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性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当下医学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当下医学人文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关注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性特征有其重要性,并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医学 人文教育 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058-01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医学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能否从文化的角度提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理念,值得我们深思。
  1 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1.1 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势与背景
  医学自身的本质需要。医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的生命和人的健康,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由此,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在中国,“医乃仁术”的思想古已有之,并逐渐发展成为医学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人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属性。当今全球范围内普遍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医学本质的回归。
  新医学模式的具体要求。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要求在关注患者自然属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一医学模式认为,良好的心态会增加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良好的社会因素与和谐的医患关系对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顺应这一变化,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加强,采取种种措施和手段,着力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医患之间矛盾加剧的需要。先进的物理、化学诊疗等仪器设备的介入,极大改变了传统医学对病人“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医患关系被物化。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背景下,部分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普遍存在,医务人员医德沦丧,职业意识被淡化。被技术物化和行医功利化思想驱使,医务人员与人沟通能力、自我情绪管理和团结协作能力大大降低,患者主体地位被弱化。
  新医改政策深化实施的需要。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充满人文精神的卫生政策和管理制度,提出建立更具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医疗服务对象、内容、范围和形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事实对广大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高等医学院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1.2 现状反思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不断加强,归结一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课程设置上着手,专业课程融入人文教育,增加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调整人文课程学时学分;二是举行各种医礼活动,如医学誓词宣誓仪式、为护生授帽仪式等;三是开展各类医学人文讲座教育。可见,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环节都渗入了人文教育成分,但始终未形成以文化大旗来引领这场医学人文教育的持久战的概念。
  2 文化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1 两者存在天然的联系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人文,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突出强调重视人,关注人,关爱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性与人文性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某种意义上,注重教育的文化性就是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并且能赋予人文性教育更丰富的涵义。
  2.2 关注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性特征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医学人文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极其深远,生命观、和谐观等许多伦理规则与当代医学职业道德要求相吻合,许多丰富的人文回归价值思想成为当今医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养成的宝贵参照,为当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需要。当前党中央把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为高等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高校是文化的殿堂。医学院校肩负着发扬中国传统优良医德思想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强调发挥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对于大学第四职能的履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强调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性特征的应对策略
  3.1 形式方面
  从局部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过去专业课程渗入医学人文成分、开发医学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医学人文讲座,举办各种医学礼仪,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等,都是分层割裂开来的,属于局部思维。医学人文的教育就是积极的先进的文化教育,很多优秀的医德思想文化蕴含在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映照。只有建立大文化观,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形成有指引性、有方向性的强有劲的合力。
  从显性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转变。医学人文教育不但需要显性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方式表现为直接告知和灌输,但眾多事实告诉我们,渗透在文化作品、精神产品和公共空间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文化教育要春风化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持续推进,逐步培育。
  3.2 内容方面
  以优良传统医德文化为基础。“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学人文的高度凝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儒家的这种生命观以道德为本位,主张重生珍生,反对轻生贱生。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医学人文教育资源,高等医学院校要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和基础,作为开展教育的方向和典范。
  以传统的做人做事理念为核心。医学生应以传统做人做事方式方法为典范,弘扬传统文化思想,学会如何做人,为日后行医奠定基础。孔子认为,人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医学生要汲取古代优良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做事道理,作为行医过程中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标杆。
  营造文化至上的浓厚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氛围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履行一般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还要特别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医学思想文化。要将大学文化尤其是医学文化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营造文化至上的浓厚氛围,让学生认可、崇尚校园文化,并以校园文化宣扬的核心理念作为日后行医的参照。
  参考文献
  [1] 王炳林,方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则与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 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喉罩在院前急救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各45例.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效果、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道路与桥梁专业中一门基础课程,道路建筑材料是工程结构物的物质基础,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指出了该门课程教学上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
摘要:通过对美国芝加哥伊力诺依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IC)的调研,对UIC人才培养程序进行了解析,阐述了对我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自动化专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14-03  我校自动化专业于198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