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维·纳瓦罗扎:神秘的自画像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再活一千年》(I Want To Live A Thousand More Years )

  自畫像和自拍存在很多区别。自画像的创作者通常会运用抽象或充满符号意义的视觉语言来审视自我;而自拍更注重画面信息的对外传达。
  菲律宾摄影师瓦维· 纳瓦罗扎(Waw iNavarroza)在2019年的个展《自画像与热带式哥特风格》(Self-Portraits & The TropicalGothic )中展出了一系列以摄影及相关技术为媒介的自画像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数码拼贴,她大胆地尝试构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验。
  关于自画像(self-portraiture)和自拍(selfies)的区别,纳瓦罗扎在艺术家自述中做出了说明:“自画像是对内的。与自拍时的对外表达相反。”她认为自我探索是一种建构。古希腊神话中的纳喀索斯,因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变得对外界漠不关心。但这并不总是一个负面的意象,凝视倒影,也可以是对自我的塑造和对记忆的追问,是认识自己的过程。纳瓦罗扎在《自画像与热带式哥特风格》中以强烈而丰富的色彩剖析自己的内心,当内部的东西被诚实地呈现出来,必将面临未知的解读。
维达》(The Heap_Viva La Vida )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自画像的创作是纳瓦罗扎“重审生活的方式”。纳瓦罗扎出生和成长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她的祖父是当地一位广受人尊敬的肖像摄影师。这似乎为纳瓦罗扎带来了对肖像摄影天生的敏感基因,但她在艺术媒介方面的探索要广泛得多。18岁时,纳瓦罗扎入读德拉萨大学(De LaSalle University)传播艺术系。在最初的艺术实践中,她进行了很多自画像的创作。谈到那时候的自己,她说:“我一直在质疑生命的意义以及所有其他有关存在的问题。我也对世界感兴趣,也想讲一个故事。但我想讲的故事总是个人化的,因为那是我最擅长的事,所以我用相机将我的故事藏在那些布置出来的场景中。”她不以线性叙述的方式讲故事,而是使用符号。随后,纳瓦罗扎在亚洲文化理事会(Fellowship Grant by the Asian CulturalCouncil)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前往纽约,在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继续接受教育。从那时起,她开始停止自画像的创作。回到马尼拉后,她搬进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那段时间,她一边在工作室进行个人作品创作,一边将工作室当做当代摄影交流的平台,并在那里定期为当地摄影节举办幻灯片放映活动。她的作品曾在菲律宾本土及海外多个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广泛的关注,其本人也往来于东方与西方之间——既是地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
  但纳瓦罗扎的创作并不一帆风顺。谈到最初的那个工作室,她说:“在那里发生了很多事。我很高兴在那里待了八年。但有一天台风来了,工作室的墙塌了,我的所有照片泡在水里,到处都是书本和碎片。那个工作室基本全被毁了。第二天,我决定离开,扔掉了所有东西。我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工作室被毁这个事实。我当时抓到的第一个东西是我的硬盘。”
  但硬盘最终没有被保留下来。台风过后,纳瓦罗扎很快在奖学金的支持下前往马德里完成她的硕士学位。整个学习过程结束时,她带着硬盘去与一位马德里的策展人会面,中途却遭遇了抢劫。马德里两年时间的所有作品,以及在此之前10年间的作品,都存在这个硬盘之中。
  如果说工作室的事故是一场惊吓,那么硬盘的遗失更像一次致命打击。纳瓦罗扎在一瞬间失去了自己的作品和心血,也失去了工作的理由和长远的目标。几年之后,在一次艺术家驻地创作期间,她感染了登革热(一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并在同年因为一场大火再次失去自己的工作室。
《心是孤独的猎人》(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_TheSelf-Portraitist )

