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航天第一港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隐藏着一片神奇的绿洲,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弱水河胸前。这就是“神舟”号飞船腾飞的地方——蜚声中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号称“中国航天第一港”。
  发射中心组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这里的海拔为1100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冬季严寒漫长,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4℃, 夏季酷热难耐,最高温度42℃;年平均降水量仅43.2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3413.1毫米,空气异常干燥,含氧量只有16~18%;狂风起时, 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最大风速达40米/秒,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官兵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进取”的东风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扎根戈壁,战天斗地,顽强拼搏,建立了完整的导弹、卫星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载人航天发射及生活保障体系,成功地发射33颗卫星,4艘无人飞船,以及千余枚导弹和火箭,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九个第一”的辉煌业绩:
  1960年9月,第一次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近程导弹;
  1960年11月,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地地弹道导弹;
  1966年10月,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东风二号甲”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1975年11月,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尖兵一号”照相侦察卫星;
  1980年5月,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了“东风五号”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实践2号”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等三颗卫星(一箭三星);
  1987年8月,第一次为国外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2号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这里飞向太空。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给发射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短短4年时间,原先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一个个星罗棋布、造型新颖的漂亮建筑拔地而起,通讯网络四通八达, 一个世界级的航天发射场奇迹般矗立在人们眼前。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驱车行驶在通往发射场的航天路上,放眼望去,只见高大的测试厂房如同沙漠中的琼楼玉宇,发射塔架像一把倚天神剑刺向苍穹,各类厂房犹如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远近不一地栖息在这片金色的港湾。
  
  发射塔架高耸入云
  
  托起“神舟”飞船的发射塔架高耸入云。它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船火箭组合体功能检查、推进剂加注、航天员进舱、点火发射、航天员应急救生等工作。
  发射塔通体粉绿色,高达百余米,全部为钢架结构。上设固定平台和可升降的工作平台,供科技人员对飞船、火箭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检查。夜间,几十支探照灯同时亮起,雄伟的发射架就像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环抱着船箭组合体这位“白马王子”, 令人赏心悦目。
  塔上的飞船段设空调净化区,空气洁净度很高,真正是一尘不染。发射塔设有普通电梯和防爆电梯,以方便科技人员工作和应付突发事件。
  发射塔上还设有航天员登舱通道、风淋室和逃逸滑道。在发射前夕,如若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可迅速通过逃逸滑道进入地下安全掩体,转危为安。这种装置的突出优点在于,它能够同时满足塔上航天员和其它工作人员紧急撤离的要求。这些设施均属国内首创。
  发射塔前方的导流槽,采用性能先进的双面排焰方式。其主要功能是支撑活动发射平台,对火箭发动机点火进行可靠的排焰。
  
  特殊铁路全国最宽
  
  离开发射塔,一条20米宽的铁路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堪称目前我国最宽的铁路。这条特殊铁路,连接着发射塔架和技术区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将技术区、发射区融为一体。
  当飞船和火箭在技术区完成总装测试后,载着船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就能在自发电源的驱动下,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沿着铁轨运至发射工位。
  这条特殊轨道是采用铝热焊方式焊接成的无缝钢轨,1997年安装完毕。考虑在冬季零下20度的情况下,极可能发生断裂,为确保飞船转运万无一失,中心官兵每次任务准备期间都要仔细检查铁轨,调整路轨预紧螺栓,并制备了上百个各种规格的钢楔,以便在出现重轨断裂而又不能及时焊接的情况下,采取在断口加楔子的应急措施。
  2002年12月27日,载着“神舟”四号飞船和火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准时启动,沿着通往发射塔的特殊铁路,缓缓驶去。高耸入云的船箭组合体在转运中不靠一丝牵挂,运行十分平稳,一个多小时后,活动发射平台准确停放在导流槽上面,垂直转运再次获得圆满成功。
  
