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现状、问题与建议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居民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在数字化阅读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被重塑。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手机阅读、听书等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对农村居民阅读行为的影响力逐步赶超纸质出版物,但农村居民对各类媒介的阅读率始终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的阅读状况差异较大。与城镇相比,多数地区的农村位于全民阅读工作的边缘地带。本文基于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现状与农村全民阅读工作中存在的盲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切实促进农村成年居民阅读的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全民阅读 农村阅读 综合阅读率 公共阅读服务
  农村居民的阅读问题一直是全民阅读的核心所在,如果简单地把农村居民阅读状况差的原因归结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或没书可读,就落入了农村阅读问题的误区。随着数字化阅读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适应了更为便利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已成为更多农村居民偏爱的主流阅读方式,听书也成为农村居民喜爱的新兴阅读方式。但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阅读状况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公共阅读设施与服务难以满足居民需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方式、阅读行为等方面数据的分析,剖析当前农村全民阅读工作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建议。
  一、农村成年居民阅读现状
  1.图书阅读率拉大城乡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差距
  从各媒介阅读率来看,与城镇成年居民相比,纸质图书阅读率是拉开城乡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差距的首要因素。2018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3.0%,较城镇成年居民的87.5%低14.5个百分点。虽然农村成年居民各媒介的阅读率均低于城镇成年居民,但图书阅读率的城乡差距最为显著。其中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0%,较城镇成年居民的68.1%低19.1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媒介阅读率的城乡差距(见图1)。此外,图书阅读量的城乡差距较大,2018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量为3.64本,低于城镇成年居民的5.60本。
  2.农村成年居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速发展
  从农村成年居民各媒介阅读率的横向对比来看,农村成年居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显著高于纸质书报刊的阅读率和听书率(见图1)。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与图书阅读率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8.2%,较图书阅读率(49.0%)高19.2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差距较上年增加了5.0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3.5%,较图书阅读率的49.3%高14.2个百分点)。
  从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横向对比来看,农村成年居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高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且高于电子阅读器、Pad(平板电脑)等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见图2)。这也说明手机作为普及度较广的数字化阅读载体,在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普及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既然在实际生活中,农村成年居民高度依赖数字化阅读方式,那么到底哪些群体是农村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军呢?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农村数字化阅读群体中男性的比例相对高于女性,男性所占比重为54.3%,较女性居民的45.7%高8.6个百分点。从年龄分布来看,有83.7%是18-49周岁人群(见图3),60周岁以上群体所占比例仅为3.0%。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九成以上(93.0%)的农村数字化阅读群体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其中初中学历群体所占比重最大,为45.2%;其次为高中学历群体,占22.2%;大专学历群体所占比重为15.8%。由此可见,男性、中青年和大专以下学历群体是农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人群。
  3.农村成年居民对手机阅读方式的偏爱程度赶超纸质图书
  从农村成年居民偏爱的阅读方式来看,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的比例超过“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42.5%的人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較“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37.4%高5.1个百分点(见图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城镇成年居民中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则较“在手机上阅读”的比例高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成年居民对手机阅读方式的偏爱程度较城镇更高。
  与上年数据相比,农村成年居民中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的比例(42.5%)较2017年的39.2%增长了3.3个百分点;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37.4%)较2017年的45.4%下降了8.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测,手机阅读对农村阅读的影响速度与范围已迅速赶超城镇,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农村成年居民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4.农村成年居民每天手机阅读的时间最长,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长仅为城镇成年居民的一半
