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学生过度角色化的探究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犯错、犯罪等越轨现象正呈上升趋势。当人们提及这一问题时,通常涉及到的是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青少年,也因此,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研究那些“坏孩子”、“坏学生”,而对同样出现越轨行为的“好学生”却缺少相应的了解以及认识。
  “好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好、品德佳、乖巧听话、不惹是生非、在各个方面都是周围同学的榜样的学生。这类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奖励、老师表扬、家长惯宠、同学钦羡的环境中。然而,正是在这些“好学生”身上,发生了诸如偷窃、抢劫、自杀、杀人等(通常被认为与问题青少年联系密切)令人瞠目结舌的越轨行为,甚至比起那些“坏学生”的所作所为来,事由更为模糊,手段更为残忍。2000年浙江17岁“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徐力用锤子杀死母亲,2002年清华大学“好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狗熊,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些发达国家,“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已经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美国, 2001年12月,《人物》杂志专门报道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才生们的种种问题行为。在日本,一些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成为反社会宗教团体奥姆真理教的骨干。
  然而,这些愈益增多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更为深入的探究。即使有些许思考,也多是围绕家庭贫困、自尊受挫、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没有真正地从社会层面,从这些“好学生”所负载的角色方面加以思考。
  
  一、角色化及过度角色化
  
  1.角色化
  要弄清“角色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对“社会化”和“角色化”两个概念做一简单比较。所谓“社会化”,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人的社会化,对于个人而言,乃是个人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途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受到该社会已经形成的文化、社会规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还要受制于所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角色化与社会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角色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差别就是,社会化的目标旨在形成完整的自我,而角色化却以角色的学习、模仿、认同等作为其唯一内涵。
  学校教育之于学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由于专注于社会价值的传递而不是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上就出现了明显地以“角色化”取代“社会化”的倾向。诚然,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社会角色学习的问题。但是,角色化是以社会需要为唯一定向的,它更多的是指向社会,而不是个人,它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对社会期待的满足。这就极大地局限了社会化的内涵,从而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中国学生几乎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家长、教师所设定的角色的规范、期待和要求之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是外铄的,为了达到这种“外铄”的目的,学校、家庭、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刻意模仿、整合或顺应预定的角色。尽管学生在内心里可能并不认同甚至强烈排斥这些标准,但他们势必也只能是各种角色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这将极大地束缚学生的主动性,限制学生的智慧发展,压抑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特长乃至正常的需要。
  
  2.过度角色化
  “过度角色化”是指社会角色对人的过度整合,它主要表现在:(1)角色意义的高度规定性与角色承担者的被动认同性和消极执行性矛盾地存在于个人身上并体现出来;(2)“过度角色化”带来的角色压力往往被完全忽视或者受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应的疏解渠道; (3)角色意义得不到实现时往往会引起角色承担者过度的角色失败感。在角色承担者“角色化”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给角色承担者带来了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当这种情况出现在那些“好学生”身上时,就呈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沉重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自愿地或非自愿地)为了实现自己被指定的社会角色——“好”学生而努力学习,好好表现,实际上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成了这一角色意义的被动承担者和执行者,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实际意义。
  
  二、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问题
  
  在现今“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业方面的竞争代替了一切,成为评价、衡量和选拔“好学生”的标准。高分数、高期待、强竞争力往往是加在“好学生”们身上的沉重压力,他们不得不成了这些压力的无奈承受者,他们的一切(学习和生活,现在和未来)都被这些社会期待所左右,并且任由其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引导着自己的身心、人格的发展。对他们来说,“角色化”的规定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社会激烈、残酷的竞争机制(学业竞争),而且,为了保持良好表现,维护榜样形象,他们或者自觉或者被迫地将那些正常的生理、心理欲求(如交友欲求、活动欲求等)甚至其他任何稍微偏离应试要求的欲求深埋心底或者彻底清除。
  “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身体上的或精神上的。而这些压力又缺乏相应的疏解渠道——学校只把目光投向应试教育,而缺少足够的身心健康教育;父母只将关心放诸学业而缺少相应的理解交流;其他的如媒体、社团等,尽管提供了些许宣泄的渠道,却缺乏应用性或者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结果,压力越积越重,最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与“好学生”联系在一起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1.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不良躯体症状
  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他们对自己已经获得的“好学生”这一声誉小心保护之,唯恐于某日突然丧失,于是情绪转移到身体上,就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头痛、失眠、目眩、胃痛等。但这些症状并未引起相关重视,即使有,也大多只是将其联系到学业的表面问题,而没有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探究。
  
