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知道有《论语》这部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中小学生的家长问我:“该给孩子读什么书最好呢?”我总是不假思索,第一个就推荐《论语》。在我看来,《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读的时间越早越好,读的次数越多越好。作为一个中国人,识字之后就可以读《论语》了,甚至倒过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读《论语》来识字。
  《论语》全书,不过15000多字,读起来并不难,甚至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一遍。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把《论语》通读过一遍。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管多么平凡的人,都会在他有限的一生中,做很多事,走很多路,读很多书。然而,的确有一些读过很多书的人,竟然没有用一点点时间,好好读一读《论语》。更有甚者,有的人,一生都未必知道有《论语》这本书。记得多年前,我给上海某亲子班上《论语》课,有一位祖母辈的家长通过电话为孩子选报课程时,竟然问:“论语是哪个国家的外语?”是啊!如果你一辈子都不愿意花时间去读《论语》,那么到头来,《论语》对于你,可不就是怎么读都读不懂的“外语”吗?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中一个莫大的遗憾。
  所以,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无异于开启了一段了不起的航程。作为导读者,我唯一的期望就是,请你一定尽快把《论语》读完。读完《论语》,你才有可能走近孔子,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完《论语》,你才会知道,仅仅把孔子当作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实在是有点贬低了他。而真实的孔子,其实是需要“重新发现”的。


  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以为——
  孔子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圣人。“圣”的内涵非常丰富。有说“睿作圣”的,有说“于事无不通之谓圣”的,还有说“大而化之之谓圣”的。可见圣人是具有极高智慧,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孔子生前就颇有“圣”名,但他从不以圣人自居。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看,越是伟大的人就越是谦逊,越是有智慧的人就越是好学。孔子的一生就是不断勇猛精进,自强不息,“下学而上达”的一生,而其全部学问的根基,就在一个“学”字。孔子不仅是“学为圣贤”的最佳典范,也是中华文明的最佳代言人。我们这个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孔子这样的圣人,才有了绵延数千年的元气和灵魂。正如通常所说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参天地,道贯古今,的确不愧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称号。
  孔子还是中华文化的恩人。他在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以一人之力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改变了教育为贵族垄断的历史。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教育成就古今中外鲜有其匹。孔子一生学不厌,诲不倦,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圣贤可学而至的高标懿范。他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六经”就像乳汁一样滋养了整个民族,而中华学术文化之全体大用,均自六经开出。所以,孔子可以说是中华“学统”的开创者。近代著名学者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说: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中华“道统”的奠基者。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建构了仁礼并重的价值体系、内圣外王的治理之道和中和、正大、美善的道德文明,他所倡导的价值观,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光耀古今,泽被人类,至今仍深深影响着遍及全球的炎黄子孙。美国学者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指出:
  在政治上,孔子通常被称作保守分子,甚至还有人说他的首要目标是复古和增强世袭贵族的政治权威。事实上,孔子倡导和促进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和政治革新,所以,他应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变革者。在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之内,盛行于他那个时代的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最终在中国消亡了。对于这一制度的崩溃,孔子的贡献大于任何人。
  从这个意义说,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都应该对孔子心存感恩。
  孔子也是中华百姓的亲人。这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不僅拥有“血缘”纽带,更享受“学缘”滋润。而人类之所以比动物更高贵,不是因为拥有“血缘”(这个动物也有),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学缘”。正是这个为人类所独享的,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甚至古今中外的人类间的“学缘”关系,让我们摆脱了蒙昧,获得了知识,拥有了智慧。而这个“学缘”,就中国人而言,正是通过孔子才得以建构和延续的。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不仅开启了“学缘”,还奠定了“师道”,形成了“师徒如父子”“天下一家亲”的仁爱精神和价值理想。正如孔子所说:“德不孤,必有邻。”这个“邻”,既可以理解为物理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时间上的穿越。所以,“学缘”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只要我们开始读《论语》,便是与孔子有了隔代的“学缘”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把孔子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更可把自己当作孔子的隔代弟子。更重要的是,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明、公序良俗与亲情伦理,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大道,即使未曾读书的普通百姓,也不免受其沾溉和影响。我曾写过一首诗:“学缘不亚血缘亲,天下一家国一人。悟得文章千古事,盈科后进日更新。”所以,孔子虽不是我们“血缘”上的亲人,却是我们“学缘”上的亲人。
