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灵感与魅力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60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播报
  
  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吉顿·克莱默与他的音乐重奏团上月在杭州、深圳、上海、北京四城市进行巡演。从北京中山音乐堂的音乐会,我再次感受到克莱默大师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独特魅力。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马勒《a小调钢琴四重奏》,这是一个单乐章的未完成作品。除克莱默外,年轻的中提琴家乌拉·乌丽乔娜、大提琴家杰德烈·德瓦纳乌斯凯特及中国钢琴家陈萨参加了演奏。听马勒的室内乐作品我还是头一回,以往耳中充斥的都是他的交响乐和歌曲,这个仅有一个乐章的钢琴四重奏给我的印象很亲切,音乐很自然,有着后期浪漫派的风格和味道。四位演奏家的演奏,克莱默显得很突出,这倒不是与其他人合作得不好,而是因为作为大师的他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整部作品他们演奏得很和谐、很顺畅,三位青年演奏家在克莱默的带领下很快找到了合作的感觉,尤其是陈萨和那位中提琴演奏家乌拉·乌丽乔娜,二人的独奏技术与合奏感觉都堪称一流。
  接下来演奏马勒另一首钢琴四重奏,这是俄国现代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根据马勒的手稿改写的。演奏这首作品时换了一位钢琴家——年轻的安德留斯·兹莱贝斯。这是一位技术很好的钢琴家,听起来他好像很善于演奏现代作品。施尼特凯改写的这首作品有着明显的现代风格,采用了许多钢琴及弦乐的新鲜演奏手法,效果很有特色和韵味。克莱默在演奏中用自己独特的音色变化感染着三位年轻演奏家,他的成熟和老练,为这首作品的出色演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上半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人们终于等来了克莱默的独奏,他与陈萨合作演奏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我过去听过很多演奏家演奏,然而此次克莱默与陈萨的合作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克莱默真是大师,他的艺术灵感鲜活而突出,面对这样一首技术上别手、音乐上复杂的作品,他表现出了从容不迫的驾驭能力,整体感觉很完整、很协调,即使是不十分小提琴化的段落,他也处理得巧妙得体、工整流畅,这就是大师与众不同的功力。值得一提的是,陈萨作为已经出道的青年钢琴家,在与克莱默合作时表现出了成熟的大气感,音乐上“稳”得住,配合上“托”得住,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巴托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克莱默下半场的独奏曲目。这首作品我很早就知道,但却没听过,只知道它极难演奏,是作曲家题献给梅纽因的作品,记得当年梅纽因来中国时曾辅导贾红光演奏过它。它由“恰空”“赋格”“旋律”三个乐章组成,是一首几乎集中了小提琴全部演奏技巧的艰难作品,而尤为令人惊讶的是曲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双音、和弦、左手拨弦及复调段落。克莱默当晚的演奏完全是一场专业示范,他的左右手技术均匀而全面,丰富的音色变化使这首作品中几乎被穷尽的小提琴发音技法得到了极好地展示。说实在的,我过去并不是很欣赏克莱默的音色,总觉得他的声音发“冷”、发“瘪”,不似其他大师那样热情,后来才发现只要音乐需要,他同样可以奏出温暖、明亮、清澈的声音,而其本能的音色则是一种独特的冷峻感,这种音色在风格上很能代表他的个性。是独特的“克莱默之声”。当晚他演奏的巴托克“无伴奏”使我得到了一种异样的欣赏,我终于亲耳聆听到这样一首现代风格的作品,被一位演奏家不仅演奏得精彩、准确,而且还十分好听,这是一般演奏家难以做到的。
  接下来克莱默又与陈萨、德瓦纳乌斯凯特一起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钢琴三重奏》。克莱默带领两位年轻演奏家演奏得非常出色,三人之间的配合很“融”,音乐的进行也很流畅。克莱默的演奏同样抢眼,他的琴声时而委婉如歌,时而激情跳跃,细细品味后,总觉得他带给人的音乐感觉与别人不同,换句话说,大师就是大师,他的灵性是一种内涵的天赋,而他对音乐以及小提琴演奏艺术的独特领悟,亦是一种难言的超脱与升华,是人们无法依据常规想象的,这恐怕就是大师真正魅力所在。
  ■
其他文献
台前幕后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传诵海内外,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晁岱健为《乡愁》谱曲,得到余光中的认可和赞赏。2008年1月14日北京保利剧院将上演一台主题为《中华情》的音乐会,戴玉强、龚天鹏等将同台演绎《乡愁》系列音乐作品。  《乡愁》诞生至今已有近40年,在中国人
期刊
先声夺人    今年6月正式成立的深圳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12月24日将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办首场演出,唱响平安夜的赞美诗。“深交”聘请原实验学校校长金式如任合唱团团长,乐团助理指挥、柏林Hanns Eisler音乐学院指挥硕士林大叶任指挥,和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任琪教授等人一起训练合唱团。  音乐会将为观众带来中外民歌、歌剧选曲以及圣诞赞美诗等优美的合唱作品,如亨德尔《普世欢腾歌》、巴赫《耶稣,我心