  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与分配的练习时长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分配给各媒介的接触时间,对阅读习惯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从对各类媒介的接触时长来看,2018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间最长,为32.17分钟。其次,网络在线阅读的时长为27.55分钟。农村成年居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仅为13.96分钟,位列第三。
  如图5所示,我国农村成年居民每天花费在数字化媒介上的时间整体多于传统纸质媒介,尤为重要的是,农村成年居民每天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长为阅读纸质图书的两倍多,这就不难解释近年来我国农村成年居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的比例急速下降,而倾向于“手机阅读”的比例在飞速提升。
  进一步对比发现,与城镇成年居民相比,农村成年居民用于各媒介的阅读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在图书阅读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方面差距较大。农村成年居民平均阅读图书的时长不足一刻钟(13.96分钟),约为城镇成年居民(25.12分钟)的一半;每天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的时长均较城镇成年居民少10分钟以上。   5.听书成为农村成年居民阅读的新途径
  有声读物已成为数字阅读领域继电子书之后的新兴增长极。随着移动终端在农村成年居民中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方式适应度不断攀升,农村成年居民对于数字化阅读的需求日益旺盛,有声读物将“阅读”的范畴从视觉扩展到了听觉,降低了阅读的环境门槛,满足了农村成年居民多场景的阅读需求。如图1所示,从阅读率来看,城乡居民各媒介阅读率间差距最小的是听书率。2018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听书率是24.7%(见图6),较城镇成年居民的27.1%低2.4个百分点。在农村听书群体中,每周听书1次及以上的比例高达78.0%,平均每月听书12.93次。由此可见,继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之后,听书跻身农村阅读普及的主要途径之列。
  6.农村成年居民偏爱历史、文学和日常生活类图书
  2018年,我国农村成年居民最喜爱的纸质图书类型为“历史”类图书,其次为“文学”“日常生活”类图书,“军事”“法律”类图书也受到了较多人的喜爱。18-49周岁群体为纸质图书阅读的主要人群,约占农村纸质图书读者的八成(79.1%)。不同年龄群体偏好的图书类型有所区别,如“心理”“文学”“历史”类图书是18-29周岁群体最喜爱的图书类型;“历史”“文学”“少儿”类图书是30-39周岁群体最喜爱的图书类型;“法律”“军事”“农业”类图书是40-49周岁群体最喜爱的图书类型;50-59周岁和60-70周岁群体最喜爱的图书类型均为“农业”,其次为“法律”类图书;70周岁以上群体最喜爱的是“政治”类图书。
  7.农村成年居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
  我国农村成年居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2018年,有近七成(67.3%)的农村成年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读书节。与较高的活动诉求相对的是,农村成年居民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度较低。2018年,仅有一成(10.2%)的农村成年居民表示参加过阅读活动。农村成年居民身边举行的阅读活动相对城镇成年居民匮乏。城镇成年居民参加过阅读活动的比例(17.7%)约为农村成年居民的1.73倍。在没有参加阅读活动的原因中,农村成年居民因“没见到相关活动”而没有参加阅读活动的选择比例高达40.9%,较城镇成年居民高5.8个百分点。
  农村成年居民参与的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为“图书展览会/特价书市”“捐书献爱心活动”“读书交流会”。对参加过阅读活动的原因进行考察发现,农村成年居民参加阅读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自己的读书学习”(53.8%)或“学校组织参加”(34.5%)。此外,还有较多的居民为了“结识朋友”(22.9%)而参加阅读活动。
  8.农村成年居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尚待转化成阅读习惯
  农村成年居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对阅读习惯的作用有限,表现为即便多数人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却较难转化成阅读行为。2018年,有近七成(68.1%)的农村成年居民认为阅读重要(“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认为阅读重要的农村成年居民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仅为42.4%。也就是说,在认为阅读重要的农村成年居民中,仍然有一多半的人没有阅读过图书。对于没有阅读图书的农村成年居民而言,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其阅读的脚步?
  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农村成年居民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太忙没时间”(45.7%)(见图7),有30.1%的农村成年居民因为没有阅读习惯而在2018年没阅读过一本纸质图书,位居各类不读书原因的第二位。笔者认为“工作忙”只是表面原因,农村成年居民对阅读没兴趣的事实被掩盖在“工作忙”的借口之下,没有阅读习惯才是农村成年居民不读书的根源性因素。
  此外,媒介的干扰因素(“因看电视而没有时间读书”和“因上网/玩游戏等而没时间读书”)和阅读能力的欠缺(“文化水平有限,读书有困难”)等内在因素对农村成年居民图书阅读的制约作用更加显著,阅读环境的缺位(“缺少读书氛围”和“没有看书的地方”)、阅读内容的供给(“找不到感兴趣的书”和“不知道该读什么”)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书价过高买不起”)等外部因素对农村成年居民图书阅读的制约作用相对较弱。
  图7 农村成年居民不读书的原因
  二、农村成年居民閱读存在的问题
  1.农村成年居民阅读状况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状况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区域间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之间的阅读状况差异显著。从调查涉及的数据指标来看,居民的综合阅读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居民整体的阅读状况,因此,本文选取综合阅读率作为衡量不同区域农村成年居民阅读状况的参考值。
  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角度来看,华东等经济或文化基础良好的地区的农村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显著高于东北、西南地区。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华东地区农村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最高,为77.1%;其次,西北和华中地区农村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均超过75.0%。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农村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均低于全国农村成年居民的平均水平(73.0%)。东北农村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仅为60.7%,较华东地区低16.4个百分点(见表1),差距显著。
  从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的阅读状况差异来看,虽然各地区城镇成年居民的阅读状况普遍优于农村成年居民,但东北地区城乡居民阅读状况不均衡的问题相对华东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区域更为突出。从调查数据来看,东北地区城乡居民间综合阅读率的差距最大,相差20.1个百分点。华东地区城乡居民间综合阅读率相差13.4个百分点,是七大区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区域。
