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中国英语教学探究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英语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然而,在英语国际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本土化倾向,产生了各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与中国本土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无疑是影响我国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我国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全球本土化语境,既要与时俱进,关注世界英语发展趋势,同时又要从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化特征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  中国英语  英语教学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英语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国际化语言,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英语学潮。“英语族”这一名词的出现就说明了当今英语的发展趋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全球化过程中与其他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同时必定会有所改变与适应即英语的本土化。中国英语产生于英语、汉语接触的过程,是英语的另一种语言变体,是世界英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课题以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英语的发展为导向,分析探讨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探究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英语学潮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讨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教学改革建议。
  一、英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英语的全球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发展的。17世纪后,英国凭借其海上优势不断进行海外扩张,成为海洋强国;18世纪,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发展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在英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英语语言作为信息媒介传播到全球各地逐渐国际化。后起之秀的美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加速了英语全球化进程,巩固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国际化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互联网的发展,英语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据David Crystal (2001) 统计,全球有57个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人口约4.5亿;67个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人口约3.5亿。十几年之后,这个数字显然又要增加不少。当今英语的全球化就像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名为“the triumph of English”(英语的胜利)的作者所描述的那样:English is ubiquitous (英语无处不在)。英语已不再局限于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本族语者使用,它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化、时空的界限为全球所通用,成为世界通用语(lingua franca)。
  英语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其本土化。语言总是与一定的思维、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形式,是文化再现的信息媒介,不可能独立存在。当英语在与其他语言接触的同时,潜在地也同其他本土语言背后的文化碰撞、融合。也就是说,英语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并不是毫不改变的硬性传播,它会综合考量英语本身的特征与对方本土语言的文化语境,二者不断地接触、摩擦、融合即文化适应过程。英语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过程促进了世界各种英语变体的形成。美国语言学家Kachru(1993)按照“历史、社会语言和文化特征”提出了英语的“三大同轴圈理论”(the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他把全世界的英语变体以同心圆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内圈(the inner circle)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国家所使用的英语,这些国家的英语是其他英语变体的规范提供者(norm provider);外圈(the outer circle)包括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南非等三十多个国家的英语变体,这些国家的英语是规范发展型(norm-developing),把英語作为辅助语言使用;发展圈包括德国、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所使用的英语,这些国家的英语是规范依附型(norm-dependant),把英语作为外语使用。
  各种英语变体的出现是英语全球本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语言一经传播,就会在其传播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发展、融合、完善。中国英语是英语在全球化与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本土语言文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英语与汉语的不断交流、磨合终将使中国英语日益走向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及其教学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椝先生(1980)提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说特有的东西要表达。按照葛传椝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在表达英语时都不可避免地要结合中国特有的东西——语言文字、思维方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既然要结合中国特有的东西,那么英语在与汉语接触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改变,吸收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元素,表现出同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与众不同的特点。汪榕培(1991)首先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介于英语多标准之争,标准英语界限日益模糊化,后来李文中(1993)又对汪榕培先生定义中“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和“标准英语”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并重新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英语是咦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无论其定义存在哪些缺陷或有待完善之处,不可否认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强调中国特色。在英语、汉语接触过程中,中国英语综合考量规范英语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特有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中国身份的英语变体,其中国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篇等方面。
  (一)中国英语的语音特征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于二者语系不同与人的生理属性的差异,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语音层面存在较大差异。英语属于语调语言,包括48个因素,通常以长短音、语调来分辨词义;重音、省音、弱化、连续、失去爆破等在英语表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包括40个因素,以平、上、去、仄四声来分辨词义,汉语的语调、重音、省音、弱化、连续、失去爆破等特征不明显。英语中的元音辅音以及相关的长短音同汉语中的声母韵母以及不同的声调之间差异较大,不同的语音系统使得英语和汉语展现出不同的语音特点。   (二)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
