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统计显示,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投资比重只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5%,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却占60%。目前沪深两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只有100多家,仅占上市公司总量的10%左右,明显与其经济分量不相称。目前国内主板市场每年新增上市公司200家左右,而申请上市的企业却多达2000余家。市场容量的限制加上有关部门对民企存在先天的不信任感,虽然国内资本市场已向民企敞开了大门,但真正能获准上市的民营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民企借壳逐年增加
1996年,民企借壳上市才真正浮出水面。1997年,民企借壳上市的现象开始增多。承接重组效应突出的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民企借壳上市达到新高潮,约有42家上市公司被民企借壳。资产重组的种类花样翻新,出现了股权置换、债务豁免、吸收合并等新重组类型,有的公司还不止一次重组,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已成为许多公司重组的基本形式,到年末突击重组已是许多公司突增利润的有效手段。
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艰难,在创业板上市无望的情况下,许多民营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境外市场也纷纷向中国的民营企业伸出了“橄榄枝”。虽然中国民营企业对海外上市热情高涨,但是海外上市之路也并不平坦。据测算,民营企业如果在内地上市,上市的成本只有融资成本的5%,而到海外市场上市,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本是10%以上,香港则必须达到20%;即使是香港的创业板,上市成本也比内地高出最少10%左右。换句话说,民营企业如果要上市,拟融资1亿元人民币,在内地的上市成本只要500万元,在纳斯达克是1000万元,在香港则最少在1500万元以上。
美国沃特财务集团2003年6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代表处,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已成功帮助2家中国民营企业——中国汽车系统(CAAS.OB)和天狮国际(SGKA.OB)在美国OTC市场上市。据悉,该集团目前还有多家企业在操作中。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不如1999年到2001年科技股热潮席卷全球时那般火爆,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借壳上市又开始频繁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年底到现在,除中国汽车系统、天狮国际外,至少还有7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借壳,其中包括新亚洲食品、蓝带啤酒、深圳雅图、保定Solartouch、山东宏智广告、四川电器、托普集团等。
借壳重组噩梦
在一般情况下,多数民营企业在借壳之后都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资产重组等手段,从而使这些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以及业绩得到改善、摆脱困境,进而达到恢复再融资资格的目的。
然而,借壳上市毕竟是在壳资源稀缺的这一特定条件下,民企迫切上市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因为壳资源往往是经营状况十分恶劣的上市企业,民营企业借壳上市不仅要付出数额不菲的收购资金,而且还要背上沉重的经营包袱。一系列相关的数据清晰地展示出重组公司业绩变化的脉络:重组前业绩大幅下滑;重组当年立竿见影,呈高速增长状态,随后增速放缓;到重组第三年不仅维持不了原有业绩,而且有近半数公司重组败相显露,净利润总体呈大幅下滑状态,变脸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最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壳上市已被一些人利用,假重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已披露的资料,1993年、1994年进行重组的2家上市公司,八九年过去业绩起伏不大;1996年重组的3家公司,有1家已经退市;1997年重组的公司,有40%到2001年(即重组的第4年)发生了巨额亏损,已经被ST;1998年重组的公司,到2001年已有57%的公司沦落到亏损边缘;1999年重组的公司,到2001年已有12家业绩处于亏损的状况,约占当年重组公司的一半。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借壳上市后由于种种原因而迟迟不肯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如林风控股、太原刚玉、湘酒鬼、ST金泰、ST家乐等多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情况。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和这些民企借壳之初的动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过去几年,有一小部分民营企业在借壳上市之初的真实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典型的如ST康达尔、ST亿安以及不久前东窗事发的ST啤酒花等,这些民营企业在借壳之后对上市公司进行再包装,所谓重组只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而随着沪深两市的大幅调整,靠虚假包装重组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已经越来越难,投资者也越来越看清了庄家的本质,即使像柯达收购乐凯胶片股权这样真正意义的重组,也丝毫引不起投资者的兴趣。
大部分民企借壳上市的公司,一样重蹈着这样的悲剧,前几年繁荣发展起来的借壳上市,如今已演化成借壳怪圈。
民企借壳量力而行
民企借壳上市无疑是近年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但当民营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潮流时,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政策放行、媒体吹捧和投行并购业务的发展使部分民营企业忽视了买壳上市的风险,科利华对阿城钢铁的失败重组就是一例。科利华借壳后一直无法达到再融资条件,由于对重组前的阿城钢铁公司债权、债务等困难估计不足,导致公司负担沉重。
目前政策对于民营企业的倾向有限及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民营企业重组上市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由于“壳资源”公司业绩及经营状况普遍欠佳,不具备融资功能,重组是借壳上市的必由之路。买壳公司不但要付出较高的收购成本,部分公司还需为保壳重组支付一定的费用,且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如无法达到再融资条件,则难以借助证券市场的力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此间接上市对于买壳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借壳重组后的公司出现了业绩大幅下滑,与借壳上市之初所表现的大幅上涨截然相反。
总体看来,民营企业间接上市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起点。由于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诸多难点,因此在“借壳”前合理评估、量力而行是减少重组失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