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活化因子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198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B细胞活化因子(BAFF)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易患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07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随访的480例MG患者及相同地区的487名健康对照,采用SNPscanTM多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BAFF基因rs10508198、rs12428930、rs16972197、rs3759465、rs9514828、rs3783117、rs16972229和rs818179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MG组及各亚组(与易患性有关的性别、发病年龄、胸腺情况、AChR抗体、首发受累范围、病程2年内最重受累范围亚组以及与严重程度有关的Oosterhuis评分亚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共显性及加性遗传模型下比较基因型频率。

结果

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程2年内全身型组(103/536;103/542)显著高于眼肌型组(38/298,OR=1.628,95% CI 1.088~2.434, χ2=5.698,P=0.017;40/302,OR=1.537,95% CI 1.034~2.283,χ2=4.570,P=0.033)和对照组(147/970,OR=1.332,95% CI 1.009~1.758,χ2=4.114,P=0.043;145/974,OR=1.341,95% CI 1.016~1.771,χ2=4.313,P=0.038);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在病程2年内全身型组与眼肌型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在共显性(P=0.015;P=0.036)和加性(P=0.014;P=0.028)模型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在共显性(P=0.029;P=0.024)和加性(P=0.045;P=0.041)模型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在Oosterhuis评分3~5分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差异在共显性模型下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23);rs3759465位点在Oosterhuis评分3~5分组与0~2分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在共显性模型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余亚组间及亚组与对照组比较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BAFF基因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MG的全身型易患性及严重程度相关。未发现BAFF基因rs9514828、rs8181791、rs16972229、rs12428930、rs10508198和rs3783117位点多态性与MG的易患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 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病例和50名对照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rs1049346位点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2例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1(GFPT1)相关性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改变特点。方法收集于2014年3月和2014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并诊断为GFPT1相关性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查结果,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例1男性,16岁,活动后易疲劳10年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265例,根据入选患者主诉冻结步态及其行走步态特征分为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组(70例)和不伴冻结步态组(195例)。采用Hoehn-Yahr(H-Y)分级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16项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S-16)、17项汉密尔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