  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上面。在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英语与汉语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点的事物或概念与英语相结合产生出表现中国特点的英语词汇。从李文中(1993)对中国英语的定义来看,中国英语的词汇主要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的形式演变而来。
  (1)音译(transliteration)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托福?(TOEFL)、妈咪 (mummy)、黑客 (hacker)、克隆 (clone)等。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如:dark horse(黑马)、software(软件)、cold war(冷战)、the iron rice – bowl(铁饭碗)等
  (3)语义再生(Semantic regeneration)英语词汇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其词义会发生变化,经历一个再生的过程而产生新的词义。语义再生包括语义的扩大和缩小、褒贬色彩的转化、语气的变化、语义特指等。如:chatterbox(话匣子)在英语中只用于指“唠唠叨叨爱说话的人”,而在汉语中“话匣子”不仅指唠叨爱说话的人,还可以指“话题”或“说话器官”;“study”和“re-education”在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习”、“再次接受教育”的含义了,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study”和“re-education”有其特殊的含义,带有了一定的贬义色彩。
  (三)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
  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从句式层面来看,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为:主语—状语—谓语语;英语的句式结构通常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按照英语句子的结构特征,英语国家的人会这样描述:I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而按照汉语句子结构顺序则可能表达为:I yesterday went shopping. 句子结构的不同使得英语与汉语在句式上的差异比较明显。王寅(1990)形象地把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英语的句式比喻为葡萄型和竹竿型。英语就好比一串葡萄,主干虽短小,但分支很多,果实累累。而汉语的句式就像一根竹竿,一節连着一节。英语在句式上句子冗长,多用名词,成分多,结构复杂;汉语则句子简短,多用动词,结构相对简单。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1)I like the short skirt so much,which I bought in No.1 department store on Nanjing road yesterday, made from organza with the summer’s popular style.
  (2)Yesterday, I bought a short skirt in No.1 department store on Nanjing road. I like the short skirt so much. It is made from organza. It is the summer’s popular style.
  显而易见,(2)句是典型的中国英语,明显体现汉语的逻辑顺序与句式特征。但无论(1)句还是(2)句都能表达说话者含义,并不会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另外,从篇章层面来看,英语国家的人思维模式偏向于演绎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却偏向于归纳型。中国人在表达与写作是习惯于层层递进,经常采用衬托、铺垫等方式引入,最后才一层一层揭开迷雾,点明主题。相反,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达与写作时往往开篇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三、中国英语教学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势不可挡。中国英语的发展让中国更加开放,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英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过度模仿标准英语而对中国英语缺乏自信、“文化失语症”现象广泛存在、中国英语教学模式仍比较传统,缺乏创新等。作为英语变体之一的中国英语要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更高的认同感,不得不正视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一)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度模仿标准英语而对中国英语缺乏自信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属于不同的语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音系统方面存在差异。另外由于个人生理属性与地方性语言的影响,不同的人发音自然就不同。但是,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于强调英美标准英语的发音,对中国英语的发音存在偏见甚至歧视。比如,教师在播放英语听力或者新闻时,往往采用英美英语作为播放材料;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鼓励学生模仿英美英语的发音方式。对于那些说的一口流利的英式或美式英语的人往往投以赞许、面目的目光,而对发音达不到英美英语标准的人却抱着取笑、否认的态度。我们过度强调英美英语发音标准,使得所谓的发音不标准的中国英语失去表达的权利,国人对中国英语缺乏自信,不敢表达。
  (2)“文化失语症”现象广泛存在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中国英语是全球化背景下英语语言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英语教学也就是中国英语的语言文化教学。然而,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往往把英语国家的文化置于英语学习的首位,反而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即“文化失语症”。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渴望知道英语国家的自然风景、宗教、节日习俗、禁忌等自然或社会文化知识,然而当提及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如旗袍、龙、四化、中庸等,此时我们却哑口无言。英语学习的书籍大都以英语国家文化题材为主,而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却少之又少。中国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英语国家文化而忽视了中国特有的本土文化,这使得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症”现象广泛存在。   (3)中国英语教学模式仍比较传统,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存在着“耗时多、收效低”的问题。中国英语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仍倾向于“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中心,以教科书为材料,学期的教学任务集中于英语课本,学期末通过分数来说明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学课堂上注重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直不停的输入,却忽视了语言输出—表达与交流的重要作用。虽然中国学生在阅读能力、语法基础方面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在听说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
  (二)中国英语教学问题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1)理性对待中国英語,重拾自信
  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之一,是客观存在的。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根植于中国人的血液,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名片。我们应该对中国英语的语音特色持宽容的态度,理性对待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英美英语标准,片面地歧视或否定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融合其他英语国家的英语材料,对于学生的发音不要矫枉过正。前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T.T.B.Koh说过:“When I speak in a foreign country, I hope that my compatriots are easy to recognize I am a Singaporean.”( 当我在国外开口说话时,我希望我的同胞很容易认出我是新加坡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的身份,中国人也能够像T.T.B.Koh那样:When I speak in a foreign country, I hope that my compatriots are easy to recognize I am a Chinese(当我在国外开口说话时,我希望我的同胞很容易认出我是中国人).
