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思想就是行动
用丰饶的笔旖旎写下
看到不一定存在意义
不记下则意义不存……
静点室里气味复杂,像长途车站候车室里喷了消毒水。患者少的时候,十几个床位的病房显得大而空。人多的时候,一张病床安排两个人在打点滴,加上护理的,一个病房里常常有20来个人,很拥挤。但这不算什么,刚刚入冬的时候,北京儿童医院一天接待8000名患儿,加上家长,那才叫人满为患呢。林青霞说她喜欢坐在街边看人,静点室也是一个看人的好地方。很多地方都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酒店、饭店、商场、机场、车站、娱乐场所……但医院还好,尤其是门诊静点室,阶层混杂,有钱的人不至于为了五天七天的点滴住一次高级病房,用医保的人一次住院最少住16天,多数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在医院因为个感冒或者小病小痛住那么长时间,而没钱的人生病也得打针。当然,特别有钱有势和特别贫困的人也不会在这里。
打点滴都是护校的实习生给扎针,点滴的手工费却是25元,不分护士还是实习学生。也还好了,有的医院,病人被十几个实习医生观看或者演练是常事。实习的女孩都十八九岁,扎针水平一般,越是紧张越容易出错,有的要扎两三遍才成功,也没有患者对此特别生气,只是其中一个经常扎两针的实习生被叫“双针小太婆”。但实习生把老护士的做派学得足足的,知道在白服和口罩中怎么化妆好看。主要是突出眼部的化妆,都刷着能站立一些小昆虫的长翘睫毛,戴上口罩只剩了毛眼眼。她们特别知道悬胆鼻子、樱桃小口、水嫩脸蛋都不大重要,多好看也在口罩里呢,只有眼睛漂亮才打人。
小 鱼
实习生里一个叫小鱼的女孩,扎针疼但还算利索,扎完针就回到座位上发短信,拇指捯拸得飞快,一会儿有回信了,眉眼间有点小阴晴,不细看仍然没有表情的样子,再捯拸一会儿手机,短信发回去了。看着小鱼就明白了一天一二百条短信是怎么收发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要是不暴赚也对不起小鱼这样的女孩呀。
这天去的晚,快下班了才赶到医院。病房里只有一对儿母女,一个身体弯成虾米样的老太太做试敏等着结果,女儿在一边陪着。小鱼的班。给我扎上针,小鱼回到老太太身边,看看她手腕,说,没什么事儿,再等一会儿。小鱼的声音中性,语气倔而硬。没有另一个被她看不上的护士小松鼠那样甜糯,小松鼠说话先吭叽几声儿,再扭歪几下,然后才说要说的话,或者回答别人的问话,而说出来的话又不一定和主题有关。小鱼说,跟她说话,妈亲呐,把人急死。
老太太话多,问小鱼,你爸妈舍得你做这个工作啊?小鱼用鼻子哼了一声儿,哼!他们?哪顾得上管我。
老太太不急不缓地问:咋的了?
小鱼:他们早离婚了。我中考的时候,他们打的正欢,真打呀。要不我能上这个破学校呀,再学也就是大专。我家房子好,隔音,他们吵架我听不到,摔东西了我才知道,赶紧出去看。我妈拿一把刀正要砍我爸呢。你说,要是砍死了可咋整?我和我爸的血型都挺稀少的,我要是有点啥事,我爸又死了,那可咋整?我就劝他们离婚了。离婚也比出人命强啊。
老太太:现在呢?你爸妈。
小鱼:离了。
老太太:你家是哪儿的呀?
