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的涉疫法规及其特征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1949年国民政府时期至少颁布了74种涉疫法规,其中由卫生部、内政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等中央机构颁行的全国性法规38种,行业性法规5种,地方政府颁行的法规31种。这些涉疫法规使得民国的疫病防治从社会化逐渐向法制化过渡,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防疫法制体系的基础,对中国防疫事业近代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国涉疫法规还呈现出重视交通海港检疫、关注季节性防疫、加强偏远地区的卫生防疫、注重卫生防疫人员资质考核与保障、加大卫生防疫技术应用与研发的总体特征。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的制约,国民政府时期颁布的涉疫法规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但涉疫法规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却对当今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防疫法规立法在人本主义原则、立法适应性、专业性和科学性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殷仲春所著《医藏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类著作,但殷仲春生卒年代不详,经过考证,其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去世于天启元年(1621);《医藏书目》现存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原范行准栖芬室崇祯刻本;日本抄本与国内版本略有不同,均缺"云间陈继儒眉公甫校"字样,但多出一篇陈懿典序文,其底本可能与国内来源不同。
对胡家草场出土西汉木牍医方中个别文字进行释读,对其中字词进行注释与翻译。研究发现该方用雄喜鹊屎治疗痫病,尚属首例;采取灸法与药物协同治疗痫病,为目前所见之最早记载;将药物涂抹于母亲乳头令患儿吮吸,以此为哺乳期患儿给药,至今仍在沿用,此木牍的记载最早。
《医略正误概论》约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现仅存孤本。历代史志书目关于该书名称和作者的著录颇为混乱,有些工具书将《医略正误概论》和《医略正误》立为2个条目,李象、李汉仪亦被分立2条。实际上《医略正误概论》和《医略正误》为同一部书,作者为李象,字汉仪。
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整合并加强了边区的医疗设施。1946年,一分区所辖海安、如皋两地,暴发霍乱,苏皖边区政府发动了抗疫运动。通过对传染源的调查,认为是由于粪便未能及时清理,造成环境和食物污染,边区政府告诫全体军民,不饮冷水、不食生冷、苍蝇玷污食物;组织军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及时掩埋粪便,投放消毒药物;大规模接种霍乱疫苗。由于措施及时得当,很快控制了形势严峻的疫情。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
"耳眩晕"是现代中医新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耳源性眩晕。中医很早就观察到眩晕症状,耳眩晕包含于中医古籍"眩冒""掉眩""眩晕""风眩""真眩晕"等病症内,其中"真眩晕"与现今耳源性眩晕较为接近。"耳眩晕"是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在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创造的新病名,它诞生于中医学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第4版和第5版,现已成为中医规范术语,其定义和对应西医病名均已基本统一。现代中医内科疾病眩晕定义宽泛,
缩泉丸是由乌药、益智仁和山药组成的,出自《魏氏家藏方》,原名"固真丹",在《魏氏家藏方》方后服法中提到"嚼茴香数拾粒,盐汤或盐酒下",但后世古籍传抄过程中常与另一首同名方相混淆,大多数《方剂学》教材也陈陈相因,未提及"嚼茴香数十粒"。经考证发现,缩泉丸中运用茴香可增强全方缩尿作用。《方剂学》教材再版时应遵照原版古籍,在煎服法中注明"嚼茴香数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