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皮肤表现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2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中6例合并皮肤损害,其活检显示特殊的组织象,这6例中3例皮疹与淋巴结病同时发生;另外3例发疹是在全身淋巴结病前3月至2年.皮疹的特点:3例全身红斑及斑丘疹,其中一例在发疹期间下肢出现浅溃疡;2例全身瘀点及一例全身红皮病合并四肢瘀点.

其他文献
作者用犰狳麻风菌素、旧结核菌素和二硝基氯苯(DNCB),对73例麻风患者(其中极型结核样型(TT)5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9例、中间界线类(BB)11例、界线类偏瘤型(BL)28例、极型瘤型(LL)20例)进行了细胞介导免疫或迟发型超敏感性的研究,并对13例麻风患者的13名配偶及其22名子女进行了晚期麻风菌素反应家庭型式的研究.结果发现麻风菌素晚期反应与麻风病的型谱相平行,阳性反应的百分数分
期刊
作者对4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acquisita,EBA)患者的病损和未受累皮肤作活检,用免疫荧光(IF)、电镜和免疫电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IF检查所有4例的损害周围及正常皮肤均发现IgG与C3、C4沿着表皮和毛囊的基膜,呈线状或粗锯齿状沉积.间断线性、微纤维性和颗粒型往往只见于水疱邻近及其下方.脉管壁不含有颗粒状沉积.3例发现有IgA与IgG
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已是皮肤科临床的一种常用疗法。本文讨论了当前应用本疗法的价值和危害性。本疗法可用于很多皮肤病:如寻常痤疮、顽固性银屑病斑块、结节性痒疹、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盘状红斑性狼疮、胫前粘液性水肿、糖尿病性脂性渐进性坏死、结节病、坏疽性脓皮病、斑秃、瘢痕疙瘩、蕈样肉芽肿、粘液样囊肿、良性淋巴细胞浸润、皮肤淋巴瘤、扁平苔藓和环状肉芽肿等。皮质类固醇外用治疗对上述某些病如痤疮、粘液样囊肿不能
期刊
本文报告一例因氨苯砜使用不当引起失明和两腿无力.患者20岁,男性.其肩上脂肪瘤被认为系麻风结节,而服用氨苯砜,每天600mg,共10天.11天后因呕吐、头晕和视力模糊入院.患者面带病容,粘膜发绀,其它体征未见异常,诊断为氨苯砜中毒.
本文对2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平均随访观察了46个月,发现其中91例(40%)患有雷诺氏现象。虽然一般认为该症状常见于疾病的早期,但本文有1/3病例是在起病后较晚的病程中出现的。雷诺氏现象在黑种人要比白种人及拉丁美洲人较为少见。关节炎、颊部皮疹及光敏感性等症状在有雷诺氏现象的病人要比无雷诺氏现象的病人更为常见,但是其他临床及血清学表现包括骨无菌性坏死则与病人有无雷诺氏现象无关。
特应性疾病对组织胺敏感性增加,多年来已有所评价.异位性皮炎病人皮肤的组织胺水平增高且在皮肤的灌注液中易于释出组织胺.通过抗IgE作用可使最高组织胺释放量的阈降低.本文报告了严重异位性皮炎尿中组织胺的研究结果.
期刊
作者首先指出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多种疗法的疗效都不够满意.1971年Lukacs等提示局部外用维生素A酸后,DNA依赖聚合酶及RNA的合成作用可以加快.1968年Christophers等发现维生素A酸可使正常张力原纤维及角质透明蛋白的合成功能减退,伴以类粘蛋白物质的增多及上皮细胞的生长率加快.
期刊
作者研究了50例皮肤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其中包括14例MF、14例原发淋巴瘤(PLS)及22例继发淋巴瘤(SLS).所有病例经过足够长时问的临床随访后,重新切片,作HE染色、网状纤维及Unna-Pappenheim染色.皮肤原发及继发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型及非何杰金氏型,而后者又分为弥漫性或滤泡性,并以何种细胞型占优势加以详细描述.在1例Szary综合征(SS)及几例MF,将皮肤及淋巴结均立即放入戊
Moynahan等首先发现肠病性肢端皮炎的血浆锌低,于补充锌后可使症状消失.其后有人曾应用人奶及二碘羟基喹啉治疗本症,因此二者似能改善锌的生物利用率.1977年Garret等报告一例具有肠病性肢端皮炎的临床特征而无低锌血症的患者,经锌剂治疗有效.本文报导了相似的病例,应用胰酶制剂,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期刊
作者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9例系统性硬皮病和3例局限性硬皮病皮损的毛细血管改变.毛细血管最早的改变是在内皮细胞之间出现大的裂隙,这就容许血浆的溢出,是硬皮病出现水肿期的解释.进一步的改变是内皮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最后是内皮细胞的破坏:细胞核呈颗粒状或匀质状,细胞膜破裂,细胞器游离到细胞间或血管腔中.内皮细胞的空泡化和破坏,无论有无血管周围细胞浸润都可以出现.这种细胞毒性效应可能与Kahaleh等最近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