼓经这种记谱形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金城厚、矢向正人等又将视野投向音乐研究中对电子计算机的运用。金城厚在《民歌旋律类似性的计算机处理》一文中,介绍了他与坪井邦明、松岛俊明、野田千香等人,共同开发的处理旋律类似性的“歌词音列法”计算机软件及其运用。矢向正人在《计算机对长呗谱的认识》一文中,报告了他所研究的利用计算机记录长呗谱的实验结果,他开发了名为GIDA-U(Generally
  Integrated Data
  formatnagn fomaga Utanotation)的电子计算机软件,该软件既能记录长呗谱,也能记录其它传统音乐的乐谱,而且还有开拓国际标准的传统音乐记谱法的广阔前景。
  综上所述,18年来,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在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正在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水准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在2007年9月的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如何超越音乐学大师,如何突破“后岸边成雄时代”、“后杨荫浏黄翔鹏时代”。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有危机感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但是,由于音乐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传承性和积累性,后一代的成果往往是对前一代成果的补充和丰富,我们的职责是,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奉献。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是一定能够把前人开创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地,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高潮。到了那个时候,卓越研究成果的问世,杰出研究人才的出现,就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本文为2013年3月底在东京艺术大学举办的第十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王耀华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碰撞、跨界、对话、交融、混合等乐评常用动词词汇透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持续不断地轰炸过后,深深灌输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中西文化、传统与反传统、流行与古典、跨文化、超时空等作为前述动词的主语。忽然发现这些组合可以任意搭配,而且这与我们耳闻目睹到了什么,是否言不由衷都无关。这些词汇时刻提醒着我们的存在感,感到我们身处一个文化上不安分的矛盾体中,感到话语已然控制了思想。这或许并不坏,它让人们猛然理解到了时代之内
阿炳(华彦钧1893—1950)、刘天华(1895—1932)两位生辰仅差两年的“同乡”,在“生长期”文化地理的“同构”(居地近在咫尺,如“一箭之隔”),使他们有可能产生相同的东西,这使学界纷纷将两者加以比较,文章层出不穷①。但在“青春期”(20岁)后,人文环境的先同后异,及人生际遇的大相径庭,构成必然“不同”的基础。他们以同样的乐器——“胡琴”,发出不同的“声音”,则是他们不同的标志。而他们之间
在20世纪的西方音乐世界中,“先锋派”作曲家们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的作曲技术,推动着20世纪音乐大潮滚滚向前。但是,在这不断求新的现代音乐发展道路上,有一位勇敢而执着的独行者,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与众不同的姿态默默屹立于专业音乐发展的大潮之中。他,就是目前已经95岁高龄的法国元老级作曲家亨利·迪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高为杰教授在《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
小麟先生的艺术歌曲《自君之出矣》、《别离》和《彭浪矶》,创作于1939—1946年留学美国期间,得到过他当时的作曲导师、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和理论家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指导和认可,前两首作品还曾在美国用英语]出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这三首艺术歌曲也完全称得上是谭小麟成熟时期①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这些作品在歌词题材、创作体裁、曲式结构、人声旋律以及和声调性总共五个技术方面的综述
本刊讯我国留俄青年中提琴家刘洋2013年在国际多项音乐比赛中连获佳绩。2013年5月28日,她先是在意大利第十五届埃尔多普国际音乐比赛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弦乐选手经过激烈比拼,一举获得了该赛事的最高奖——特别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中提琴选手。8月,她又在日本举行的第十六届长江杯国际音乐比赛中,凭借拿手曲目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夺得弦乐组一等奖。lO月,刘洋又参加了日本第三十二届亚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可见党和国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由于环境在其初创期是看不见的,人只能意识到这个新环境之前的老环境……因此,除了具有整合性意识的艺术家之外,人人都生活在比当前早一些的日子里”[1]。如果把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现象看作“新环境”是再恰当不过了。而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现象当下大有自下而上、由边缘走向中心之势,已经形成了“新环境”,我们为了不至于盲视这种新环境,对其进行学理研究就变得理所当然。惟其如此,人们才
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等单  位主办的学者、音乐史家、翻译家廖辅叔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终于隆重举行了。这不仅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学界、音乐教育界的大事。回顾过去,我与廖先生的交往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我自己也由当时的年轻小伙子变为一位老者了。时光流逝、岁月日新,廖先生虽然已离开我们整整5年,但他给我们的谆谆教导,他亲切慈祥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三年的构思,将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而成的大型舞剧《白鹿原》,于今年六月初在北京保利剧院与广大观众见面了。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和再现文学作品的做法,在我国当代艺术舞台上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既可以丰富我国的艺术舞台,使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得到更大的受众面,同时也可以多角度地展现出不同艺术形式独有的艺术魅力。舞剧《白鹿原》的诞生,除了具有以上意义外,还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
在众多音乐体裁中,声乐作品对人情感世界的触动是最显而易见的,或者说也是最通俗易懂的,而声乐作品中渗入人心的则是它的旋律。然而,不知从哪时起,这个在音乐创作中的常识受到了冲击。一方面,在器乐创作界,人们在热衷于现代技法的同时,羞于旋律的写作;另一方面,在歌曲音乐创作中,那种感人至深、沁人心田的旋律似乎也越来越少见。甚至,这个按道理说很多元化、很民主的时代,却被反讽为一个声乐作品、甚至旋律被放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