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谯城区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的建设目标及主要内容,提出了加强繁育基地规范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主要粮食作物;繁育基地;建设;谯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44-02
  推进种子工程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关键,也是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有力武器。为加强谯城区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全区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和现代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谯城区对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行了规范管理。
  1 繁育基地建设目标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强化种子管理,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基地良种化,逐步实现了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和质量标准化,促进了全区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和现代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提纯复壮,逐步培育壮大种子产业,使种子不仅能满足本地农业生产用种的需要,而且能辐射周边地区。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2 繁育基地建设内容
  2.1 规范种子基地建设 培育种子经营企业,引导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按照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1.1 基地选择 鼓励种子繁育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流转土地开展种子繁育,或依托当地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繁育良种,每个基地种植规模达到133.33hm2以上,实现“一场一种”或“一村一种”,做到集中连片、成方种植。种子基地树立标志标识牌,标明品种名称、繁育企业、繁育面积、基地负责人等内容。
  2.1.2 繁殖材料 繁育种子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审定的优质、高产品种,要求为:在谯城区参加品种展示2年以上,繁材质量达到纯度≥99.9%、净度≥99%、发芽率≥85%、水分≤13%。
  2.1.3 播种 播种时做到专机播种,换种前清理干净机器内残余种子,避免机械混杂。
  2.1.4 田间管理 加强病虫草害监测,及时开展防治,减少种子带菌。及时追肥,促进种子田作物健壮生长,保证种子质量合格。
  2.1.5 去杂 严格去杂,在返青拔节前后,识别苗相、叶色等形态,凡是异常者全部拔除,拉网式去杂1~2遍;抽穗期结合品种株型、叶姿,异常株连根拔除;种子成熟前,在进行2次以上去杂后,再严格去杂1~2次,主要根据植株高低、穗形、落色等性状,有明显差异的要连根拔除;田间杂草、大麦等,于苗期和抽穗期尽早拔除,在作物收获前彻底清除。
  2.1.6 收获 做到专机收获,收获前将机器内部清理干净,不得留有小麦和杂草种子,并尽可能做到“一机一品种”,“一村一机”,避免机械混杂。
  2.1.7 贮藏 种子收获后及时晾晒,晾晒场地要清扫干净,禁用碾过大麦的场地或在棚布上晾晒,晾晒标准为种子含水量不大于13%,在运输、晾晒等过程中严防机械和人为混杂。达到良种标准的种子要保证安全贮放,事先清扫干净仓库,做到防鼠、防雀、防虫、防雨、防潮,要求每品种单库(仓)贮放,或装袋分区存放,严防混杂。
  2.1.8 建立种子生产档案 做好种子繁育档案记录,严格按照《安徽省种子生产田间记载表》详细记录种子生产、管理操作的全过程。有条件的企业,各生产环节要保存影像资料。种子繁育档案资料不健全的,一律不作为种子使用。
  2.2 强化种子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
  2.2.1 加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审查 种子生产经营严格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條例》的要求,重点审核种子企业是否办理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存在无证或者超范围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
  2.2.2 严格引种程序 严格按照引进、选育、区试、审定、生产示范、推广的程序搞好种子引选和推广工作,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引选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凡在谯城区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均在区农委统一安排的品种展示田参加展示2年以上,予以大面推广应用。
  2.2.3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种子经营者建立种子经营档案,种子经营档案包括种子来源、销售去向、质量检测以及加工、包装、贮运等内容。种子管理部门要强化对种子市场的执法管理,每年在春耕生产、夏种、秋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开展1次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营行为,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2.2.4 建立监管信息发布制度 不定期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每次监督检查结果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发布。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信誉评估制度,对种子生产过程操作规范、经营诚实守信、无违规生产经营记录、种子质量好的企业,授予“谯城区放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称号;对种子生产、经营不规范,造成农民投诉等不良现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3 加强繁育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良种繁育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强化行政推动,落实配套措施,加强完善基地建设,保证良繁基地发挥应有效用。
  3.2 规范基地建设 鼓励种子经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建立良种标准化生产示范片,推广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提高良种生产水平和效益。积极发展良种订单生产,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多种订单模式,建立良种生产基地,加快优质专用良种繁育的步伐,推动优质专用品牌粮食产业化发展。
  3.3 强化政策落实 加强对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的财政投入,整合高标准农田、增粮工程等项目资金,加大对良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落实完善农事托管、订单收购等关键生产环节,充分调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与发展制种产业的积极性。鼓励种子经营企业结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统一品种、施用有机肥、多功能一体化机播、病虫害绿色防治、统一收获等关键技术落实给予1500元/hm2补助。
  3.4 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健全管理队伍,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服务,重点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推进企业间、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认真落实农技人员包保责任制,重点做好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确保各项绿色增产措施全面落实。
  3.5 严格督查考核 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纳入政府年度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内部考评与外部评价、过程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严格调度督查,增强考核实效,确保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措施全面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种子产品绿色优质、种植效益明显增加。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正>THERE are children who can spend many contented hours watching lines of industrious ants go back and forth on their urgent mission of collecting food. Some
介绍差分方程的经典法、Z时域分析法和生成函数的方法求解离散系统中的时域分析问题。并比较三个求法的优劣,重点分析用生成函数求解离散系统可操作性。
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创刊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当时杭州《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金石书画》系列展第一
基于珠海港经济腹地煤炭集疏运需求与分布的发展与定位需要,为神华珠海港等企业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通过对珠海港经济腹地煤炭需求布局与发展现状及影响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日益呈现出危机化、迷失化和混乱化的特征,这一危机是支配阶级、教育思想家、普通社会民众和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进行共同多重异质规训的结果,主要
FINDING chameleons is no easy task. As most school children could tell you, they have a peculiar knack for changing color. This unique ability is the product of specialized chromatophore cells – pigme
<正>"两会",对于任何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来说,都是一场"大考"。因为不可回避,也因为考好不易。尤其在众多新媒体竞争的当下,从权威性、时效性到表达的多样性、观点的多元性,电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拆迁工作大面积铺开,拆迁纠纷也大量增加,甚至发生恶性事件。面对城市房屋拆迁的尖锐矛盾及严峻形势,本文运用鱼刺图分析了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即
1数据检测与采集硬件技术加工质量集成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容栅传感器、多功能数据采集器、微型计算机。由于容栅量仪数据输出口为非标准的RS232串行口,故需要中间的接口电路,将其转换为标准的RS232信号。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为我们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 发展前景.本文对城市建筑与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