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供需比日益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当今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民族传统与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具有局限性。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继承得很好,而有些传统风俗则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影响。例如,在苗族地区仍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和本位主义的思想。这也就是很多苗族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家乡的原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家乡就业机会又很少,这就造成了其就业难的状况。再如,一些少数民族在饮食上的禁忌,像回族不吃猪肉都或多或少的与如今的快餐文化难已融合,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2.部分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偏见与歧视也是造成少数民 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目前,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的理解仍停留在过去,认为少数民族野蛮、无礼、爱惹事生非……所以,久而久之这样的思维惯性就导致了其思维弊端,这无论是对单位的发展,还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个人能力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又是相对来说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比较落后的,这也就造成了当地大学在某些学习方式与学历能力不如别的地区的学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1.政策的扶持。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并在之后又设立了五大自治区以及各自治州、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就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关)提供了巨大优势,也是非少数民族所不及的。
2.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比较务实,并且工作勤奋、能吃苦。百分之九十多的少数民族都来自民族地区,而其中又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贫困艰苦的环境里,这对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他们大学毕业后,就会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不管工作有多苦多累,他们也会去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比在家要好很多,所以在心态上十分知足。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会选择一门技术,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出来以后工作。而很多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要相对优越一些,所以在务实和吃苦上要差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以很多都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劣势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相对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欠缺。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而这些地方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造成了这些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比较落后,所以,造成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从小就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并且也不能及时的了解外面的发展与动向,于是导致了在思想意识上也落后于别地区的人们
2.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价值取向、民族心里、民族传统风俗等。首先,在民族价值取向上,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价值观,但无论哪个民族其价值观都有发展、强大本民族,所以,这形成成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就业的习惯。其次,民族心里也是其就业受阻的原因之一。根据社会学的视角,每人民族都有其文化中心意识,即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于就业时会经常在很多方面与他人出现分歧与不和,这在人际关系方面影响到了其就业。最后,民族传统风俗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习俗,而相当一部分习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快餐文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再关心这些文化,所以,在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处时会经常无意识的触犯少数民族的一些习惯。于是,很多仍保留传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不愿意在异地工作、生活,只有回到家乡才有归属感。不管家乡好不好就业,他们也要回来,因为在他们看来拥有归属感、受人理解要远远强于找到一分工作。由此观之,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地区的发展也是一样,在此我所说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主要是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的投入和教育投入。基础设施与服务系统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具有持久性,能够可持续的进行。教育的投入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从长远 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要有人才,而这就需要教育。而从近期来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其大学生的个人素,增强就业能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营造相对宽松的企业环境,对招新的企业给予补贴。所谓较为宽松的企业环境是指能够使企业较快成长,且企业负担较轻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去推动,去营造。例如,在信贷方面应积极扶持企业,在税收上尽量减少,从而使企有更多实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这无论是对企业、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所以,国家应积极支持招新企业,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使企业进入到良性循环,从而持久的、稳定的保证就业率。
3.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代就业。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动察力和判断力。这些都是创业十分重要的素质,而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创业想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的大学生很多,其原因在于原始资金不足,所以,国家应在银行信贷上多给予他们一些支持,将他们的风险降低,这样将会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加入其行列来。当他们在创业时,其实也就是解决了其就业问题,并且还可以吸纳更多人就业。所以,国家应重视以创业代就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4.要求每个企业必须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心里归属感,扩大其就业范围,使少数民族员工全心全意,长久的为企业 做贡献,这对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政策的贯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国家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不仅要监管企业的产品质量,还要监管其人文氣息以及企业文化,切实给少数民族家的温暖,让其获得心里归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日益突出,但我们更应该将视角投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有其优势与劣势,我们应把握其优势,将其发挥到最大化;并且,尽可能去弥补其劣势,给少数民族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与生活环境,同时,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和重要途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民族传统与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具有局限性。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继承得很好,而有些传统风俗则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影响。例如,在苗族地区仍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和本位主义的思想。这也就是很多苗族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家乡的原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家乡就业机会又很少,这就造成了其就业难的状况。再如,一些少数民族在饮食上的禁忌,像回族不吃猪肉都或多或少的与如今的快餐文化难已融合,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2.部分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偏见与歧视也是造成少数民 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目前,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的理解仍停留在过去,认为少数民族野蛮、无礼、爱惹事生非……所以,久而久之这样的思维惯性就导致了其思维弊端,这无论是对单位的发展,还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个人能力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又是相对来说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比较落后的,这也就造成了当地大学在某些学习方式与学历能力不如别的地区的学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1.政策的扶持。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并在之后又设立了五大自治区以及各自治州、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就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关)提供了巨大优势,也是非少数民族所不及的。
2.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比较务实,并且工作勤奋、能吃苦。百分之九十多的少数民族都来自民族地区,而其中又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贫困艰苦的环境里,这对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他们大学毕业后,就会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不管工作有多苦多累,他们也会去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比在家要好很多,所以在心态上十分知足。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会选择一门技术,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出来以后工作。而很多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要相对优越一些,所以在务实和吃苦上要差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以很多都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劣势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相对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欠缺。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而这些地方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造成了这些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比较落后,所以,造成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从小就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并且也不能及时的了解外面的发展与动向,于是导致了在思想意识上也落后于别地区的人们
2.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价值取向、民族心里、民族传统风俗等。首先,在民族价值取向上,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价值观,但无论哪个民族其价值观都有发展、强大本民族,所以,这形成成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就业的习惯。其次,民族心里也是其就业受阻的原因之一。根据社会学的视角,每人民族都有其文化中心意识,即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于就业时会经常在很多方面与他人出现分歧与不和,这在人际关系方面影响到了其就业。最后,民族传统风俗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习俗,而相当一部分习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快餐文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再关心这些文化,所以,在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处时会经常无意识的触犯少数民族的一些习惯。于是,很多仍保留传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不愿意在异地工作、生活,只有回到家乡才有归属感。不管家乡好不好就业,他们也要回来,因为在他们看来拥有归属感、受人理解要远远强于找到一分工作。由此观之,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地区的发展也是一样,在此我所说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主要是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的投入和教育投入。基础设施与服务系统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具有持久性,能够可持续的进行。教育的投入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从长远 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要有人才,而这就需要教育。而从近期来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其大学生的个人素,增强就业能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营造相对宽松的企业环境,对招新的企业给予补贴。所谓较为宽松的企业环境是指能够使企业较快成长,且企业负担较轻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去推动,去营造。例如,在信贷方面应积极扶持企业,在税收上尽量减少,从而使企有更多实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这无论是对企业、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所以,国家应积极支持招新企业,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使企业进入到良性循环,从而持久的、稳定的保证就业率。
3.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代就业。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动察力和判断力。这些都是创业十分重要的素质,而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创业想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的大学生很多,其原因在于原始资金不足,所以,国家应在银行信贷上多给予他们一些支持,将他们的风险降低,这样将会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加入其行列来。当他们在创业时,其实也就是解决了其就业问题,并且还可以吸纳更多人就业。所以,国家应重视以创业代就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4.要求每个企业必须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心里归属感,扩大其就业范围,使少数民族员工全心全意,长久的为企业 做贡献,这对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政策的贯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国家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不仅要监管企业的产品质量,还要监管其人文氣息以及企业文化,切实给少数民族家的温暖,让其获得心里归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日益突出,但我们更应该将视角投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有其优势与劣势,我们应把握其优势,将其发挥到最大化;并且,尽可能去弥补其劣势,给少数民族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与生活环境,同时,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和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