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鱼类学》是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现状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鱼类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鱼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50-03
《鱼类学》作为一门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深入学习、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营养与饲料学、观赏鱼养殖技术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在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职业院校学生现状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再用传统的“按部就班、顺势而为”的教学方法进行《鱼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鱼类学》课程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既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鱼类学》教学效果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鱼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他们不是什么都不会,他们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及时加以引导,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充足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这也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关键。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努力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地位,热情鼓励和服务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与愉悦的学习,积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激发兴趣,利用赏识教育,努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对高职院校的《鱼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关健是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鱼类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职业选择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判断自我、评价自我能力的提高。基于《鱼类学》的特殊性,结合高职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从课程设置总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注重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之间的衔接和铺垫、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由于《鱼类学》的内容范围很广泛,针对不同的学生,从其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的具体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鱼类学》包括鱼类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三部分,其中形态学和分类学内容的直观性、实验性都很强,与渔业生产实践的关系也较为紧密,也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两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习,把一些后续课程直接涉及的内容,如鱼类的摄食、鱼类的繁殖发育等相关知识在本课程中只做简单介绍,因为这些内容在池塘养鱼课程中还做重点来学习,避免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生态学部分涉及内容广泛,我们将一些主要内容的授课,如鱼类的年龄与生长、鱼类与环境等挪至实习生产基地来进行,采用边讲课、边实践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整合优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鱼类学课程的目标和本课程所承受的学科使命。
三、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适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解决教师自身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课堂中的主导,而课堂中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只管教授、演示等“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现明显不足。《鱼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概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讲授、板书、多媒体和动手实验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边讲课、边演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增强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手段特别适合鱼类形态和分类学部分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视频于一体,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达到知识的迁移。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验内容,有意识的把相关概念、方法和步骤讲解清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到实验课中去寻找答案,去验证。例如,在讲鲌亚科特征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鳊、鲂、翘嘴红鲌和红鳍鲌的标本,让学生自己查找并描绘其结构特征,并引导其观察标本的体形,是否有腹棱,腹棱的起始位置、口裂位置等,然后再由老师讲解,并让学生进行对照总结,将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避免了实验与理论脱节的弊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提问、问答或启发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这是教学方法改革关键环节。在实验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把实验内容交给学生去设计,在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探究知识,教师在辅导实验中加以引导,及时总结。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试考核作为判定学生学业收获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考试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环节。传统教学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对学生的终极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可能使学生放弃兴趣爱好,压抑个性思想,甚至厌学。在《鱼类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考试改革,完善考核方式,旨在推进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建设理论课程试题库,推行教考分离;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需要,加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技能考核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考核内容与水产养殖各工种所需技能紧密结合。学生成绩评定共包括三项,理论考试(笔试)占总成绩40%、平时考核成绩(作业、讨论、专题调查、课堂回答问题)占总成绩20%和技能操作成绩(鱼类解剖、鱼类标本识别)占40%。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中寻找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鱼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建立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技能操作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英,范兆廷,王琨.鱼类学课程改革的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
[2]程万.略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J].教育管理,2008,7.
[3]王克权.论创新教育与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J].甘肃科技纵横,2007,2(36).
[4]李林春,魏秋玉.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鱼类学》课程教学效果[J].渔业经济研究,2006,2.
[5]冯丽娟.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J].职业技术,2008,07(95).
[6]陈金鹰,尚琴.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5.
[7]张晓京.凝神静气出精品——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项目编号:GG0154
关键词:高职;鱼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50-03
《鱼类学》作为一门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深入学习、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营养与饲料学、观赏鱼养殖技术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在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职业院校学生现状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再用传统的“按部就班、顺势而为”的教学方法进行《鱼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鱼类学》课程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既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鱼类学》教学效果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鱼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他们不是什么都不会,他们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及时加以引导,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充足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这也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关键。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努力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地位,热情鼓励和服务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与愉悦的学习,积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激发兴趣,利用赏识教育,努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对高职院校的《鱼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关健是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鱼类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职业选择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判断自我、评价自我能力的提高。基于《鱼类学》的特殊性,结合高职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从课程设置总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注重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之间的衔接和铺垫、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由于《鱼类学》的内容范围很广泛,针对不同的学生,从其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的具体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鱼类学》包括鱼类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三部分,其中形态学和分类学内容的直观性、实验性都很强,与渔业生产实践的关系也较为紧密,也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两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习,把一些后续课程直接涉及的内容,如鱼类的摄食、鱼类的繁殖发育等相关知识在本课程中只做简单介绍,因为这些内容在池塘养鱼课程中还做重点来学习,避免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生态学部分涉及内容广泛,我们将一些主要内容的授课,如鱼类的年龄与生长、鱼类与环境等挪至实习生产基地来进行,采用边讲课、边实践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整合优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鱼类学课程的目标和本课程所承受的学科使命。
三、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适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解决教师自身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课堂中的主导,而课堂中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只管教授、演示等“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现明显不足。《鱼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概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讲授、板书、多媒体和动手实验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边讲课、边演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增强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手段特别适合鱼类形态和分类学部分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视频于一体,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达到知识的迁移。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验内容,有意识的把相关概念、方法和步骤讲解清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到实验课中去寻找答案,去验证。例如,在讲鲌亚科特征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鳊、鲂、翘嘴红鲌和红鳍鲌的标本,让学生自己查找并描绘其结构特征,并引导其观察标本的体形,是否有腹棱,腹棱的起始位置、口裂位置等,然后再由老师讲解,并让学生进行对照总结,将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避免了实验与理论脱节的弊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提问、问答或启发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这是教学方法改革关键环节。在实验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把实验内容交给学生去设计,在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探究知识,教师在辅导实验中加以引导,及时总结。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试考核作为判定学生学业收获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考试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环节。传统教学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对学生的终极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可能使学生放弃兴趣爱好,压抑个性思想,甚至厌学。在《鱼类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考试改革,完善考核方式,旨在推进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建设理论课程试题库,推行教考分离;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需要,加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技能考核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考核内容与水产养殖各工种所需技能紧密结合。学生成绩评定共包括三项,理论考试(笔试)占总成绩40%、平时考核成绩(作业、讨论、专题调查、课堂回答问题)占总成绩20%和技能操作成绩(鱼类解剖、鱼类标本识别)占40%。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中寻找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鱼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建立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技能操作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英,范兆廷,王琨.鱼类学课程改革的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
[2]程万.略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J].教育管理,2008,7.
[3]王克权.论创新教育与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J].甘肃科技纵横,2007,2(36).
[4]李林春,魏秋玉.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鱼类学》课程教学效果[J].渔业经济研究,2006,2.
[5]冯丽娟.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J].职业技术,2008,07(95).
[6]陈金鹰,尚琴.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5.
[7]张晓京.凝神静气出精品——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项目编号:GG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