  这些经历都通过《自画像与热带式哥特风格》被展现出来,纳瓦罗扎说:“这些照片记录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生活。有一个火花拒绝消逝,它想要生存。这里的大多数自画像都是为了包裹这种经历,总结一下我戏剧性生活中的各种故事:台风,在西班牙失去一切,登革热,失去工作室,永远在搬家,等等。”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她显得轻松而坚韧。如果你听过她在菲律宾后朋克乐队The Late Isabel中的演唱,也能从歌声中辨出这种坚韧。
《虚幻的自我》(The Dotted Self_Every Thought AConstellation )
《祖父的肖像》(Self-Portrait for My Grandfather, thePhotographer )
  火花没有消逝。从马德里回到马尼拉之后,纳瓦罗扎回到了自己十年前遗弃的创作方式——自画像。她停止了此前所专注的景观摄影,重新思考自己所居住的地方——马尼拉。地景变成一种抽象的存在,她对自己身份归属的探讨也不再仅限于地域层面,而是从内部发问:“怎样认识土地?”“怎样认识一个人的来处?”因为多舛的命运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也如同我们的出生地一样,定义着我们是谁。
  “热带式哥特风格” 这一词组来自尼克· 华金( NickJoaquin,20世纪著名的菲律宾作家)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形容,这个短语也可以用来描述混合了多个元素的作品形式。“热带”意味着繁茂和事物不断生长之处,纳瓦罗扎眼中的菲律宾便是这样,一切都在生长。“热带”是她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观照,“哥特”则指一些“黑暗和神秘的事物、无法理解或几乎荒唐的事物”。
《从这里开始,一堂关于寻找的课》(Start Here, A Lesson on Looking )
《五月的馬尼拉- 炎热的夏天》(May in Manila_Hot Summer )

  纳瓦罗扎重新定义了“热带式哥特风格”,即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混合——混合了东方和西方、异教徒和天主教、亚洲和拉丁、菲律宾人的神秘主义根源和天主教国家后殖民时代影响,等等。这种混合,也是菲律宾当代艺术家在现代环境中的存在状态。纳瓦罗扎不愿将自己的创作拘泥于“摄影”这个概念框架,《自画像与热带式哥特风格》系列混合不同元素的方式来自一种幽默的态度。她在照片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每个角色又带着她自己的影子。大部分照片中,她穿着艳丽服饰,在过于繁杂拥挤的几何形状和物品中或坐或立,斑斓的布景使画面变得妙趣横生。这些照片在后期工作中被纳瓦罗扎刻意抹掉了通常照片所应具备的透视感,看上去就像剪贴画。
《砖块》(Self Portrait with Bricks )
《拉布鲁亚》(La Bruja )

  某种程度上说,向内探索是纳瓦罗扎创作的永恒主题。2017年,她曾因《美杜莎(岛屿和热带大理石)》系列获得国际大奖。当她的导师看见这一系列关于火山和大理石的景观作品时,指出“这些都是自画像,只不过你没有出现在其中”。她认为导师所看到的是更本质的东西。“我同意这一点,实际上,就像《德勒兹和瓜塔尔读本》所言:“一个景观不过是一张挚爱的脸。‘热带式哥特’的展览会有完整圆圈的元素,因为那就像是回到我来时的地方,那就是以自画像为中心的展览。”纳瓦罗扎说。
  《自画像与热带式哥特风格》的创作,是一次自画像创作的回归,但也是新的开始。纳瓦罗扎不打算将自己限制在某种固定的表达方式中,但她可以肯定的是,“‘热带式哥特风格’已经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我想,这才刚刚开始。”
《记住你是谁》(Remember Who You Are )
其他文献
1950年代初的国际相机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种极其精巧又怪异的双反相机——使用16毫米胶卷的“迷你考德”(MinicordTLR)微型双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图01)。国内有人说它是“袋鼠之国”澳大利亚的惊世骇俗之作。可是,仔细看看产地标牌(图02),写的明明是MADEINAUSTRIA(奥地利制造)而不是MADEINAUSTRALIA(澳大利亚制造)——这是货真价实的奥地利产品,首先传播它来自澳
期刊
1月22日, 在武汉汉口火车站,旅客戴口罩进站乘车。肖艺九 摄  2020年的开局,对于中国人来讲,永不会忘。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武汉,更是受到全球关注,封城、交通中断、医院满员、医疗物资告急……每一天的新闻都让人看得触目惊心。很多人都想方设法逃离武汉,逃离湖北,而一些人却在艰难时刻“逆向而行”。  新華社的多位记者第一时间进入疫区,在缺少专业医疗防护器具的情况下,记录下了特殊时期的武汉。无论
