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指出:课堂属于学生。好的课堂永远是人性的、人道的。 “课堂属于每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怎样还课堂与学生?说教和口号式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显得简单、粗暴、苍白无力,而把教育融入教学,充分利用思品课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新课改、新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思品课教学中,这种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那么,在我们的思品课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自己的教育不留痕迹?下面结合自己教学感受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
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知识的垄断性地位已受到严俊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与当前教育精心设置的一元世界的碰撞在不断地产生着不和谐音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锐意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将会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但理解与宽容绝不是姑息和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地包庇和迁就,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是上的。理解与宽容也绝不是不严格要求学生,而应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驯服为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着不满情绪,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与反抗,结果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创新教材内容,转变“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流于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注意创新,最终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勤于积累材料,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巧于设计情境,将发人深省的故事、启迪智慧的漫画以及丰富多彩的时政新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事事新,时时新,处处新,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触动、新的发观,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创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人文性,还要求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是对学生人性的压制和摧残,而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前提,也是生命课堂的必需。因此,教师必须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创设真实、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艺术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等原则,可采用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调查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
1、增加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前5分钟,一种是专用一节课。第一种情况一般由一位学生轮流承担,每堂课先进行时事播报再进行评论。后一种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一般由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评述。时事评述可促使学生主动关心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辩证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动手创编课本小品
现在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联系课本创编课本小品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表演的机会。作为学生,应尽情舒展生命活动,在参与中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高尚道德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来判断在这些角色中,哪些人具备选举的资格。
三、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初一年级的心理健康内容有《扬起自信的风帆》、《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情绪的主人》等。初二年级的珍爱生命教育有《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等,初三年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内容,另外,《法律常识》、《政治生活》等教材中也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可见,初中政治教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这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共同富裕、关注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质上就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教材中理性化的一面,而忽略教材情感化的一面,要充分挖掘出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加深强化。
思品课教学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要让自己的教学更充实、更丰满,必须多思、多悟,真正做到教育無痕,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留遗憾。这样的课堂才是人性的、人道的,才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
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知识的垄断性地位已受到严俊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与当前教育精心设置的一元世界的碰撞在不断地产生着不和谐音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锐意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将会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但理解与宽容绝不是姑息和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地包庇和迁就,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是上的。理解与宽容也绝不是不严格要求学生,而应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驯服为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着不满情绪,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与反抗,结果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创新教材内容,转变“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流于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注意创新,最终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勤于积累材料,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巧于设计情境,将发人深省的故事、启迪智慧的漫画以及丰富多彩的时政新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事事新,时时新,处处新,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触动、新的发观,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创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人文性,还要求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是对学生人性的压制和摧残,而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前提,也是生命课堂的必需。因此,教师必须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创设真实、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艺术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等原则,可采用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调查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
1、增加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前5分钟,一种是专用一节课。第一种情况一般由一位学生轮流承担,每堂课先进行时事播报再进行评论。后一种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一般由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评述。时事评述可促使学生主动关心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辩证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动手创编课本小品
现在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联系课本创编课本小品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表演的机会。作为学生,应尽情舒展生命活动,在参与中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高尚道德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来判断在这些角色中,哪些人具备选举的资格。
三、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初一年级的心理健康内容有《扬起自信的风帆》、《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情绪的主人》等。初二年级的珍爱生命教育有《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等,初三年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内容,另外,《法律常识》、《政治生活》等教材中也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可见,初中政治教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这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共同富裕、关注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质上就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教材中理性化的一面,而忽略教材情感化的一面,要充分挖掘出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加深强化。
思品课教学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要让自己的教学更充实、更丰满,必须多思、多悟,真正做到教育無痕,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留遗憾。这样的课堂才是人性的、人道的,才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