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耐药菌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xiao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程中,以抗生素最具划时代意义。抗生素对他种微生物具有抑制生长、活动,乃至杀灭的作用。它使过去许多“不治之症”成为可治之症,从而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年。近年来,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又扩大到肿瘤、寄生虫等,更是可圈可点。
  
  遭遇耐药菌
  
  自青霉素和链霉素相继问世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金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30多种抗生素,迎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然而,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它对人体的副作用也开始显山露水了。例如,青霉素本来是一种毒性很小的抗生素,但如果含有青霉素噻唑酸等杂质,就会使人特别是使过敏体质者产生过敏反应。又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量过大,就会对人的第八对脑神经造成损害,引起药物性耳聋。若四环素类在牙齿中积累,就会使牙变黄,产生所谓的“四环素牙”。另外,在人体肠胃内,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对它敏感的微生物即被杀灭或减少,从而打破了肠胃内微生态平衡。继之,人体内厌氧菌或真菌过多地繁殖,便产生了新的感染。
  在众多细菌中,如果有一种细菌经突变后产生了耐药性,并且大量繁殖起来,那么,在临床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使用链霉素、利福平等治疗结核病以后出现的耐药菌,造成结核病大有东山再起之势,而几乎所有药物都对结核杆菌无可奈何。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也出现了耐药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了解决青霉素耐药菌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不少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可是,随着这些半合成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滥用,又产生了相应的耐药菌。在许多抗生素对被称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无效的情况下,使早就发现但因副作用大而被打入冷宫的万古霉素重见天日,广泛用于治疗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但用了万古霉素后,又产生了万古霉素耐药菌。可见,耐药菌的出现,已使许多抗生素失去了作用,同时也使当代抗生素疗法在新千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耐药自有因
  
  20世纪医药方面最大的发现是青霉素,而最大的错误是滥用抗生素。虽然科学家们仍在与耐药菌进行不懈的斗争,但是,由于产生耐药菌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明确的耐药机制只有以下三方面。
  细菌产生钝化酶,破坏了抗生素的活性部位,并使其失效。例如,细菌与氨基糖苷类长期接触后,会被诱导产生各种磷酸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和乙酰转移酶,并使氨基糖苷类失去活性。
  细菌因其细胞内抗生素作用靶位点发生变化而耐药。青霉素的杀菌作用首先是通过与病菌的细胞膜的一种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后,再进入细胞内发挥杀菌作用的。有的细菌突变后会产生一种不能与青霉素结合的蛋白质,这时就产生了耐药。
  细菌细胞膜的变化引起了耐药。抗生素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后才起作用的。依细胞膜蛋白组成不同,有的抗生素不能进入细胞质,有的抗生素进入细胞质后又被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了细胞内抗生素的浓度,便产生了耐药。红霉素、四环素等许多抗生素都有这种耐药机制。
  只有弄清楚了细菌的耐药机制,就可能设法解决耐药菌问题。于是,科学家们便专门制备了抑制青霉素酶的化合物,与青霉素并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细菌的耐青霉素问题。如果对氨基糖苷类的结构中被钝化的部位加以化学改造,这些钝化酶就不起作用,抗生素便又恢复了活性。人们在与耐药菌的斗争中,不断地寻找对耐药菌有效的抗生素,是十分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医院应对新分离到的致病菌作抗生素敏感试验,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不能滥用,以防止新的耐药菌产生。
  
  希望在眼前
  
  近年来,人们已从微生物产物中发现了链阳霉素、达普托霉素和红霉素,经化学改造后成为第三代红霉素——地裂霉素,以及全合成唑烷酮衍生物,都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有效。这些年,基因工程已逐渐应用到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上。首先,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已知抗生素,使获得新抗生素的工作有了发展。其次,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把参与生物合成的酶基因克隆到抗生素的产生菌上,以扩增有关的生物合成基因,提高发酵产量。第三,利用基因工程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寻找对耐药菌有效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利用与抗生素研究同样的方法和设备,从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中,又发现了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有人把它称为抗生素的延伸领域——微生物药物。至今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少品种已开始上市,形成了广阔的微生物药物的领域。
  由于病理学和生理学的进步,许多疾病的病因已能从酶的水平加以阐明,不少非感染性疾病与人体某些酶的失控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些疾病的病因又能进一步从基因水平加以阐明。近来,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找到许多新药——有关酶的抑制剂,如不久前发现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就是最好的也是市场需求量很大的降胆固醇药物。已上市的阿卡波糖为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可以预料,今后从酶抑制剂中寻找新药将会有很大发展。
  前几年,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找到的乌苯美司,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作用,可作为肿瘤化疗辅助药物。但目前研究较多的则是免疫抑制剂。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由于常发生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失败。自从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用于人体器官移植后,使成功率大大提高,称得上是人体器官移植的一次革命。
  21世纪,将是抗生素与耐药菌作斗争的时代,也是新型的微生物药物发展的年代,以抗生素发现为起点的微生物药学也将会大踏步地前进。
  