小鱼想了想没出声儿。我们都乐了,这丫头,连自己家在哪儿都不知道。小鱼说:我也不知道,我在Z市出生,在哈市念书,我妈出国了,我爸在Q市。我也不知道我是哪的。我爸有钱,别人欠他钱就给他房子顶债,这几年房子不是老涨价嘛,我爸的钱就多起来了。大连、青岛、哈尔滨都有房子,要是按房子说,说我是哈尔滨的也行。我爸娶了个小的,比他小十多岁,我早就认识她,以前我叫她小姨,叫了8年小姨,成我小妈了。什么事啊?这人啊,没场儿看去。她跟我爸生了个儿子。我爸说,你永远是咱们家大宝贝。哼,啥大宝贝呀,大宝贝也不顶人家大儿子。我回我爸家就刺哒我小妈,你说你二十多岁找啥样的找不着非得找我爸啊,弄得我们家妻离子散的,你倒是有家有老头儿有儿子挺全和的哈。她也不急眼,知道我是不能得罪的人。我小弟谁也不跟,就跟我亲,我对我小弟挺好的。不管咋说,孩子是孩子,我们有啥毛病呀。
虽然只有18岁,但小鱼的事故和故事却有点饱经沧桑的意思。
老太太:你爸你妈的钱也是你的,多少都能给你点吧?
小鱼:我爸还行,总问我缺不缺钱,也给我。我妈,从来不管我,从来不问我需不需要钱啥的。其实她老多钱了,那时候我爸挣的钱都给我妈。
老太太:那也是你的,你妈能花多少?早晚也得给你,别跟她别扭。
小鱼:哼,给我?我妈才能花钱呢,可能买衣服了。再说,她有钱我也不要,我都18了,马上就工作了,我不要他们的钱,挣多少花多少。我独立。我脾气这么倔像我妈。
老太太:你咋那傻呢?给你你就留着啊。不给你吧你也经常要着点。
小鱼看看老太太的手腕说,行。点吧。不知道那个“行”是答应老太太经常向妈妈要钱还是说老太太的试敏没问题。
再看小鱼沉迷在短信里,我就会理解那是因为孤独,孤独的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爱。这种孩子要么自闭不和人交流,要么就是憋屈久了爆发一下,和不相关的人也谈私秘的事。
我猜想小鱼要是恋爱一定挺能磨人的。多么好、多么有耐性或者多么迟钝的男孩才能扛得住小鱼的折磨呢?
冻伤的人
门后的床上躺着一个中年男人,双脚缠满了绷带,在打点滴。身边有几个同来的,都是乡下人的模样。后来判断出年轻的女人是他的女儿,小个子的中年男是他的弟弟。弟弟来了一天再没出现,估计是没什么大事先回去了,剩下女儿陪着。女儿是个干练的人,不像一般乡下女人那么找不着北。
很快大家就知道了中年男是因为醉酒把脚冻伤了。中年男划拉着头发说:热,把鞋脱了,鞋冻硬了穿不上了。经过弟弟补充,大家知道了中年男喝多了酒往山上跑,边跑边脱衣服脱鞋,幸好遇到路过的车,司机是好人,把他整到车上拉到了一个小卖店。中年男划拉一下头发说:要不就冻死了。女儿递上矿泉水。中年男不耐烦地说:我自己喝,用不着你。
中年男对面床是一个中年女,也是冻伤的。问他:你冻了多长时间?
中年男说:我估计20多分钟吧。
中年女说:要是再长时间就该冻掉脚指头了。明天你的脚指头要是不黑,就没问题了。
有人小声儿说:她老公打她,她光着脚跑出去,在雪地里站着,双脚都冻伤了。
中年男又不高兴了,让女儿问问大夫怎么止疼药不到一个点儿(一个小时)就不好使了。
中年女对中年男的女儿说:明后天更疼,疼得受不了,然后就一天好一天了。
中年男的女儿跟爸爸说:保险(公司)还要咱们县医院给开了转诊(证明)才能到哈尔滨来。要是急病还来不及了呢。等回去找找人给开个转诊单,能报多少就报多少吧……
中年男恶下声儿来:叨必叨叨必叨的,你叨叨啥呀?给我洗个苹果去。女儿就没了动静,拿了一个苹果出去了。旁边床的患者说他:看把你姑娘折腾的,没人搭理你就好了。中年男划拉一下头发嘿嘿笑了,大声儿问人家:吃苹果不?
窗台上有一盆虎皮兰,显然没人精心照顾,但活得很欢腾的样子。外面仍然下雪,院子里一片洁白,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搀扶下,慢慢走过去。虽然在医院,虽然知道这是一个生老病死的地方,但自己的病不过是暂时的,很快就过去了,也就没有了对生老病死的切肤感受。
自杀的人
走廊里忽然嘈杂起来。一会儿进来个小护士,说:一个喝药的,拒绝抢救,不过看样儿没事。另一个护士有点不耐烦:唉,死什么呀死?
