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指导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55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幼儿入园教育问题是个重要问题,是幼儿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来到陌生的环境,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因此,妥善处理好幼儿入园出现的分离焦虑,尽快帮助幼儿渡过分离焦虑期,不仅能让幼儿愉悦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時还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还为家长免去后顾之忧,确保幼儿园工作的有序开展。为缓解并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提供策略指导,对幼儿园、家长和幼儿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学研究发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幼儿不仅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照顾,而且会无形中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不利于班级常规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争取家长有效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作为幼儿依恋对象的家长在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问题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身观察和总结归纳相关研究,认为家长应做到:
  1.接送适当。家长对幼儿接和送的处理效果十分关键,允许家长与幼儿在幼儿园里有一段相处的时间,可以一起看会书,做会游戏,玩会玩具,并逐渐缩短此时间,可缓慢减缓幼儿的不适应情绪。家长接幼儿时应准时,尤其针对新入园几天,家长应提前来接,避免孩子在其他幼儿都接走后产生孤独感。
  2.培养幼儿对陌生事物的接纳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的交际范围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面对陌生人,进入陌生的环境时可能就会产生“分离焦虑”现象。所以,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有意识地把他引入陌生的环境和接触陌生的人,逐步培养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及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北京师范大学陈帽眉教授指出: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现象的产生,可能还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关。这种适应不良同样也会引起幼儿心理上的紧张。所以,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幼儿坐在桌子旁吃饭,不随意走动,指导幼儿在大小便时自己脱、穿裤子,自己洗手、睡觉,能认识自己的物品等。
  4.冷静对待幼儿的分离焦虑。家长应了解分离焦虑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策略指导,不可慌乱手脚,要冷静地对待幼儿的哭闹,绝不能威胁恐吓幼儿,以免增加幼儿的抵触情绪。
  二、积极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在帮助幼儿解决分离焦虑问题中,应发挥第一位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尊重不同幼儿个性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要因人施教。”因此,在对待不同个性的幼儿同时,我们针对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指导策略。
  1.恰当组织家访。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家园资源。通过家访,家长应配合老师工作,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帮助幼儿建立与幼儿园相类似的作息时间制度。
  2.创设舒适的物质和心理环境。教师应提供并准备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和安全卫生的材料,如雪花插片,积木,布娃娃,小汽车等小型玩具供幼儿玩耍,这些材料和玩具可以有效地吸引和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
  3.运用教育机智,充分发挥教师角色。哥斯达黎加心理专家认为,捉迷藏能有效帮助宝宝适应和父母的暂时分离。这个游戏让宝宝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不见了,还可以在家中让宝宝学习和家长分离,让他逐步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
  4.采用“依恋自带物”,尝试依恋转移。幼儿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家和家人,把幼儿家里的玩具和照片布置在活动区里,把活动室布置成“我的家”的样子,当幼儿来到班级看到自己熟悉的玩具和照片时会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
  5.增强幼儿自我效能感,注意奖励强化幼儿表现。从相关资料来看,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只有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地喜爱幼儿园的生活。教师要给表现好、有进步的幼儿及时奖励,幼儿受到表扬会增加其成就感,也逐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从而愿意上幼儿园。
  三、幼儿园创设有利条件
  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会影响其他幼儿,针对分离焦虑严重的幼儿,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照顾,这无疑不利于班级活动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幼儿园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幼儿园应事无巨细地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1.创设有归属感的集体环境。在分班之前,幼儿园需经过调查了解,尽量把已经互相认识的幼儿分在同一个班级,也可以让地理位置相近的家长在入园前让幼儿们互相走访,在入园前就成为熟悉的小伙伴,这样在有熟悉的小伙伴的班级中,能更有效地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
  2.采取预入园办法。所谓预入园就是指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可以组织家长带幼儿预先到幼儿园及所在班级参观,或参与其他幼儿的活动。
  3.尝试渐进式入园法。幼儿入园前几天可以先实行半天入园,午饭后由家长接回,以后逐步延长幼儿在园时间。开始让家长完全陪同幼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到暂时分开再到完全离开的渐进形式,使幼儿对陌生的幼儿园有一个适应的过渡期,淡化分离焦虑。
  【作者单位:丹阳市行宫中心幼儿园江苏】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大班的越越小朋友是个活泼、聪明的小男孩。他能说会道,学东西特别快,还认识许多汉字,拿着图书他能有模有样地给小朋友讲故事,像个小老师。可是上课时的他却总是让老师很头疼,像个“多嘴的小八哥”。老师说前一句他接下一句,老师刚说出问题,他就马上在下面说出了答案,一遍一遍地说,直到老师叫到他。在老师的提醒下,他记着举手了,可是一边举着手一边说着答案或嚷着“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对他进行提醒和个
一直很喜欢观赏水墨山水画: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富有神韵的幽谷、密林、芳草、流水,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恬静的审美境界中。相比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它是一种“淡”的艺术,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它的简洁悠远,可以让欣赏者驰骋自己的想象,获得一种亦真亦幻、灵动多姿而又清纯高贵的精神享受。山水画追求一种淡然之美,其中弥漫着如烟似雾的禅趣,它让人超脱于物质诱惑,在刹那间的“悟”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审美的愉悦。  
“场论”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同时,它也广泛地被社会科学各领域所借用。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亦同样地存在着一个“教学场”。它由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媒介和情境四要素构成。“教学场”不是一个单一场,而是一个复合场。其主要子场有四个,即“知识场”“思维场”“情感场”“心理场”。那么,认识“教学场”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一种“科学性”的把握,而运用“教学场”则是对教学活动“艺术性”“创造性”的驾驭。 
这些年,由于压力或挫折而导致孩子自残的悲剧屡屡发生,而每每听到花样年华的生命就此陨落,真让人叹息!的确,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多数都是在万般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事事要求助于父母,心理上缺乏独立意识和耐挫力,往往害怕面对失败、指責、猜疑。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也正在一点点地被“腐蚀”,因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顺利
小学数学开展深度教学极为重要,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先是介绍了深度教学的意义,后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开展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属于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深度教学,以传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与教学有效性,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为了跟上时代不断发展的步伐,小学数学教育应跳出课堂教育的框框架架,
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五(4)班,这个班的学习成绩很好,我对这个班充满期待。一个叫黄琦的女孩,连续几天下课后都围着我转,起初我认为:咱孩子王就应该有孩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象生动,或是课文的重点,或是课文中心的呈现。目前多媒体抢占课堂市场,学生追求多样化图画,教师忽视插图。对教学插图的合理、恰当、有效利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插图是文本的一部分,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关,起辅助作用,具有重要信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不应该忽视它。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利用它,就能够提高
发挥学具直观、感性、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在“玩”悟数学,在“悟”中提升数学。我们引进的“科学构件”学具,更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既适用于多种数学知识的教学,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数学课堂中,通过学具的运用,不但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由于孩子的生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