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一种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成为人生最大的导师。而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又是在3~6岁阶段。我记得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这无疑说明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幼教管理者,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我不由得为自己是一名幼师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们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处,多数幼儿来自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带孩子,各种习惯相对较差。经过认真的调研,我们确立了“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幼儿园幼儿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为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树立“处处皆教育”的理念,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好习惯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以往从管理者到教师都非常重视集体教学,认为只有集体教学才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只有通过集体教学才是学习,而其他环节,如:喝水、就餐、如厕午休等,都是教师对幼儿高控制,唯恐出现安全问题,这样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幼儿好动的特点,而且造成幼儿无事可做,无聊的等待,所以我们自身要转变观念。
1.转变观念,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处处渗透、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際,开发了我们自己的园本课程《好习惯伴我成长》,课程从培养幼儿的文明、学习、生活、卫生、安全习惯进行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月一个教育主题,按计划进行教育。
2.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曾经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为了让孩子的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将一日活动皆看成课程,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养成教育。
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好习惯
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指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因此我们从园所环境和是有对话、活动氛围两方面,创设能够吸引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环境,让幼儿随时进入环境中进行自主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好习惯的目的。
1.创设丰富的主题墙,引导幼儿好的习惯。如:我们开展“饭菜香我不挑食”这一主题教育活动,首先让孩子搜集资料,偏食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让孩子明白要科学进食。然后让幼儿自己观察并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进食情况,做出统计后,一起研究改正的办法,用图片在主题墙展示。在这个基础上,还找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进餐时如果发现哪个孩子做得不好,我们的老师会说出儿歌的某一句提醒他,幼儿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2.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创设。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区域游戏内外的环境布置中要尽量体现幼儿本位。布置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比如:让幼儿的设计图纸或规则标志。区域的规则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醒大家遵守规则,幼儿自己画了标志放在了区域里。将幼儿的收集的、关注的作品放到区域里,支持他们学习游戏的环境展示,一方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体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这些能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园共育,共同合作,培养幼儿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还记得小班刚入园的一位小朋友皓然,当时是由爸爸妈妈带着来看园的,在这之前他们走了好几个园,可以看出,皓然的妈妈很紧张。她告诉我:孩子很懂事,他们对皓然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养成做事情都要妈妈陪着去做,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担心上幼儿园不适应。当皓然进入幼儿园时,皓然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我说:这样吧,你明天来试一下,如果不放心你可以跟着。第二天,皓然的奶奶和妈妈陪着孩子入园,并留下来陪伴,通过半日的陪园,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问我怎么办,我给她的建议是,无论孩子多么不愿意,你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另外在家里,要对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配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不到一个月,皓然能主动要求入园,并且能自理,做事情再也不用人陪伴。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
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须要做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幼儿好的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受益终身。
我们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处,多数幼儿来自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带孩子,各种习惯相对较差。经过认真的调研,我们确立了“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幼儿园幼儿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为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树立“处处皆教育”的理念,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好习惯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以往从管理者到教师都非常重视集体教学,认为只有集体教学才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只有通过集体教学才是学习,而其他环节,如:喝水、就餐、如厕午休等,都是教师对幼儿高控制,唯恐出现安全问题,这样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幼儿好动的特点,而且造成幼儿无事可做,无聊的等待,所以我们自身要转变观念。
1.转变观念,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处处渗透、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際,开发了我们自己的园本课程《好习惯伴我成长》,课程从培养幼儿的文明、学习、生活、卫生、安全习惯进行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月一个教育主题,按计划进行教育。
2.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曾经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为了让孩子的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将一日活动皆看成课程,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养成教育。
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好习惯
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指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因此我们从园所环境和是有对话、活动氛围两方面,创设能够吸引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环境,让幼儿随时进入环境中进行自主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好习惯的目的。
1.创设丰富的主题墙,引导幼儿好的习惯。如:我们开展“饭菜香我不挑食”这一主题教育活动,首先让孩子搜集资料,偏食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让孩子明白要科学进食。然后让幼儿自己观察并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进食情况,做出统计后,一起研究改正的办法,用图片在主题墙展示。在这个基础上,还找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进餐时如果发现哪个孩子做得不好,我们的老师会说出儿歌的某一句提醒他,幼儿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2.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创设。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区域游戏内外的环境布置中要尽量体现幼儿本位。布置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比如:让幼儿的设计图纸或规则标志。区域的规则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醒大家遵守规则,幼儿自己画了标志放在了区域里。将幼儿的收集的、关注的作品放到区域里,支持他们学习游戏的环境展示,一方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体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这些能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园共育,共同合作,培养幼儿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还记得小班刚入园的一位小朋友皓然,当时是由爸爸妈妈带着来看园的,在这之前他们走了好几个园,可以看出,皓然的妈妈很紧张。她告诉我:孩子很懂事,他们对皓然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养成做事情都要妈妈陪着去做,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担心上幼儿园不适应。当皓然进入幼儿园时,皓然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我说:这样吧,你明天来试一下,如果不放心你可以跟着。第二天,皓然的奶奶和妈妈陪着孩子入园,并留下来陪伴,通过半日的陪园,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问我怎么办,我给她的建议是,无论孩子多么不愿意,你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另外在家里,要对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配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不到一个月,皓然能主动要求入园,并且能自理,做事情再也不用人陪伴。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
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须要做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幼儿好的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