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实施背景下经常居所的认定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68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居所是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既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的确定准据法的重要连接点,也是《民法典》中规定的具体法律规则的重要内容.在法律适用上,对于经常居所的准确界定,有助于《民法典》所确立的法律规则在涉外民事法律纠纷中的准确运用.以此为前提,在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对于经常居所的理解与确定应在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的视角下,首先明确其与住所之间的规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经常居所的确定标准归纳为两项:一是客观标准,核心考量居住时间因素;二是主观标准,核心考量居住的意思.在经常居所不明时,应以现在居所作为补充;在没有经常居所时,应综合考虑其他规范连接因素,在属地法主义和属人法主义之间为民事主体权利的充分保护寻得适当的平衡点.
其他文献
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从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两个角度构建卖家声誉影响感知有用性和声誉采纳意愿的中枢路径与边缘路径,引入保障标记敏感为调节变量,分析其在感知有用性和声誉采纳意愿之间的作用.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216个有效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枢路径中,声誉信息质量的丰富性和易理解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一致性和易理解性正向影响声誉采纳意愿;边缘路径中,信源可信度对感知有用性和声誉采纳意愿均具有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在丰富性和声誉采纳意愿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易理解性、信
邓析是春秋后期的郑国大夫,因其对子产执政反复为难而名噪一时.依据最早的权威史料《左传》记载,他是对法律研究精深的法学专家,是历史上自造《竹刑》而被郑国官方所采用的第一人,其特殊贡献与历史地位不应该被忽略.但历代史书、志书多因《荀子·非十二子》的批评而将其归入名家,且视其为混淆是非、专擅诡辩的社会秩序破坏者.这是不符合事实,也有失公平的.郭沫若对邓析的忽视和误解,与此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