  (2)立足本土,中外文化结合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拓展眼界、了解外国文化,还要通过英语这个语言媒介让世界了解中国。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症”现象广泛存在,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实现中国英语的中国化。英语学习的教材中应该融入更多的关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素材,同时关于外国国家文化的素材也应该多元化,不要只局限于英美等国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结合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立足于中国文化,了解和研究英语国家文化,同时要学会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或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介绍中国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更好地实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3)创新英语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进入课堂,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更快捷的获取学习资源与信息,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体力与脑力。互联网的进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英语语言不仅需要输入,还需要一个输出的过程,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极大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输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学生英语的表达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Crystal, D. English as Global Language. Beijing,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Kachru, B.B. World Englishes, 2000: Resource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J]. World Englishes, 2000. Eds. Larry E. Smith and Michael L.Forman. Honolulu: College of Languages,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Hawaii and the East – West Center, 1997.
  [3]   The Triumph of English [J]. The Economist, Oracle Corporation, London. Dec. 2001
  [4]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
  [5]   葛传椝.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翻译通讯,1982, (2)
  [6]   胡晓琼. 从一份问卷调查看”China English”的现状及将来[J]. 三峡大学学报, 2003,(3)
  [7]   李少华, 王万平. 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教学[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 2002, (2)
  [8]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9]   潘章仙. 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研究, 2002, (6)
  [10]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1)
  [11]  延宏. 中国英语语言特征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8)
其他文献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何为体育科研?体育科研是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是在体育领域中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或从知之不多、不深到知之较多、较深的主观认识上矛盾的解决,是揭示体育领域内矛盾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以及在体育活动实
阻尼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假设的阻尼更接近于真实结构,且合理又易于有限元建模。在工程实际中,质量和刚度矩阵可以通过模型修正技术来得到较好的仿真,但在结构模型中能否适当
在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借力于CRP系统,创新了CRP系统下思政课程"专题+活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教学互动的合
以国机集团中国中元东北科技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科研办公楼项目为例,分别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框架—剪力墙两种结构体系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确保在满足
根据1954~2004年城陵矶(七里山)站(以下简称城陵矶站)和螺山两站51年的水沙资料,分析研究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长江城螺河段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从荆江以及洞庭湖汇入该
某水电站尾水洞出口边坡岩体结构面相对较发育,可能会对尾水洞出口边坡造成安全威胁。在野外搜集资料调研和室内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进
湖南省体育考生近几年大幅度地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经过对100名体育专业考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诸多影响体育考生术科应试能力的因素中,心理因素的差异是决定术科考试成绩的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为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机遇,通过高校扩招的手段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着国家招收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队伍中.
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的消息副本调整策略。该方法对消息副本的数量属性分层划分,通过控制属性来控制副本数量,是一种可定量定性调整的策略。根据划分的属性提取副本数优先度
就我国生态纺织品的历史和现状、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意义进行了简述,并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