其他文献
高考成绩公布后,又有好多同学落榜了,如何对待这样的挫折,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高中生遇到的"挫折"、"麻烦事"还有很多:名次下降、挨老师批评……但事实上,麻烦事本身并不麻烦,关键是如何对待它,如何去解决它。成功的应对方式可以使人积极而有效地面对心理压力,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上的平衡。不成功的应对往往导致心理不平衡,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这自然会影响到学习。  应对方式的采用,与个人的情绪、性格、
期刊
有一位73岁的王老伯,盘腿而坐打了整整一个下午的麻将。当他站起来时,突感左胸剧痛,收气时尤甚,不敢喘气。王老伯没有在意,直到两天后又吐了数口鲜血,方去医院求治。经过肺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医生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王老伯住院三天后出现左小腿肿胀,经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发现左下肢深部静脉存在栓塞。原来,三天前检查到的肺梗死,就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所致。  无独有偶。77岁的张教授走路时不慎跌倒,造成左下
期刊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管损伤性病变的加重或者其他病因,脑动脉容易发生堵塞。一旦堵塞,造成血流中断,致使依靠该血管供给养料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而发生功能障碍,医学上称之为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由于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很容易想到降血压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因为脑组织储备氧和能量的能力非常低,短时间的缺血就会使脑细胞功能受损,而脑血流量的维持有赖于血
期刊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与偏头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生活中高血压伴偏头痛大有人在,有的是先有偏头痛后有高血压,有的则刚好相反。这些伴有偏头痛的高血压患者,用药应十分讲究合理,用之既降低血压,又减轻偏头痛。    一要讲究选药    首选β阻滞剂类药物。这是因为β阻滞剂类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预防脑血管过度扩张,起到有效地降低血压、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这类药物中常用的有普萘洛尔(
期刊
治而不愈    患了性病,不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但治疗不彻底的危害更大。因此,对性病应该规范治疗、彻底治愈。所谓彻底治愈,就是消灭体内所有病原体,使机体恢复正常。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复查是惟一方法。如果性病治疗后不复查,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  很多人得了性病后,由于局部疼痛、溃烂、分泌物增多或全身不适,都迫不及待地找医生治疗,希望早日摆脱痛苦。在治疗时,要求使用"高级"药物,花多少钱都在所
期刊
"咳嗽、咳痰,该到药店买什么药吃?"这是病人常向我提出的问题。面对不同的患者,我无法作出千篇一律的回答。因为咳嗽和止咳还很有点学问。  先说说咳嗽的好处。当呼吸道受到某种刺激,如有害的烟雾和气体、痰液、异物等,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引起咳嗽中枢兴奋,便导致了咳嗽。咳嗽本身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反应。它可以避免上述有害物质深入呼吸道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轻度咳嗽时无需服用止咳药。  如果咳嗽频繁
期刊
痒,是人人都有过的体验。可是,由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瘙痒,会让人痒得手足无措,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皮肤瘙痒、苔癣化为特征,好发于病人的颈、肘、骶等部位。起初,表现为局部瘙痒,搔抓后可出现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肤呈淡褐色,干燥而坚实。而且,越抓越痒,皮肤越抓越厚,造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皮疹融合扩大,皮纹加深,发生了苔癣样变。  另外,因剧烈瘙痒,睡眠会受到严重影
期刊
成都女子刘某的遭遇十分令人同情,其遭受的躯体虐待和情绪虐待,估计会对其心身健康产生长久的影响。  刘某遭受非人性虐待后,不仅没有及时报警,甚至还"提着裤裆,一步一挪地做家务",事发当天对姚勇的毒打起初仍逆来顺受。这种表现并非其毅力惊人,而可能与受害后的急性应激反应有关。女性遭受性虐待后,近期可表现出各种精神、行为方面的改变,如意识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考困难、一过性幻觉,有的患者可暂时
期刊
最近,我随同国家专家代表团赴英国考察了他们全科医生(英国的全科医生,英文缩写为GP)的运作情况。英国GP为病人诊病、治病新的服务模式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我国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英国的全科医生工作已有数十年的经验,或许有一定借鉴之处。现借《大众医学》一角作简略介绍。    服务模式  几十年前,英国就已实行对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综合卫生服务,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每一位英国居民
期刊
分科那么多该去哪一科    100多年来,尤其是近数十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现代医学科学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不仅已经分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分支,每一分支又分出许多专门学科、亚学科及更细的分支学科;加上分支与分支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又有许多交叉学科,名目繁多,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临床医学范围内,除传统的内、外科之外,还有按年龄、性别分科的,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