  而维系这“学缘”的最重要的经典,正是《论语》。
  关于《论语》的成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段话告诉我们,《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的。《论语》并不是孔子的著作,甚至可以说,孔子到死都不知道会有《论语》这本书。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论语》的编纂先后经历了至少三次,历时近半个世纪。我们从《论语》中记载了曾子临终前的事情可以推知,曾子的弟子一定参与了最终的编撰,而曾子的弟子中,最杰出的就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他在《论语》的编撰中可能起到了统稿、定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论语》中看到,曾子的地位是非常显著的。   仔细想想,我们今天能看到整本的《论语》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要知道,不仅孔子不知道有《论语》,就是孔门弟子中早于孔子去世的如颜回、子路以及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他们也完全不知道有《论语》。再进一步推理,孔门弟子中,可能参与过《论语》编撰的那些弟子,如子贡、仲弓、有子、子游、子夏、子张等人,也不可能看到最后定稿的全本《论语》。南宋大儒朱熹就说:
  孔门问答,曾子闻得底话,颜子未必与闻;颜子闻得底话,子贡未必与闻。今却合在《论语》一书,后世学者岂不幸事!但患自家不去用心。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孔子的弟子们那么幸运,能得到孔子的言传身教,但我们也有比他们幸运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看到一部《论语》的全貌。更令人欣慰的是,自《论语》成书以来的两千多年,《论语》一直保存完好,而且自汉代以来就是经学宝典,可谓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在古代,一个人能够识文断字却没有读过《论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论语》因此而历久弥新,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价值理想、凝聚民族人心的重要经典。要知道,这世界上有不少族群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一无圣贤,二无经典。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既然有此幸运,又怎么可以置若罔闻、束之高阁呢?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读《论语》呢?我以为,读《论语》应该具备三个能力。
  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
  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一句话,读《论语》要做“情景还原”,也就是要有想象力,切忌死记硬背,熟视无睹,心不在焉。一般人都认为《论语》杂乱无章,没有系统。其实不然。《论语》毫无疑问是经过精心编撰的,所以才能纲举目张,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学而篇》前四章:第一章是子曰,第二章是有子曰,第三章又是子曰,第四章是曾子曰,这樣的编排看似零乱,实则体现了编撰者的匠心。我们从中可知,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一定参与了《论语》的编纂。有子曰和曾子曰之间,插入一句子曰,显然是曾子弟子的安排,以此来表明,曾子作为孔子的高足,学问和地位皆不在有子之下。这说明《论语》的编纂,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前后接力和微妙博弈的结果。透过《论语》的篇章肌理和深层结构,我们可以猜想和触摸到2500年前的历史现场和生命律动,甚至可以感受到孔子和弟子们的呼吸、声气和心跳。
  二是思考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礼记·学记篇》也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都是在强调思考力。思考力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外,我们对古圣先贤的论说,要能切实理解并提出质疑;一是向内,对今人的观点和自己的成见,也要反躬自问与反思批判。两者缺一不可。比如,《论语·学而篇》孔子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们首先要问:如果父亲是个坏人,难道也要不改其道吗?这便是向外思考,在看似不疑处有疑。但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满足于这种自以为是的质疑,还要想,孔子说这话的具体语境是什么?如果父亲是坏人,孔子还会说这样的话吗?还有,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一年或十年,甚至永远?这样一来,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质疑也许太过轻率,然后再去查找更多的相关文献资料,就会知道,这里的三年或许跟三年守孝之礼有关,而孔子这句话应该从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正面理解。换句话说,如果孔子竟然要我们去继承父亲不好的道,那孔子也就不是孔子了。有时候,我们的质疑看似深刻,其实有着故意抬杠和吹毛求疵的嫌疑,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养有限,尚未切实明白经典的真义。这样反躬自问一下,我们就不再仅从今天的视角去看问题,而有了对历史和经典的“了解之同情”,或者“温情与敬意”。
  三是行动力。《论语》不是知识性的文献,它是人伦情感、人生价值和生命智慧的结晶。《论语》是一部生命之书、悦乐之书、自信之书、君子之书,当然更是实践之书。什么实践呢?就是如何做人、成人、立人、达人、爱人的实践。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认为行在言先、言行一致的人才是君子。《中庸》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中国传统的学问,不是知识点的记诵,而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明代大儒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说得好:“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些话犹如警钟长鸣,对于今天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是具有棒喝作用和借鉴意义的。读了《论语》,我们会知道,纸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行其所知,那么到头来,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如果能把想象力、思考力和行动力充分发挥,你会发现,读《论语》不仅是常读常新,而且是常读常乐的一件事。因为孔子的学问本来就是快乐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一个拥有大智、大勇、大仁的人,他一生虽然屡遭挫折与磨难,但始终不怨天,不尤人,自信豁达,不改其乐。我们读《论语》,就是让自己平凡的生命沐浴在圣哲的精神之光里,这样的人生也许依旧平凡,但却可以远离平庸乏味,更不会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程颐在谈到读《论语》的境界时,曾说: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又说: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这两段话意味深长,说明读《论语》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快乐,还能变化我们的精神气质,提升我们的修养境界,丰富我们的智慧生命。
