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酸雨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来源 :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气象部门7个酸雨观测站资料、安徽及周边部分省份煤耗量、卫星观测的对流层NO2柱含量资料,分析了安徽酸雨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及酸雨发生频率上升的原因;同时,借助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输送形势对各地酸雨的影响.2006~2008年间安徽酸雨频率表现为夏季低、秋季高,3 a降水均值呈酸性,其中合肥、安庆、马鞍山和蚌埠为中度酸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皖南到江淮之间最为严重,向北递减.阜阳、铜陵和黄山的降水pH值比较集中,各有75%以上位于6.00~7.50(阜阳)、5.00~6.00(铜陵)和5.00~6.50(黄山);其它测站的pH值分布范围比较大,峰值分别位于4.00~4.50(合肥和安庆)、5.00~5.50(马鞍山)和5.50~6.00(蚌埠).与10 a前相比,各地酸雨发生频率都大幅度上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发生频率与污染物的外来输送密切相关,各地都是来自偏东南到偏东北方向,尤其是经过江苏或浙江的气团对应着最高的中度以上酸雨发生频率,说明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安徽酸雨有较大贡献.统计分析发现合肥酸雨变化趋势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煤耗量、对流层NO2柱含量的变化趋势都很一致(相关系数均大于0.7),再次说明该市酸雨增多、变强与区域污染物排放有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工程领域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高层建筑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施工规模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危险性也越来越高。而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是高层施工的常用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配电网的规划与改造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德政工程真正旳落到实处,考虑经济合理、技术创新,有计
自2015-2016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公布了30个海绵城市试点,海绵城市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加上近几年推广的PPP建设模式,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快速生长的土壤。作者通过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 , 城市地下管线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 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已成为城市建设重要的一环 , 决定着城市建设是否能够健康快速
山区的地形地貌非常多变,增加了施工质量的控制难度,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技术难点。基于此,本文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质量控制对策与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