一点滴的老头儿接着话音儿兴奋地说:不是真想死,真死不会喝药。跳楼啊,一下就摔死了。……
小护士没搭理他,大家也都不出声儿。有一个患者大概真是听不下去了,对着头顶的药瓶说:有的人该死吧自己还不主动去死。……
一个看不出年纪和模样的女人被一个男的抱进来,女人瘦瘦的一条,萝卜干似的。芥末黄色的羊毛衫推上去,露出半截腰。男的不断安慰她:不生气啊,那钱咱们不要了,不生气啊……你要打针啊,药钱都交了,不打白瞎了……从男人的年纪判断,女人大概在三四十岁。
大家立即猜出不是因情自杀,也不是两口子吵架。要人家跳楼的老头灭火的样子,没什么热闹看,又有点不甘心,往自杀女人的方向挪挪身体,抻抻脖子。
半小时过去了,自杀女人还是拒绝打针。大夫进来和家属商量,不洗胃的话,效果慢,强洗行吗?她的症状倒是不严重,但点滴得让她打,不行的话强制吧。自杀的女人扭动着被放在推床上推出去了。大家判断是进抢救室强制治疗去了。
从医院出来,天气冷的让人发硬,脚步不由得加快。街道上的冰雪清理不干净,滑滑的,全城就是一个大滑冰场。这座城市叫做“冰城”,名副其实。车辆小心翼翼地开,人小心翼翼地走路,注意力都集中在路上。但心里仍然能溜号,想着那个自杀的女人,什么事能把人逼到绝路上呢?记得美国一个自杀研究专家、心理学家乔伊纳说,想自杀的人只有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自杀行动才是致命的。每一次成功的自杀对应的是20次失败的尝试。这是她的第一次还是20次尝试的开始呢?
自己点滴的老人
老爷子一个人点滴,治心血管病的药,点滴速度慢,两大瓶药水要好几个小时,中间会去一次卫生间。护士过来给他穿鞋,老人不好意思,急忙说自己能行。护士给他穿上鞋,满屋看了一眼没有闲着的男生,便举着药瓶跟着到走廊里,回来说找着了一个男的帮忙上厕所了。一会儿,老人回来了。有人问:怎么没有人跟着你?多大岁数了?
老人:88了。老人大概听力下降了,自己听不见,以为别人也听不见,说话声音大大的。我老伴儿瘫痪在床,保姆在家侍候她不能跟出来。姑娘在上海,儿子在新西兰,都回不来。我没事儿,自己能行。我住六楼,上楼都没事儿。让人想到以前看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的阿铃。日本的一个小山村有个习俗,凡是到了70岁的老人必须去参拜楢山,所谓的参拜,其实就是把老人舍弃在山里。69岁的阿铃至今有一口好牙,而在这个粮食匮乏的村子,这对年纪大的人来说是一个羞耻。阿铃自己用石臼砸残了牙。阿铃参拜楢山的日子来临了,儿子辰平背着母亲,默默走上险山。临近山顶,周围不时可见尸体和骸骨。阿铃在一块岩石下落脚,催促儿子回家。辰平含泪下山……作为年轻人对老人当然应该极尽孝道,但如果我作为老人,即使是像这个88岁的老人能爬六楼、即使是像阿铃一样有结实的牙齿,如果有病,我还是希望能走进自己的楢山,这不是对老人和生者的厌恶,而是对自己的尊敬。
大家都不言语,老人就是自己不怎么美好的将来。老人的孩子一定都是好样儿的,才会工作在大城市,才会出国。还不如“没出息”的子女,能在身边,便是不能亲自照顾也会找人帮忙。今年冬天雪大,好人都走不好,前几天摔了一跤,手肘依然在隐隐作痛。想到许久不曾见面的Echo,Echo在E-mail里说这个冬天太冷,哪都不想去,只想冬眠。我也觉得这个冬天冷得让人绝望,长得让人崩溃。