期刊
普西安玛拉N.& 克莱尔·阿尼,《吉祥天女》,来自《本土典型人物》系列,2000 年~ 2004年,彩色耦合印相。图片由印度艺术和摄影博物馆(MAP)提供。  位于印度南部班加罗尔的一所新兴艺术机构艺术与摄影博物馆(MuseumofArt&Photography)于2019年末策划了一场关于印度摄影的展览,该展览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印度摄影的方式和机会。  南亚摄影史的开端正值欧洲帝国
期刊
上海车站,1973年 ? Volker Hinz渥克·辛茨(Volker Hinz)? Joe McNally  渥克·辛茨(VolkerHinz,1947~2019)是德国知名摄影师,2019年10月去世,生前留下了浩瀚的影像作品。他的妻子、艺术历史学家海丽特·韦思-辛茨(HenrietteVaeth-Hinz),对于丈夫大部分存放在巨大而又井井有条的档案馆中的图片都很熟悉。但是有一个小盒子海丽
期刊
“小康”,是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梦想。让人民当家做主人,过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孜孜不倦的追求。  2020年底,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第四届中国图片大赛为全面再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中国,在幸福生活道路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小康中国·幸福之路”为主题,通过征集、评选、展出和推介一批内容鲜活的摄影作品,形象地呈现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建设小康
期刊
少年宫手风琴班,上海,1980年  1973年,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跟随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来到北京。学生们排着队站在从机场到天安门广场的路上,站在十公里长的长安街上。为了迎接22辆豪华轿车组成的总统车队,小学生们不停地跳着舞,一边欢乐地高喊“热烈欢迎”,一边手上热烈地摇动丝巾和纸花。  在天安门广场前面,巴贝看到一队戴着少先队红领巾、穿着白衬衫的小礼仪队走
期刊
习武之人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内功,内气足则身体壮,力量速度耐力足;外练外形,筋粗骨硬皮厚,具备强大的抗击打能力。相机保护也是如此!内练一口气:正确使用爱机  首先,要熟读相机说明书。相机说明书很不起眼,但它像老师一样默默地引导、帮助你正确地使用相机,建立良好的拍摄习惯。它是相机厂商对自己产品功能最精辟简洁的解释与总结,也是一本入门的摄影教程。告诉你如何正确使用相机,哪些情况可能会
期刊
被海冰包围的中国海油锦州9-3油田群。安磊 摄夕阳下的中国海油锦州9-3 油平台,海冰会随着潮汐不断运动。  冬季来临,辽东湾如期进入了海冰期。蔚蓝的海面上,漂浮的海冰在夕阳余晖下好似一个个沙丘,层峦叠嶂。破冰船缓慢穿过冰封的海面,发出嘎嚓嘎嚓的声响,雪花的白和大海的蓝一同向我袭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这落日美景中,有两座相连的钢架结构采油平台矗立在海上,异常显眼。  这是我国
期刊
《高山脉的帕梅里安照片集》(ParmelianPrints of the HighSierra )开栏的话:  根据在线艺术品交易和研究平台Artnet2019年的数据,有分析师总结了摄影收藏市场的两个趋势:其一是在过去十年间,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除非突然间有新的买家大量涌入,摄影市场未来仍将停滞在和十年前差不多的水平;其二是,查看过去十年间卖得最好的10位摄影师名单则会发现,其中5位摄影师在2
期刊
严志刚,摄影圈里人人叫他一声严师傅。  一来,大家都尊敬他投身摄影行业20多年,而且每次都敢跨出舒适区,勇立潮头:1992年以新闻记者入行,杂志黄金时代他在《新周刊》做到摄影部主任,纸媒蒸蒸日上时他在《潇湘晨报》做到视觉总监,门户网站颇成气候时他转战新浪网任职图片总监,直到最近一次辞职前,他在今日头条做了四年图片运营总监。  二来,他一直有意地推动影像教育,无论是举办中国年轻报道摄影师尤其是大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