  现代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一生酷爱《论语》,他晚年说过这么一段话: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让我们从打开《论语》的这一刻起,就开始负起这“两大责任”吧。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其他文献
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信息化在该市属于中上水平,电子教室等电化教育设备已经相当普及。2005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移动办公水平,实现课堂内外师生交流及时化,普陀区教育局一次性购买联想S620笔记本2000台,初步构建无线校园网络。普陀区是如何做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之路的,该区教育局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长范以纲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 者:我们都说素质
赵瑜、胡世全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以下简称《革命》)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并榮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同年获得了徐迟报告文学奖。该书以28万多字的长篇巨幅,书写长江百里洲农村国共革命运动的风云变幻,从清朝末年到中国共产党完成土改,是这个长江孤洲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具有的代表性一页。在这片富庶美丽的大江孤洲上,上演了上世纪国共斗争的血雨腥风,展
我与乐译认识已近二十载,虽然不时看到他发表的时事、文化评论,他的每本学术著作出版后都会寄来,但我迄今尚未较为系统地阅读过包括小说、游记、散文、访谈等在内的他的其他文体的写作,直到这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沉甸甸的随笔小说集《拒绝在沉默中遗忘》摆在书桌面前。欧阳修所言“遇人浑浑,不见圭角”,用在生活中的乐译身上大概极为贴切;但在这部随笔小说集中,我看见了另外一位积极介入现实、冷眼审视时代、深刻洞察人性
对于以Word电子文档提交的作業,最让教师们头疼的就是抄袭问题。教师应以何种形式向学生发布Word格式的作业,如何鉴别学生有无“抄袭”行为呢?  在进行操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档的“属性”参数。用鼠标右击未被打开的Word文档图标,选择“属性→摘要→高级”命令,在“来源”处可见“作者”(文档原作者姓名)、“最后一次保存者”(文档最后修改者姓名)两项。两者均为由Word自动取自用户设置的“用户信
李贺的诗有着让人无法忽视的魅力——相比人短促的个体生命,诗的艺术生命显得格外悠长。早逝的天才身后不算寂寞,仍有同属诗坛挺秀的“小李杜”为其集作序、为其人作传——杜牧《李贺集序》中指出“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李商隐《李贺小传》也说李贺“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不难想见时人公认韩愈为李贺之“伯乐”。  李贺生活在中唐,唐德宗贞元初到唐宪宗元和时期,若按《唐国史补》的勾勒,算是从“贞元之风尚荡”走向“元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该书是龙应台做母亲以来完成的“人生三书”之一,继《孩子你慢慢来》,完整地展现了龙应台从幼年孩童的母亲到成年儿子的母亲,形象的建构与转变。  龙应台是从台湾偏僻落后的渔村走出来的,大学之后,美国留学8年,在大学任教期间关注社会时政,笔耕不辍,后来出任台湾市政府文化部长,在这个平台上,更是放眼世界,纵横海内。孩子在德国出生,从小接受中西文化的
在去法国东方语言与文化研究院的路上,司机指着塞纳河边的一些绿铁皮箱子说,这里边都是旧书,现在时间还早,要到十点以后才开。啊,这就是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只见这些铁皮箱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足有几百米,很是壮观。司机说,对于这些卖旧书的人,政府是不收税的,但是要保证经常开放,如果长时间不开,政府就会收回这些铁皮箱,转给新的申请人。  以前,只是听说过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很是向往,没想到就在眼前,真想立即下车
1799年12月14日深夜,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在自己心爱的弗农山庄溘然长辞。哀讯传来,举国悲痛,美国有四百多个城镇和村落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在诸多悼文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亨利·李(Henry Lee)的悼词。他盛赞华盛顿是“战乱之时第一人,承平之世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简洁、精准、文雅地概括了华盛顿的三大历史功绩:领导北美殖民地独立,缔造美利坚共和国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组织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教学人员考试(初级)”。微软Office软件包(以下简称Office,包括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作为一套基础的信息技术工具,将其规范和高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已经和必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中、高级能力培训与测
散文集《在香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版)是周洁茹有关人生阅历和文学创作的一种深度思考,内容真实、沉重。与其在现实中去了解周洁茹本人,倒不如在作品中去阅读她,因为现实中安静,带有一丝神秘感的周洁茹似乎与文学的复杂、模糊没有必然的关系。有时候,甚至我会觉得,作品中的她才是最真实、最有趣味的。《在香港》如同书信、留言、电话等媒介,连接了最真实的周洁茹。壹  读这本散文集时,我仿佛置身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