用丰饶的笔旖旎写下
看到不一定存在意义
不记下则意义不存……
静点室里气味复杂,像长途车站候车室里喷了消毒水。患者少的时候,十几个床位的病房显得大而空。人多的时候,一张病床安排两个人在打点滴,加上护理的,一个病房里常常有20来个人,很拥挤。但这不算什么,刚刚入冬的时候,北京儿童医院一天接待8000名患儿,加上家长,那才叫人满为患呢。林青霞说她喜欢坐在街边看人,静点室也是一个看人的好地方。很多地方都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酒店、饭店、商场、机场、车站、娱乐场所……但医院还好,尤其是门诊静点室,阶层混杂,有钱的人不至于为了五天七天的点滴住一次高级病房,用医保的人一次住院最少住16天,多数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在医院因为个感冒或者小病小痛住那么长时间,而没钱的人生病也得打针。当然,特别有钱有势和特别贫困的人也不会在这里。
打点滴都是护校的实习生给扎针,点滴的手工费却是25元,不分护士还是实习学生。也还好了,有的医院,病人被十几个实习医生观看或者演练是常事。实习的女孩都十八九岁,扎针水平一般,越是紧张越容易出错,有的要扎两三遍才成功,也没有患者对此特别生气,只是其中一个经常扎两针的实习生被叫“双针小太婆”。但实习生把老护士的做派学得足足的,知道在白服和口罩中怎么化妆好看。主要是突出眼部的化妆,都刷着能站立一些小昆虫的长翘睫毛,戴上口罩只剩了毛眼眼。她们特别知道悬胆鼻子、樱桃小口、水嫩脸蛋都不大重要,多好看也在口罩里呢,只有眼睛漂亮才打人。
小 鱼
实习生里一个叫小鱼的女孩,扎针疼但还算利索,扎完针就回到座位上发短信,拇指捯拸得飞快,一会儿有回信了,眉眼间有点小阴晴,不细看仍然没有表情的样子,再捯拸一会儿手机,短信发回去了。看着小鱼就明白了一天一二百条短信是怎么收发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要是不暴赚也对不起小鱼这样的女孩呀。
这天去的晚,快下班了才赶到医院。病房里只有一对儿母女,一个身体弯成虾米样的老太太做试敏等着结果,女儿在一边陪着。小鱼的班。给我扎上针,小鱼回到老太太身边,看看她手腕,说,没什么事儿,再等一会儿。小鱼的声音中性,语气倔而硬。没有另一个被她看不上的护士小松鼠那样甜糯,小松鼠说话先吭叽几声儿,再扭歪几下,然后才说要说的话,或者回答别人的问话,而说出来的话又不一定和主题有关。小鱼说,跟她说话,妈亲呐,把人急死。
老太太话多,问小鱼,你爸妈舍得你做这个工作啊?小鱼用鼻子哼了一声儿,哼!他们?哪顾得上管我。
老太太不急不缓地问:咋的了?
小鱼:他们早离婚了。我中考的时候,他们打的正欢,真打呀。要不我能上这个破学校呀,再学也就是大专。我家房子好,隔音,他们吵架我听不到,摔东西了我才知道,赶紧出去看。我妈拿一把刀正要砍我爸呢。你说,要是砍死了可咋整?我和我爸的血型都挺稀少的,我要是有点啥事,我爸又死了,那可咋整?我就劝他们离婚了。离婚也比出人命强啊。
老太太:现在呢?你爸妈。
小鱼:离了。
老太太:你家是哪儿的呀?
