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有曲调先有情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入”则强调学生“进入角色”。导入设计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灵活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够牢牢抓住学生心神(收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趣)拉近“学生思维”与教材的距离(启思),从而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落实。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过渡型导入——学科本色的凝结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的通史布局,侧重于“专题研究”基础上的“模块整合”。教材内容在主题和形式上密切相关。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把一课的导入,设计成“从旧课旧知到新课新知的一种过渡”,即过渡型导入。显然,“建立联结”是过渡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这种“联结”要通过“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预设”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既要承前启后,衔接自然,又要落实课标及重点、难点,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最后还要关注学情,量力而为。设计思路如下:
  (一)“合纵”——把握专题主线,关注纵向发展
  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为例。它是必修Ⅰ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前面已有三课内容的积累,时间跨度长,知识密度大,学生对相关概念、史实的理解与把握还不成熟。因此,在导入处理上,我们可以尝试“合纵”:问题1:“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于何时?→ 秦朝。问题2:该制度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蕴含着几对基本矛盾?→ 两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3:明朝以前的统治者是如何处理这两对矛盾的? → 学生结合史实加以归纳。问题4:这反映了其怎样的发展趋势? → ①君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②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那么,在这种趋势下,明清统治者对政治制度又做出了哪些调整呢? →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二)“连横”——拓宽知识界面,强调横向联系
  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为例。问题1:当雍正皇帝(1678—1735)为军机处的设立而沾沾自喜时,英国人在政治上已完成了?→ 资产阶级革命。问题2:当乾隆天子(1711—1799)沉浸于犁间耕作和手摇纺车的田园慢板时,英国人在经济上正在进行?→ 工业革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不比西方晚,但发展却十分缓慢。与之相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成长为参天大树(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并领导了世界潮流。问题3:同样的起点,不同的命运!我们不禁要问,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三)大一统(多用于高三复习)——史观统领,清晰思路,多元史观成就多元角度。
  1.文明史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的角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近代化史观:近代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商品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不断演进的角度。
  3.全球史观:中西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①学习中国史时应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②学习世界史时应多方联系中国史。
  以高三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为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09年高考广东卷)。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①地主阶级: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等。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③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④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该导入整合了必修“三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视角。过渡型导入的运用,使学生意识到,新知识的开始,便是旧知识的复活。它有助于学生巩固旧学,驾驭新学。过渡型导入在简约朴实中却蕴藉着思维的深刻性和穿透力,体现了学科本色,并因此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二、情境式导入——课伊始,趣已生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重视知识的生成,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动”起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我们可以简单一点,通过“精设情境”,将遥远的历史近代化,将复杂的概念生活化,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在这种背景下,情境式导入应运而生。与过渡型导入的“返璞归真”不同,情境式导入、需要“包装”!
  (一)把握原则
  第一,内容准:求真务实,这是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底线;第二,手段新:富有生活性(缩短认知距离)和挑战性(调动学科思维);第三,针对性强:精选(落实教学要求);适量(符合学生认知)。
  (二)情境式导入的典型方式
  1.直观激趣——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素材来源:媒体、文学、艺术、史料、时政热点等。
  (1)传记:以必修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
  →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2)对联:以必修Ⅰ《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读挽联忆伟人:①孙中山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②袁世凯挽联:“公生则人民死,公死则人民生,死生相关,互为因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视听洞彻,不爽毫厘。”“曹操云勿人负我,宁我负人,惟公能体斯意;桓温谓不能流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 挽联对二人的评价反差很大,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通过辛亥革命去证实一下。
  (3)歌谣:以必修Ⅰ《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课为例。《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问题:①皇帝有哪些烦恼?→ 学生归纳总结;②他怎样摆脱这些烦恼?→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巧设悬疑——导入玩的就是一种心理
  以必修Ⅰ《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老威廉·庇特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所门槛已经损坏的破房子。
  今天看来,英国既古老而又现代,既传统而又常新,既执着地保守又充分地自由。英国的君主制度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揭示答案。
  3.回归乡土——关注历史从身边做起
  以必修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为例。材料:宁波老外滩,上海外滩的“娘舅”。老外滩地处宁波市中心,坐落于三江口(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北岸。宁波自唐宋以来就是繁华的港口,古称“明州”。近代成为“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是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问题:宁波在近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只是近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一个缩影,下面我们就来全面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4.升华主题——在导入中演绎情景剧
  (1)主题人物:以选修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11月11日国内是光棍节,但在北美和欧洲却是国殇日,政府及民间举行各种活动来缅怀那些为了和平而战死的军人。在纪念“一战停战90周年”现场,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名叫亨利,法国人,曾亲历过一战。在记者的采访下,老人又翻开了那段痛苦的记忆……
  → “亨利回忆”再现一战历程。
  (2)主题场景:以必修Ⅰ《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为例。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母狼育婴的故事伴随着它的诞生!它洋溢着不朽的风情,这源自于其杰出的法治与武功!《今日说法》走进课堂、连线师生,点滴记录罗马法制的进程!
