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才能形成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7-0042-02
一个非均衡、发展中的区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或路径,当然有各种各样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无疑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或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但在如何认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问题上,存在许多重大分歧和缺陷。本文认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竞争优势本质上就是广义的比较优势。在一个发展中的区域经济中,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才有可能创造和维持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在一致性
1.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同属贸易理论,只有其特定的解释领域,两者既不相互对立,也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而更接近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自从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优势理论以来,作为一种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就一直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深化。按照李嘉图的说法,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毋庸置疑,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仅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发生困难;完全竞争,不存在规模经济和公司活动等诸多局限性。因此,其后的贸易理论都把克服这些局限作为努力的方向。无论是赫克歇尔——俄林“要素份额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还是“新的贸易理论”放弃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以及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都发展和深化了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程度不同解释。但至今也没有出现一种具有普适性解释力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仍被用来与新贸易理论一起,解释和实证检验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现象,两者不存在相互代替的问题,而更接近于一种互补的关系。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一致性,竞争优势本质上就是广义的比较优势。
(1)内容上的一致性。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它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等。尽管竞争优势的重心不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但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上,低成本竞争优势作为低层次的竞争优势,其内涵是与比较优势相一致的。
(2)来源上的一致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李嘉图认为,贸易是基于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而他的理论中已经包含了关于技术差异的观点。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上,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和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与比较优势理论关于比较优势来源的看法具有一致性,至少要素禀赋的投入是企业投入和创新的基础,只不过竞争优势理论更强调创新。
(3)本质上的一致性。竞争优势,无论是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归根到底仍然是一种比较优势,是针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在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各个产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区段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的生产和研发活动,需要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才能较好的克服新技术开展和新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所以,具有高物资资本水平国家企业,必须雇佣其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强调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这是这些企业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因此,从本质上说,竞争优势是广义的比较优势。
3.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和前提条件。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环境,也就是需要钻石体系中的四种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正是波特“钻石体系”中的主要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国家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其理由在于:第一,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生产活动,不仅是企业和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更为“高级”的生产要素的必要条件。第二,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同业之间才会有最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第三,只有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机率高,吸引投资多,分工才可能比较细,新的相关或者支持性企业才会不断出现,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产业集群。
二、发展中的区域经济战略和路径选择
通过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的选择问题上,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以下三点:
1.为了形成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地利用自己当前的比较优势。如前所述,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或区域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和区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发展中的区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要素投入约束。这些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充分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和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2.利用外部经济和后发优势,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优势的利用和发挥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的作用将逐步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的区域将变得无所作为。通过贸易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并迅速地“外溢”到其他产业,这类外部经济以及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更为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避免“弯路”的后发优势,构成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广义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对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仅仅依靠从内部演化出现代经济结构的过程是缓慢的,因此,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的情况,更好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是发挥并拓展比较优势,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的重要举措。这方面,可以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强国内的区际贸易;积极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合作;重视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3.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联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竞争,并使技术能力和优势成为竞争的主要基础;由此也赋予了市场竞争以新的特征,使得竞争的关口前移,即从以往的最终产品的竞争前移到产品开发甚至科学研究阶段,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至关重要。这些新的发展加上国际贸易的扩大,使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作用相对减弱,高级要素诸如知识、人才、科研开发机构以及信息网络等的作用日渐突出。而高级生产要素的创造依赖一定的环境和制度基础。因此,对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发展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对于提高竞争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立性,逐步积累条件,最终以发展竞争优势为主导,切实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发展中的区域战略和路径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7-0042-02
一个非均衡、发展中的区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或路径,当然有各种各样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无疑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或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但在如何认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问题上,存在许多重大分歧和缺陷。本文认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竞争优势本质上就是广义的比较优势。在一个发展中的区域经济中,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才有可能创造和维持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在一致性
1.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同属贸易理论,只有其特定的解释领域,两者既不相互对立,也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而更接近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自从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优势理论以来,作为一种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就一直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深化。按照李嘉图的说法,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毋庸置疑,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仅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发生困难;完全竞争,不存在规模经济和公司活动等诸多局限性。因此,其后的贸易理论都把克服这些局限作为努力的方向。无论是赫克歇尔——俄林“要素份额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还是“新的贸易理论”放弃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以及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都发展和深化了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程度不同解释。但至今也没有出现一种具有普适性解释力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仍被用来与新贸易理论一起,解释和实证检验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现象,两者不存在相互代替的问题,而更接近于一种互补的关系。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一致性,竞争优势本质上就是广义的比较优势。
(1)内容上的一致性。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它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等。尽管竞争优势的重心不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但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上,低成本竞争优势作为低层次的竞争优势,其内涵是与比较优势相一致的。
(2)来源上的一致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李嘉图认为,贸易是基于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而他的理论中已经包含了关于技术差异的观点。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上,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和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与比较优势理论关于比较优势来源的看法具有一致性,至少要素禀赋的投入是企业投入和创新的基础,只不过竞争优势理论更强调创新。
(3)本质上的一致性。竞争优势,无论是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归根到底仍然是一种比较优势,是针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在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各个产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区段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的生产和研发活动,需要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才能较好的克服新技术开展和新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所以,具有高物资资本水平国家企业,必须雇佣其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强调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这是这些企业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因此,从本质上说,竞争优势是广义的比较优势。
3.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和前提条件。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环境,也就是需要钻石体系中的四种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正是波特“钻石体系”中的主要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国家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其理由在于:第一,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生产活动,不仅是企业和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更为“高级”的生产要素的必要条件。第二,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同业之间才会有最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第三,只有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机率高,吸引投资多,分工才可能比较细,新的相关或者支持性企业才会不断出现,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产业集群。
二、发展中的区域经济战略和路径选择
通过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的选择问题上,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以下三点:
1.为了形成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地利用自己当前的比较优势。如前所述,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或区域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和区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发展中的区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要素投入约束。这些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充分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和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2.利用外部经济和后发优势,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优势的利用和发挥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的作用将逐步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的区域将变得无所作为。通过贸易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并迅速地“外溢”到其他产业,这类外部经济以及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更为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避免“弯路”的后发优势,构成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广义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对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仅仅依靠从内部演化出现代经济结构的过程是缓慢的,因此,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的情况,更好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是发挥并拓展比较优势,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的重要举措。这方面,可以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强国内的区际贸易;积极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合作;重视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3.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联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竞争,并使技术能力和优势成为竞争的主要基础;由此也赋予了市场竞争以新的特征,使得竞争的关口前移,即从以往的最终产品的竞争前移到产品开发甚至科学研究阶段,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至关重要。这些新的发展加上国际贸易的扩大,使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作用相对减弱,高级要素诸如知识、人才、科研开发机构以及信息网络等的作用日渐突出。而高级生产要素的创造依赖一定的环境和制度基础。因此,对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发展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对于提高竞争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立性,逐步积累条件,最终以发展竞争优势为主导,切实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发展中的区域战略和路径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