  2.过度角色化使“好学生”存在心理隐患
  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两位老师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缺陷和误区。40%—60%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具体表现如:(1)过分追求完美——“好学生”不仅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而且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也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倘若目标得不到实现,便会出现不安、焦虑的紧张情绪,严重的可能患强迫症;(2)过分注重自己的不足——“好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高期待的压力下,往往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这表现为他们在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往往会只看消极面而不关注优点及取得的进步;(3)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出于前两者的原因,“好学生”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好学生”形象,不想让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不光辉的评价,因而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别人的眼光和言语评价。久而久之,强迫症有之,紧张症亦有之。其他的,如表扬依赖症、害怕并不敢正视失败、嫉妒别人成功、患得患失等心理偏差现象都在“好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3.“好学生”的越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过度角色化
  越轨行为是过度角色化带来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以往,人们一提到青少年问题和越轨行为,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那些“坏学生”。而现在,“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已经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自虐和他虐这样两种极端行为。前者将导致自闭、自杀等倾向或行为,如北京的高中生隋鑫因父母逼迫她考高分而服毒自杀;后者将导致暴力倾向或行为,甚至有反社会倾向或行为,如伤害动物、杀害他人、参加非法组织等,前面提到的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和徐力杀母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这些越轨行为虽形式各异,性质却是一致的。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早已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而更多地依赖于表扬、关注等外在的东西,久而久之,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只是具有高要求的社会角色的被动承担者和执行者,完全丢掉了自己的积极主动权。他们或者自觉或者被迫地限制乃至放弃与提高成绩无直接关系的兴趣、爱好和活动,隔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他们获得了诸如“高材生”、“优等生”、“好学生”等赞誉,然而,这是以他们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缺失为代价的。
  “角色化”为个人进入社会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固然有其独特功用,但是,一旦孩子们被“高度”角色化甚至“过度”角色化,虽然他们似乎可以满足外界社会的角色期待,但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因而受到影响、阻碍,难以成为所属社会的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此,“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情感情绪等原因,近些年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因不起眼的小事伤人杀人,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些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何为“生命教育”?北师大教授肖川解释:“中心内容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润泽生命。”其核心是唤醒学生对美好生命的憧憬,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和劳动者
期刊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悲剧都是由很小的事情引起的。带来的后果,有的断了同胞之谊,有的断了手足之情,有的毁了家庭,有的甚至丢掉了江山社稷,怎不让人唏嘘长叹!例如“卑梁之衅”和“蚱蜢之战”的故事。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后期,吴国的边境城邑卑梁和楚国的城邑钟离一界之隔,鸡犬相闻。一天,卑梁与钟离的两个女孩一起采桑叶时,因争抢桑叶发生了口角。两家大人听说后随即赶到了出事地点,先是相互指责,既而大打出
期刊
“老师,李霖把我的橡皮筋拉断了!”一个女生气呼呼地跑来向我告状。我正要开口,又有几个女生跑来了:“老师,我们在跳橡皮筋,王超来捣蛋。”“把李霖、王超叫来!”我传下命令,把几个爱淘气的学生叫来狠狠地“剋”了一顿。  可是没隔几天,又有几个女生来向我告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找了几个男生谈话,使我惊讶的是,男孩子们的动机竟是如此简单,“我看她们跳得这样轻松、有趣,心里怪痒痒的,也想去跳几下。”……  
期刊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里,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的拔尖。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只注重优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长期以来,这种心理疲劳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教育者视而不见。“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头骆驼”,当优生的心理
期刊
班会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三只杯子,然后请学生们观察。第一只杯子杯口朝上,但杯口有一块玻璃盖着;第二只杯子杯口朝上,但杯底有一个小洞;第三只杯子完好无损,杯口朝上,但杯子壁上沾有一些脏东西。  “现在,我要往杯子里加水。请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我抛出了问题。下面顿时议论纷纷。  高博文说:“第一只杯子根本不可能倒进水,因为它的口是被遮住的。”  王一程不甘示弱:“第二只杯子会出现边倒边漏的情况,
期刊
午饭焖在电饭煲里的当儿,高三(1)班班主任严老师奉夫人之命,左臂上挎了个塑料篮子前往厨房南山。  乡镇这一级学校的老师们过的其实是一种半城半乡的生活。尽管没有责任田,但长蔬菜的地方还是有的。  厨房南山有一排竹木搭就的支架,这里可是严老师家的蔬菜基地呢。开春以来,先是刀豆,后是丝瓜,现在呢,上面则爬满了绿油油的扁豆藤。扁豆们结得很啰嗦,一嘟噜一嘟噜的,有紫红色的,有青绿色的,还有白色的,煞是好看。
期刊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启动了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计划。据了解,这是国家首次启动实施的针对全国中小学几百万班主任教师的培训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宗旨和意义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
期刊
对自己讲信用    齐白石从幼年起就决心做一个王冕那样的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天作一幅画。不管是在故乡居住的50载春秋,还是迁居北京之后的日子里,从不间断。老人85岁那年,有一天连画了四张条幅。当时,他已经很累了,可是仍要再画一张。画完之后,又在画上题了这样几句话:“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了,今朝制此一张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在他90岁生日的时候,因为客人多,没
期刊
绝对聪明的学生    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想看看一学生智商有没有问题,问他:“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期刊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对于某类数学题,看书上的解答可能一看就懂,听老师的讲解可能一听就会,然而一到动笔测试可能一做就错……学习仿佛陷入“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此即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现象。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学习上的“眼高手低”现象呢?    一、学习结果的分类    我们知道,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生的一般学习结果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    (一)陈述性知识  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