期刊
中央歌剧院刘锡津院长率部自11月11日乘坐夜车离开北京,赴湖北参加第8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两场《杜十娘》后,紧接着马不停蹄再次踏上2007“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征程,携“中外歌剧经典”转辗于安徽、河南、江苏、广东、天津等地各大高校,其间并受邀穿插公演、商演,在24天里总共演出了21场。这种“强行军”“拉练式”演出,既扩大了影响,更锻炼了队伍。该院12月6日回京即投入更为紧张的排练,12月11日,一场名
期刊
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河北交响乐团的品牌之一,2008年的新年音乐会将于12月31日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与观众见面,目前音乐会已进入排演倒计时阶段。今年河北交响乐团将突破一直延用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模式,全部演出中国本土作品。  音乐会曲目设置以欢乐、和谐为主旨,集多种艺术表现于一体,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共贺新年的喜庆氛围。既有大家熟悉喜爱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太阳出来喜洋洋》,又有首次
期刊
影视沙龙面来风    与去年一枝独秀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庞大攻势相比,今年的贺岁档电影来得有些不动声色。11月30日,《命运呼叫转移》《苹果》《凤凰》扎堆上映,开启2007年年末贺岁档。以《投名状》和《集结号》为代表的大片,再加上小资情调的《蓝莓之夜》和走恶搞路线的《大电影2》,以及2008春节期间的《长江七号》《大灌篮》,贺岁档呈现出“多片鼎立”的局面。贺岁档里尽管明星不少,但内容题材都与概念中
期刊
环球博览    12月21日,纽约爱乐乐团正式宣布将于2008年2月26日正式访问朝鲜,并在平壤举办音乐会。该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各国政界的极大反响和关注。  作为纽约爱乐亚洲巡演的一站,纽约爱乐将在结束25日中国的演出之后,直接飞抵平壤。此次纽约爱乐乐团将由团长扎林·梅塔和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亲自带队。届时,纽约爱乐将演出格什温的《美国人在巴黎》、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乐》,以及美国和朝鲜的国歌
期刊
热点出击    施万春也许有些人并不熟悉,但提起电影《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40岁以上的观众几乎无人不晓。12月9日,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再度在北京音乐厅响起,施万春影视作品音乐会在此举行。  本场音乐会展示了施万春数十年来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音乐会在观众熟悉的《青松岭》中开场,两段音乐都借鉴了唐山皮影中的大跳大滑,表现了解放初期河北农村的生活。随后是选自影片《多彩的云南》的
期刊
本报讯(记者 张欢)记者日前从北京演出公司获悉,由于演出票供不应求,原定于12月31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8祖宾·梅塔北京新年音乐会将在12月30日加演一场。  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此次中国之旅,历时一周。12月27日在深圳音乐厅初次亮相,29日登陆上海大剧院,12月30日到达北京。北京演出公司总经理李勤透露:“4场演出中,重头演出还要属31日的北京新年音乐会。届时祖宾·梅塔将以《奥林
期刊
院团风景    陕西省乐团携手郎朗奏《黄河》  2008年1月6日,陕西省乐团将携手青年钢琴家郎朗,共同演绎中国经典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  诞生于陕西的《黄河大合唱》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母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示了中华儿女热爱和平、向往幸福的愿望。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组成员当年多次到陕西,亲身体验黄河的壮丽,感受黄河文化、领悟黄河精神,使改编后的《黄河》更加辉煌灿烂,更加深入人心
期刊
名团名家    伟大的德国先锋派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于12月5日在他位于德国北莱茵-维斯特法利亚州西部城市Kuerten-Kettenberg的寓所内逝世,享年79岁。据作曲家的妻子Mary Bauermeister透露,作曲家死于突如其来的疾病。  施托克豪森于上世纪60-70年代以他的一系列实验性电子音乐闻名遐迩。他一生创作了362部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