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先生眼中的古典文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ya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济,原名于鸿德,我国著名老一辈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21年7月20日生,山东即墨人。北平师范学院肄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员,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引言:黄济先生与《中国教师》的《古典文化专栏》
  2005年秋,《中国教师》意欲开辟一些增强人文性的栏目,主编劳凯声老师向黄济先生约稿,先生欣然应允。
  我们原欲请先生将其旧作《诗词学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部分内容修改并重新编辑后刊发,但先生并未走此“捷径”。在答应撰稿之后,先生开始认真准备。2006年2月25日,先生提交了一份《古典诗文选读》的提纲,并请“凯声同志指正”。先生时年85岁,《中国教师》主编劳凯声是他的学生、晚辈,但先生极尽谦和,这是他严谨学术态度的体现,是对《中国教师》广大读者的认真负责。先生的这种严谨、认真、谦和的态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中国教师》的编辑感受至深。
  经过几次沟通,《中国教师》于2006年第5期(总第24期)开辟《古典文化专栏》刊登先生撰写的古典诗文选介,至2008年第15期(总第68期)刊登完毕,共27期,用时两年多。
  两年多来,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亲手写好的稿件亲自送到编辑部,在我们录入之后再进行仔细校对。[1]而且,先生几乎每次都要与我们讨论稿件的内容,但讨论又不限于稿件内容本身。先生给我们讲解《三字经》《周易》《红楼梦》,也和我们谈“于丹现象”、“红楼选秀”、“尊孔祭孔”,等等。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每次先生离开时,总是会说:“要是别人给我提了什么意见,你们告诉我。”有时候他忘了讲,还会返身回来叮嘱我们。
  两年的时间也许不长,《古典文化专栏》的内容也不是宏篇巨著,但先生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仅仅是所选用的内容,都需要先生一条条地翻阅资料,确认出处。而先生既没有助手,也没有借助于网络等工具,用先生的话来说,“(我)是刻苦的”。
  更令人佩服的是,如今先生在《中国教师》所刊文章的基础上正在撰写《国学十讲》。虽然早前先生流露过他的这一想法,但是收到先生已经完成的《国学十讲》的前言与第一讲的内容时,我还是一惊,毕竟先生已经87岁高龄。
  2008年6月18日,我来到黄济先生的家里,再次聆听先生对于《古典文化专栏》以及古典文化的人生感悟。以下内容根据黄济先生的口述整理而成。
  我要感谢《中国教师》杂志,专栏的设置给了我一个重新学习和应用古典诗文的机会、一个服务社会的机会。
  我读了八九年的私塾,有一定的国学基础,但自我认为是很浅的。这一次我系统地走了一遍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化知识,两年的时间,我觉得我学了很多的东西。过去学过的,这一次我又认真地学习了一遍,有些过去我没学过的东西,比如说《易经》,这一次我也补上了这一块儿。这为我写《国学十讲》打下了一个基础。所以我真的很感谢你们。
  
  一、关于《古典文化专栏》
  
  关于这个专栏,我再谈几点自己的看法。这个栏目开设两年多,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从几个方面讲一讲。
  
  1.从栏目的内容上来看,扩宽了古典诗文的范围
  过去诗文都有专门的“选”。“诗”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文”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文选》等。这次我们将古文和诗词统一在了一起。而且从时间上讲,我们将上限延伸到诸经和诸子,下限延伸到小说与杂剧以及楹联和谜语,主要是想扩大读者的知识领域。
  过去文选都很少涉及诸经和诸子,一般选文是从《左传》开始的,主要内容是唐宋以后的。而下限一般到明清就没有了,清代的内容都很少。这次我们照顾到经史子集的不同方面,解决过去文集不选经、子的问题。我们还增加了《读史》一讲,讲了《史记》《资治通鉴》。此外,我们还选了小说、杂剧。因为我觉得这些内容在今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现在昆曲很受重视,昆曲就是由杂剧而来的。
  