小鱼想了想没出声儿。我们都乐了,这丫头,连自己家在哪儿都不知道。小鱼说:我也不知道,我在Z市出生,在哈市念书,我妈出国了,我爸在Q市。我也不知道我是哪的。我爸有钱,别人欠他钱就给他房子顶债,这几年房子不是老涨价嘛,我爸的钱就多起来了。大连、青岛、哈尔滨都有房子,要是按房子说,说我是哈尔滨的也行。我爸娶了个小的,比他小十多岁,我早就认识她,以前我叫她小姨,叫了8年小姨,成我小妈了。什么事啊?这人啊,没场儿看去。她跟我爸生了个儿子。我爸说,你永远是咱们家大宝贝。哼,啥大宝贝呀,大宝贝也不顶人家大儿子。我回我爸家就刺哒我小妈,你说你二十多岁找啥样的找不着非得找我爸啊,弄得我们家妻离子散的,你倒是有家有老头儿有儿子挺全和的哈。她也不急眼,知道我是不能得罪的人。我小弟谁也不跟,就跟我亲,我对我小弟挺好的。不管咋说,孩子是孩子,我们有啥毛病呀。
虽然只有18岁,但小鱼的事故和故事却有点饱经沧桑的意思。
老太太:你爸你妈的钱也是你的,多少都能给你点吧?
小鱼:我爸还行,总问我缺不缺钱,也给我。我妈,从来不管我,从来不问我需不需要钱啥的。其实她老多钱了,那时候我爸挣的钱都给我妈。
老太太:那也是你的,你妈能花多少?早晚也得给你,别跟她别扭。
小鱼:哼,给我?我妈才能花钱呢,可能买衣服了。再说,她有钱我也不要,我都18了,马上就工作了,我不要他们的钱,挣多少花多少。我独立。我脾气这么倔像我妈。
老太太:你咋那傻呢?给你你就留着啊。不给你吧你也经常要着点。
小鱼看看老太太的手腕说,行。点吧。不知道那个“行”是答应老太太经常向妈妈要钱还是说老太太的试敏没问题。
再看小鱼沉迷在短信里,我就会理解那是因为孤独,孤独的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爱。这种孩子要么自闭不和人交流,要么就是憋屈久了爆发一下,和不相关的人也谈私秘的事。
我猜想小鱼要是恋爱一定挺能磨人的。多么好、多么有耐性或者多么迟钝的男孩才能扛得住小鱼的折磨呢?
冻伤的人
门后的床上躺着一个中年男人,双脚缠满了绷带,在打点滴。身边有几个同来的,都是乡下人的模样。后来判断出年轻的女人是他的女儿,小个子的中年男是他的弟弟。弟弟来了一天再没出现,估计是没什么大事先回去了,剩下女儿陪着。女儿是个干练的人,不像一般乡下女人那么找不着北。
很快大家就知道了中年男是因为醉酒把脚冻伤了。中年男划拉着头发说:热,把鞋脱了,鞋冻硬了穿不上了。经过弟弟补充,大家知道了中年男喝多了酒往山上跑,边跑边脱衣服脱鞋,幸好遇到路过的车,司机是好人,把他整到车上拉到了一个小卖店。中年男划拉一下头发说:要不就冻死了。女儿递上矿泉水。中年男不耐烦地说:我自己喝,用不着你。
中年男对面床是一个中年女,也是冻伤的。问他:你冻了多长时间?
中年男说:我估计20多分钟吧。
中年女说:要是再长时间就该冻掉脚指头了。明天你的脚指头要是不黑,就没问题了。
有人小声儿说:她老公打她,她光着脚跑出去,在雪地里站着,双脚都冻伤了。
中年男又不高兴了,让女儿问问大夫怎么止疼药不到一个点儿(一个小时)就不好使了。
中年女对中年男的女儿说:明后天更疼,疼得受不了,然后就一天好一天了。
中年男的女儿跟爸爸说:保险(公司)还要咱们县医院给开了转诊(证明)才能到哈尔滨来。要是急病还来不及了呢。等回去找找人给开个转诊单,能报多少就报多少吧……
中年男恶下声儿来:叨必叨叨必叨的,你叨叨啥呀?给我洗个苹果去。女儿就没了动静,拿了一个苹果出去了。旁边床的患者说他:看把你姑娘折腾的,没人搭理你就好了。中年男划拉一下头发嘿嘿笑了,大声儿问人家:吃苹果不?
窗台上有一盆虎皮兰,显然没人精心照顾,但活得很欢腾的样子。外面仍然下雪,院子里一片洁白,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搀扶下,慢慢走过去。虽然在医院,虽然知道这是一个生老病死的地方,但自己的病不过是暂时的,很快就过去了,也就没有了对生老病死的切肤感受。
自杀的人
走廊里忽然嘈杂起来。一会儿进来个小护士,说:一个喝药的,拒绝抢救,不过看样儿没事。另一个护士有点不耐烦:唉,死什么呀死?
