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来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方法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3.7.2构建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通过R 3.6.2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 vina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
其他文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崔亚君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中药鉴别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些年稍有弱化的中药传统鉴别的显微鉴别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研究.国际上首次将实时景
期刊
术后肠粘连是腹腔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代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也无法完全避免肠粘连的发生.中医药治疗术后肠粘连具有优势,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其生
目的·探讨使用噬菌体雾化吸入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的用药频率及效果。方法·在治疗开始前1 h和使用噬菌体雾化吸入治疗肺部感染过程中每小时,取患者痰液样本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及质谱鉴定,比较细菌裂解谱的异同;同时,于治疗开始前1 h,第一次治疗开始后2、4 h取血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噬菌体量的测定。结果·噬菌体经雾化吸入后2 h在体内持续增殖,3 h后噬菌体量下降,4 h后进行第二次治疗,噬菌体在体内的增殖规律与第一次相同;第三次使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仅有少量增殖。噬菌体治疗后患者痰液中仍分离到肺炎克
目的 探索不同配伍比例柴胡人参药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8只和造模组40只.C组给予普通饲料及0.9%NaCl
目的 寻找藤黄健骨片作用于膝骨关节炎的主要作用靶点和主要有效成分.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藤黄健骨片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蛋
目的 观察并比较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小夹板固定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135例中
目的·观察Tmprss6基因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7~8周龄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Tmprss6基因敲除(Tmprss6−/−)小鼠各自随机分成未辐照组以及辐照后6 h、24 h、3.5 d和7 d组。其中,辐照组采用11.5 Gy X射线全腹部照射,建立放射肠损伤模型。通过TUNEL染色观察辐照后6、24 h不同肠段隐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辐照后3.5 d不同肠段病理损伤情况;测量不同肠段辐照前和辐照后3.5、7 d的铁含量,以及抗氧化指标包括超氧化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transcript 1,SIRT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管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初步探讨SIRT1对NE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0年10月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的NEC患儿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组织样本为炎症坏死肠管;对照组为经保守治疗后发生肠狭窄,再次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NEC患儿,组织样本为切缘
目的通过对基于磁共振技术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中枢病理变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以Web of Science收录1993年-2019年相关文献为对象,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基本情况、研究的病种及重点脑区等进行共现分析,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1)共获得文献151篇,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文献发表数达到最高;(2)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是美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蓬勃兴起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崭露头角,二者的融合不断加深,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争议挑战也引发了诸多思考。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入手,对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断、智能决策与数据挖掘、健康管理及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就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AI视域下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