  2.从撰写的态度上来讲,有继承,也有批判分析
  这恐怕是我一直所坚持的,在继承的同时要有分析。别人说我“自以为非”,而不是“自以为是”,我确实感觉我还是很“自以为非”的。我常常是来回顾自己的。我让你们给我提意见,我不是客气,谁的意见我都可以听。但不是谁的意见我都要接受,我会分析的,要经过我的思想,我接受了,然后才会来转变自己。但是对于别人的意见我是不会拒绝的,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的。
  我没什么学历,就是大学二年级肄业,没有学士学位,但我是博导(博士生导师),而且还拿到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的奖。为什么我能够承担这个任务,我觉得我是刻苦的,到现在我也没有闲着,而且我有批判分析精神。
  我选这些内容是有分析的。比如,现在一讲“中庸”,就是好得不得了的东西了。但是我自己要写个东西,我还是要按我自己的观点来写的。这一点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私塾后期的三二年时间里的那个老师。
  我的老师是个秀才,他给我们上课就是采取批判态度的。他是个老秀才,有很多的古东西,但是他不迷信、不盲从,而且还会改造。他把五言律诗改成四言,很有意思的。当时我们讲蔺相如完璧归赵,一般都是歌颂蔺相如的,但是我们的老师是批判的。他认为蔺相如的这一行为给他的国家带来灾难,他做的是反面文章。我的老师具有批判精神,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给我的影响是很深的。
  
  3.从选取篇目上看,力求做到典型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选材要从典型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几个方面来全面考虑。可能不是每一篇都具备这几个条件,但至少要符合其中的一个条件。比如,李清照后期的词,主要写家庭生活的,思想性较少,主要是考虑到它的艺术性,毕竟是婉约派的代表。
  此外呢,还要讲到科学性。主要是指我们的选读、分析力求要科学注释,不要有“硬伤”。比如,把“唯女子与小人”的“小人”讲成是“小孩”,这就是硬伤了。对于经典,当然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个人有个人的见解,但是个人见解不是随便的注解。又如,《三字经》中“我教子,唯一经”,把这个“一经”理解成“一本三字经”,这恐怕就是错误的了。
  
  4.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面我讲了一些好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这个内容还存在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我们所涉及的范围太大。范围太大就使得有些地方讲得不深不透。所以我希望在《国学十讲》的时候尽量地讲得深透些。
  这两年来写这个东西,很苦、很累,但是苦中有乐。学到东西、 发现新问题,是很高兴的,但是有很多东西,以前并不是很熟,要重新学习,就很累。我觉得现在这个内容在专业的人员看来,显浅,如果是一般的读者看来,又显得深。我用“上不着天、下不入地”来概括。我想在《国学十讲》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国学十讲》我要加强学术性,当然也要照顾到读者的阅读。此外,《国学十讲》还要补充一些这次遗漏了的问题。比如《读史》部分,我们没有谈《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不同于编年体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以传人为主,而是以故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在《国学十讲》中,我打算把这部分的内容补充进来。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少数民族的史,我想这对民族的团结是有好处的。
  
  二、谈国学热
  
  对于古典文化来说,一方面我们这个专栏要宣扬一些东西,另一方面一定要有分析,我们不是把学国学变成一个盲从的事情。我写这个东西,一直坚持有继承,也要有分析、批判,希望使“国学热”有个度,不至于到“发烧”的地步。
  对于国学热呢,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我现在也还在买一些这方面的书。但是热呢,绝不能“发高烧”的。现在的国学热就缺乏“分析”,这里面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教授。国学不是万能的。
  另外,对于国学的态度要慎重。拿修订《三字经》来说,不否认修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没必要修订,而且也修订不了。比如说,“养不教,父之过”,这一次有人提出要修订为“养不教,父母过”。实际上,“父之过”有时代意义,在当时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就是“严父慈母”,母亲一般是没有知识的,教育的责任就是父亲的。虽然也出过几个母亲,孟母、岳母,但是,这都是在孩子的父亲不在的时候。当时更多的教育责任是父亲的,“父之过”,是强调“父权”的,这是时代的特征,改变了就不一样了。而真正需要修订的,比如,“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却没有太多的人注意。[2]
  此外,国学不能盲从,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现在这个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学古文化的就要穿大褂,这是没必要的。大褂是清代的,也不是孔子穿的,你穿大褂在孔子看来,和穿西服是一样的。所以,学国学但不要复古。我很反感这些。还有,孩子的成年礼要在孔子面前磕头,这是不行的。孔子再伟大也不用你在他面前磕头。
  我的第一个头是给孔子磕的,我6岁的时候,父亲把我送进了私塾,就给孔子磕头了。我是尊敬孔子的,过去“批孔”的时候,我的思想上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我并不盲从于孔子。孔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但并不是每句话都是对的,这是有时代特征的。当时可能是对的,但现在不一定能用,有些内容那个时候是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的,但现在却不一定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此外,孔子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承认,贬低和过多的批判也没有必要。
  所以我觉得,继承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批判,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态度。对于古典文化或者说国学我们一定要全面、要实际、要实事求是、要古为今用。
  在采访中,黄济先生一直惦念他的《国学十讲》,他说:“如果能完成了,我就能够老有所为,再作出一点贡献。”而先生的书房中满满的是他做了标记的书籍。《中国教师》很有幸约请到黄济先生两年多来一直为我们撰稿,我们祝愿先生的《国学十讲》早日完成,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
  