  → 《今日说法》组织案例,对罗马法进行系统学习。
  开讲有法,但无定法。立足于教学实际才是导入走向成功的保证。
其他文献
一、走进大师课堂    师在快速导入新课后多媒体展示教学的第一个学习板块(训练一:文意理解),并出示相关训练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沉思默想找答案,然后再二至三人分成一组讨论。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部分小组讨论后(这时气氛有些沉闷),有个别学生开始举手。  师(让其中一位同学来回答
期刊
百日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历史的车轮又一次驶到人生奋战的前线。要打好高考这关键一战,就必须在备考复习阶段制定好复习战略,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计划进行学习,就能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重点学科、难点学科重点投入,但绝对不能偏科)。只有按计划才能使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不打乱仗,长此下去,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计划分短期的和长期的
期刊
“男孩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这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句话,作者尹建莉。  作家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从事教育工作,以及身为人母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同时这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书中的观点与事例紧密结合,阐述
期刊
每每看到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过教师煞费苦心的批语后,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个中滋味,只有语文老师才能体会出来。近年来,我改写心语,或清新、亲切,或富有激情的爱心评语更能深深地触动学生。这样的评语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美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 评中含情,评中生情,作文评语 成了我与学生
期刊
[摘要]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项目的准备、项目的组织与实施、项目的总结与评价和归档和应用四个教学阶段;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两者在教学重点、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和学生地位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也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期刊
前段时间,当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只时,有谁会想到,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位教师正在参与密谋一起捕杀黑熊的事件。据说同样是在2003年的1月18日这一天,陕西省的《三秦都市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在这篇题为《有人竟敢杀熊卖熊掌》的文章中,披露了这起事件的经过。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起捕杀和贩卖熊掌的过程中,有一位罪犯竟然是一位为人师表
期刊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所要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巧妙设问。    一、问旧启新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强化,得以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学习从不忌讳重复,相反,只有不断地通过“温故”才能持久地“知新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差异性中,不但有个体水平的差异性,也有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辅导练习。  [关键字]高中信息技术;兴趣;差异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高考文综政治复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考点,攻克主干知识,通过灵活主动的能力训练,注重结合时政热点,了解命题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积极、科学备考。  [关键词]梳理考点;能力训练;结合“时政”;研究命题;关注课改  [作者简介]黄如飞(1964-),男,福建宁德人,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期刊
[摘要]散文阅读时高中语文阅读的重头戏,由于人生阅历浅、阅读量少、散文形式的多样,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低,成为高考中学生的软肋。认识高考散文的特点,找寻散文阅读的规律,提供散文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散文;意句;象句;圆形结构    一、高中散文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写作技法的鉴赏  (三)语言组织的问题  二、散文阅读的思维特点  散文阅读思维是圆形结构:从局部的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