一点滴的老头儿接着话音儿兴奋地说:不是真想死,真死不会喝药。跳楼啊,一下就摔死了。……
小护士没搭理他,大家也都不出声儿。有一个患者大概真是听不下去了,对着头顶的药瓶说:有的人该死吧自己还不主动去死。……
一个看不出年纪和模样的女人被一个男的抱进来,女人瘦瘦的一条,萝卜干似的。芥末黄色的羊毛衫推上去,露出半截腰。男的不断安慰她:不生气啊,那钱咱们不要了,不生气啊……你要打针啊,药钱都交了,不打白瞎了……从男人的年纪判断,女人大概在三四十岁。
大家立即猜出不是因情自杀,也不是两口子吵架。要人家跳楼的老头灭火的样子,没什么热闹看,又有点不甘心,往自杀女人的方向挪挪身体,抻抻脖子。
半小时过去了,自杀女人还是拒绝打针。大夫进来和家属商量,不洗胃的话,效果慢,强洗行吗?她的症状倒是不严重,但点滴得让她打,不行的话强制吧。自杀的女人扭动着被放在推床上推出去了。大家判断是进抢救室强制治疗去了。
从医院出来,天气冷的让人发硬,脚步不由得加快。街道上的冰雪清理不干净,滑滑的,全城就是一个大滑冰场。这座城市叫做“冰城”,名副其实。车辆小心翼翼地开,人小心翼翼地走路,注意力都集中在路上。但心里仍然能溜号,想着那个自杀的女人,什么事能把人逼到绝路上呢?记得美国一个自杀研究专家、心理学家乔伊纳说,想自杀的人只有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自杀行动才是致命的。每一次成功的自杀对应的是20次失败的尝试。这是她的第一次还是20次尝试的开始呢?
自己点滴的老人
老爷子一个人点滴,治心血管病的药,点滴速度慢,两大瓶药水要好几个小时,中间会去一次卫生间。护士过来给他穿鞋,老人不好意思,急忙说自己能行。护士给他穿上鞋,满屋看了一眼没有闲着的男生,便举着药瓶跟着到走廊里,回来说找着了一个男的帮忙上厕所了。一会儿,老人回来了。有人问:怎么没有人跟着你?多大岁数了?
老人:88了。老人大概听力下降了,自己听不见,以为别人也听不见,说话声音大大的。我老伴儿瘫痪在床,保姆在家侍候她不能跟出来。姑娘在上海,儿子在新西兰,都回不来。我没事儿,自己能行。我住六楼,上楼都没事儿。让人想到以前看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的阿铃。日本的一个小山村有个习俗,凡是到了70岁的老人必须去参拜楢山,所谓的参拜,其实就是把老人舍弃在山里。69岁的阿铃至今有一口好牙,而在这个粮食匮乏的村子,这对年纪大的人来说是一个羞耻。阿铃自己用石臼砸残了牙。阿铃参拜楢山的日子来临了,儿子辰平背着母亲,默默走上险山。临近山顶,周围不时可见尸体和骸骨。阿铃在一块岩石下落脚,催促儿子回家。辰平含泪下山……作为年轻人对老人当然应该极尽孝道,但如果我作为老人,即使是像这个88岁的老人能爬六楼、即使是像阿铃一样有结实的牙齿,如果有病,我还是希望能走进自己的楢山,这不是对老人和生者的厌恶,而是对自己的尊敬。
大家都不言语,老人就是自己不怎么美好的将来。老人的孩子一定都是好样儿的,才会工作在大城市,才会出国。还不如“没出息”的子女,能在身边,便是不能亲自照顾也会找人帮忙。今年冬天雪大,好人都走不好,前几天摔了一跤,手肘依然在隐隐作痛。想到许久不曾见面的Echo,Echo在E-mail里说这个冬天太冷,哪都不想去,只想冬眠。我也觉得这个冬天冷得让人绝望,长得让人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