  注释:
  [1]因2006年5月开始,黄济先生负责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中国教师》古典文化专栏刊登的内容为课题成果之一,所以黄先生的部分手稿由《中国教育学刊》完成录入。
  [2]黄济先生认为,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与客观性,此句可修改为“诸子者,有老庄。有墨荀,有韩扬。”
  
  (责任编辑:朱珊)
  
  
  灾后青少年“课后睡前”心理援助热线开通
  
  课后睡前是灾后青少年寻求心理援助的黄金时段。为了帮助灾区青少年抚平心理创伤,重建心灵家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通灾后青少年“课后睡前”心理援助热线。心理援助热线于2008年6月6日——12月31日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号码010-68438711。该热线面向全国受地震等灾害影响的青少年,周一到周五服务时间为17:00~21:00,周六和周日服务时间为9:00~21:00。
  
  专家组名单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艳: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
  王晶晶: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
  邓丽芳: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副所长、应用心理学博士
  叶冬梅:中央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朱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心理学硕士
  刘秀英:《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副编审、教育学硕士
  张小菊: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心理发展中心副主任、心理学硕士
  李梅: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心理素质中心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专业硕士
  张黎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李杨: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官锐园: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房超: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
  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心理学博士生
  高翔: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专业
其他文献
原《星星》诗刊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蓝疆,于2014年9月16日下午因病逝世,享年85岁。蓝疆,原名兰万伦,四川内江人。蓝疆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忠诚党的
很久以来,我们都以孔子为尊,历久弥新。有一回,我出差到山东,在曲阜视察了孔子的家冢,当时心生感叹:历朝皇帝登基,都以尊孔为荣,并续千年而不衰。近看韩国人方知,敢情这么多
信阳的地区性格仍然保留了以往的一些特色。人们有顽强的意志闯出去,劳务经济为地方的腾飞注入最大的活力。今年年初,在人民网主办的“2007年十大地方新政”评选中,信阳“禁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始凿于距今1500 多年前的北魏孝文帝时代(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方才建成,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Longmen Grottoes. Lo
[主持人]:各位现场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尊敬的嘉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2007金盛田国际院落文化节,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担当这个活动的主持人。我 [Moderator]:
王小宝一个星期前,我接到了同学王小宝的电话,他告诉我一个星期后在老家要搞个同学聚会,分别的同学会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去,尤其有很多的女同学。他说,你一定要回来,不能放大
2月14日,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相关负责人出席讲话,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志刚出席
一我独自散步在田野里,时间正值盛夏。早晨的凉爽被渐渐上升的太阳取缔,变得燥热起来。闯入眼帘的一切令我神清气爽。绿茵茵的玉米、谷子正在抽穗,油光亮绿的枣树排队似地立
是的,我正是借本书再版之机附庸风雅,又一次模仿我钦敬的大师们的做法——我看到雨果1832年的十月在《巴黎圣母院》再版时写了《定刊本附记》,才想起写这样一个附记。必须要
一近来抓捕贪官之事频出,其人数之多,胆子之大,数量之巨,实在让人咋舌。说百姓们欢欣鼓舞,又有些奇怪,究竟我们该欢欣什么呢?号称头脑清醒之人,就要寻找根源,诸如体制、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