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ie_85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是指生活在高校中的所有成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创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激励及塑造形象等极为重要的功能。通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析,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大学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大学内涵发展,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 特色 校园文化 要素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甘肃省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实证研究》(GS[2011]GHBG09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阔,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继利,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社会心理、民族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210-03
  大学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大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历史责任,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源起
  在世界范围内,大学始终将特色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早关注“校园文化”的是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和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出现在华勒的《教育社会学》中,他于1932年第一次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
  在我国大陆,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相对比较晚,通常以两件事为代表,一是指上海交通大学1986年4月召开的第12届学代会代表;一是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在1986年5月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为代表。从那时开始,我国逐渐出现了对校园文化关注和研究,这一过程大概被分为发起、跨跃发展和理论形成三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先后对校园文化提出了不同见解,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六种:“学校准文化说” 、“课外活动说”、 “规范说”、“第二课堂说”、“校园精神说”、“氛围说”。
  多年来,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校园文化作了研究和界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达。南京师范大学鲁洁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及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史杰等把校园文化排除在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之外,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除了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的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思想文化成果。
  张德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经过历代先哲和学子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共同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且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深的社会文化,是对社会传统文化当中本质和核心部分的坚守和传承,是在结合时代特征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先进性和引领性、独特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一)传承性和发展性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文化,而是在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在师生传授知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与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接触,甚至发生碰撞和冲突,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必然要进行一种选择,也就是扬弃,对中外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二)先进性和引领性
  大学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主要源于大学是世界各国高层次人高度聚集的地方,具有高深学问的文化人一般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勇于变革,敢于承担社会历史重伤,永远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起着身先士卒和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大学校园的主体是一大批富有创造性和变革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勇于担当,富有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让大学校园文化经过涤荡而焕发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的社会历史责任在于通过对知识、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促进人的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实现社会文明进步。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独特性和专业性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种独特个性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从校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含量,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培育,精心建设和精心维护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不能一蹴而就。
  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源于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学就是由各学院(系)、研究所、图书馆、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来组成的,而这些教学单位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纽带而形成学科群和专业体系,是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高深学术。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各学科群和专业体系,以探究高深学问和追求真理为己任,不断培育大学校园所独有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体系
  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与理论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高水平和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活动文化。   (一)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于校园建筑风格的和谐一致;自然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教育和教学设施的完备以及先进科学的管理。美丽的校园、宏伟的建筑、明静的教室、优雅的宿舍、完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都是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大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和物质载体。
  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群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校园建筑不仅能够丰富着师生知识,陶冶着师生情操;而且可以警示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勤奋努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校园建筑被学校的发展历史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铭刻着先哲们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至今保存的那些建筑物也成了校园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牛津手册》里如是说:“牛津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国史,西方文化艺术的每一次思潮,都可以在牛津找到一些痕迹”。牛津大学历史悠久,在800多年的演进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铸就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学科专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特殊性和持久性,充公表现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类别和方向。如中国人民大学以文科专业闻名于世,而清华大学以理工科专业享誉全球。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日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在大学校园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媒体,是高等泞进行舆论宣传和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全体师生在漫长的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倡导和培育出反映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的优秀文化,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创新。在大学长期的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以校训为核心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精华和浓缩,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和创业者的孜孜追求,是一所大学对历史的传承和扬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不断地前进。表1和表2就是我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办学过程当中,凝练形成的自己的精神文化——校训。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文化使命重要表征,反映着大学社会历史责任和担当,反映着大学的价值标准。正如奥斯汀学院前校长约翰·莫斯利所说:“使命表述并不意味是个一般的概念表述,而是一份基本的文化精神,是大学性质的一种类型,它应当包括学校及其文化的描述。
  (三)制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保证
  制度文化是保证高等院校秩序正常运转的规范性文件,它规范、指导和制约着每一个人的举动和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
  大学章程就是大学的宪法,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校其它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学校其它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大学章程为依据,是大学成为法人组织的必备条件,是政府、社会及大学自身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
  人事管理制度是大学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招聘、调转、提拔、任免、晋升、考核、弹劾、奖惩、培训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大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证,对学校的所有教师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教师学习、工作、提拔、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维护着学生的权益,使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道德化、规范化及人格的培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活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大学生的时代风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校园文化最具活力的部分,对广大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大学生直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加强教师的学术修养和道德素质,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的行为标准和行动指南,才会在大学校园不断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氛围。
  品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中表现,反映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艺术素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中表现。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是校园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
  四、结语
  文化是每个时代存在所依据的重大思想体系,关注人自身,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贯穿于大学社会历史责任之所在,是大学的价值追求。大学不仅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也是社会高深文化的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更是社会文化的实践者和批判者,在我国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进行挖掘和探析,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礼记·大学.
  论语·为政第二.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史杰,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中国高教研究.2005(5).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丁虎生.论大学文化的基本特性.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杨东平.大学的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6]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7]陈立鹏.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教育研究.2008(7).
  [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学术界杂志社负责同志 :谢谢您们对我学习的关心 ,赠阅了全年的《学术界》。我认为这本刊物是有特色的。这不是指庞大的顾问团和学术委员会 ,从我参加全国性的评委会的经验看
陈传席 苏东坡说王维的画画中有诗。但我们都没见到王维的画,所以王维画中有怎样的诗,不得而知。贾平西不是诗人,但读他的画,就好像在读诗,他的画有百分之九十诗意很浓。他
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如煤炭资源的低效率应用、无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指出了我国煤炭资源管理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管理、构建煤
不均匀循环的调度分配是并行计算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采用动态调度势必增加额外开销,纯采用静态调度又很难保证各处理器的负载平衡.本文通过引入静态块和动态块的概念,提出了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第三十七条之一引入了禁业条款,这种对于未然之罪再犯可能性的限制,保证了刑法效果的实现,威慑力巨大。本文对于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禁业条款从性质、适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倒逼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与重构,当前电子商务视域下法律制度建设存在覆盖范围不全面,立法层次较低,行业规范不统一,法律制度操作性差的种种问题,成为电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