  总装厂房亚洲最高
  
  铁路西端高达93米的垂直总装厂房与发射塔遥相对应,是亚洲目前最高的单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正对着发射塔的总装厂房大门重达数百吨,那74米高的巨大吊顶式大门,足以让58米高的船箭组合体进出自如,堪称亚洲第一大门。
  楼体主色调为纯白,两侧嵌有淡蓝色的巨幅捆绑型火箭图案,造型独特,外观十分漂亮。厂房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大大降低了造价和设计难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特征。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它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建造。
  这座巨型垂直厂房将以往发射场技术厂房与勤务塔的两项功能合二为一,功能与国际先进垂直厂房相当。这一巨大建筑中机房密布,技术设施健全而先进,可容纳千余人同时工作。
  与垂直总装厂房右侧相连接的建筑叫水平转载间,左侧的建筑是测发楼。测发楼内设置了内部环境较好的测试发射中心,配置了完备的计算机测试发射系统,可兼顾技术区的综合测试和发射区的发射控制,实行自动化巡回检测和对关键部位的监测控制,提高了测试发射的可靠性。
  由此往西,便可来到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相对应的飞船有效载荷总装测试厂房。这座厂房楼体洁白无瑕,唯有进出大门漆成暗红色,横跨度高于纵深度,像一只即将要展翅起飞的白天鹅。它主要承担飞船的检查、测试、装配、装载等任务。
  继续向前,就来到了飞船加注与整流罩装配厂房、火箭逃逸塔总装测试厂房等精巧的建筑设施中,其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设计的科学性,在国内数第一,也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
  
  两大技术进步点
  
  据发射中心主任张建启介绍,我国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具有两大技术进步点,即采取了先进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整体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技术。他说,这是在进行科学论证后建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模式。
  乘总装测试厂房工作电梯到楼顶,载人航天发射场尽收眼底。张主任向我们系统地介绍了运载火箭及飞船在发射场的测试工艺流程,他说,这一工艺流程通过采取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优化试验程序等具体技术方案,使航天器的发射安全可靠性更高,在发射台占位时间更短,发射频率更高,待机发射日期更强,更能适应后续航天任务和国际航天商业发射激烈的市场竞争。该流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于1999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站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最高层上,茫茫戈壁一览无余。远处,鬼斧神工般的黛色石山连绵不断;近处,葳蕤的胡杨、婆娑的红柳掩映着一座座琼楼玉宇;头顶不时有雁阵掠过,不禁生出欲上九天揽月的感受。
  是啊,无论是谁,只要来到了这片戈壁,只要亲眼目睹了这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只要看到了这里的人们为挺进太空而忘我拼搏的身姿,你就会坚信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很快将在这里变为现实。★
   (刘克军等摄影)
其他文献
建立了用化学原子化器AAS测定岩石、土壤样品中微量Sn的方法[1]。使用过氧化钠熔解样品,热水提取,静置沉淀分离.然后加入柠檬酸三钠-硫脲-抗坏血酸作为掩蔽剂,并讨论了不同酸度,KB
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能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学习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没有牢固的基本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情感
特殊的有效载荷  奋进号携带了“9.11”事件当天飘扬在世贸中心大楼上空的一面美国国旗。悲剧过后人们在瓦砾中发现这面旗帜奇迹般地近乎完好无损,只有两处小的破损,并带有灰烬的气味。这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标志。美国人希望它在经历过太空洗礼后,有朝一日能重新飘扬在美国的土地上。从五角大楼废墟中找回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旗以及事发当天在宾西法尼亚州议会大厦上飘扬的美国国旗也一同被带上了太空。另外,奋进号还带上了
发音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语音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今的语音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有关英语发音教学的有效方法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新版《译林》小学英语中
"卡西尼/惠更斯"探测器是美国航宇局与欧空局合作研制、发射的深空探测器,这是一项大型国际空间合作项目,整个计划耗资34亿美元,参与设计的科技人员总数达到4300多名.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从1992年10月开始运作,1997年10月全部出齐。该书的价值在于:共收古籍4508种,所选底本多系善本,约1/3为稀见本或孤本,是《四库全书》以来200年间最大的一部古籍丛书。由于采用原版影
水星是一颗“羞于见人”的行星,很多人一生中都未能目睹她的芳容,所以至今仍有不少问题让人觉得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