  居民的阅读状况一方面与居民自身的文化基础、阅读理念等个人因素相关,另一方面,受公共阅读设施与服务的水平影响较大。与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对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活动实效等休戚相关。因此,不同区域间的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状况差异较为显著。从各地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都将城镇作为开展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多数农村地区成为全民阅读的真空地带,尤其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内陆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权利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农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截至2017年末,全国有农家书屋58.7万个。农村居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增长到1.63册,增长了10余倍。但农村居民在实际生活中对农家书屋的认知度和使用率不高,2018年,仅有18.0%的成年村民表示知道自己居住的村内建有农家书屋。在知道村内建有农家书屋的村民中,不到五成的人(48.4%)使用过农家书屋。在农家书屋覆盖率和资源配置均达标的情况下,却依然存在农村成年居民对农家书屋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双低的情况,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单一种类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村民多元化的阅读需求。2018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对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报刊栏任一城镇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为49.6%,约为农村成年居民对农家书屋知晓率的3倍。从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数量来看,城镇成年居民经常使用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和报刊栏三种设施,而在农村普及度较高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只有农家书屋。
  二是农家书屋网点布局远离居民生活范围。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虽然有些村的农家书屋定期开放,但由于农家书屋的选址偏离村民的生活区,不在居民日常活动的动线范围内,这些处于“生活盲区”的农家书屋在当地村民中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三是农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管理制度缺位。虽然原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统一为各地的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报纸、期刊等阅读资源,有些地方还配有电脑、电子阅览屏等数字化公共阅读设备,但是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家书屋大多由村干部或其他村民兼职管理,与热火朝天的乒乓球室、棋牌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门紧锁的农家书屋与屋中尚未拆包的阅读资料和布满灰尘的数字化阅读设备。
  3.农村基层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是开展阅读活动、提供阅读指导的主要力量。我国农村基层不但长期缺乏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专职管理人员,而且严重缺乏扎根农村基层的专业阅读推广人才,“人”的空缺是农村全民阅读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一是缺乏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体系的专职管理人员。当前各地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多由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等人员兼职管理,基层行政性事务繁忙,往往分身乏术,农家书屋并无专项经费用于日常运营的支出,导致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难以对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由此引发了多数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不固定、图书与设施管理不规范、阅读活动与阅读服务严重缺位的后果。
  二是缺专业的阅读推广人才提供阅读指导与服务。大部分农家书屋管理员只负责书屋的日常管理,自身具备基本的阅读指导技能与素养的人极少,加之专项经费的缺位,使得农家书屋管理员本身很难开展阅读活动或提供阅读指导服务。当前大部分社会阅读组织都将城镇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对于农村的人力资源投放受到政策、环境、经费等多方面的制约,实际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三、促进农村成年居民阅读的建议
  1.完善全民阅读体制机制建设,为农村全民阅读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居民阅读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各地的经济、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则与政府的投入与管理密不可分。当前各地农村,尤其是居民阅读状况相对落后区域的农村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全民阅读的体制机制建设尚待完善。一是要加快地方全民阅读的立法进程,建立长效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强化政府责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农村的全民阅读工作提供支持。二是成立各级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协调各方资源,制订全民阅读工作规划。基层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建设、阅读推广人队伍的发展、阅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民政、文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协作、离不开财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科学投入。因此,一个可以协调各方力量的组织领导机构是推动农村全民阅读有效开展的强力保障。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用于农村全民阅读工作的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规划,为农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维护、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此外,还可积极探索资金投入的新模式,如通过社会募捐、企业赞助等方式吸纳社会資金投入到农村全民阅读工作之中。
  2.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农村成年居民多元化阅读需求
  从“阅读的三次革命”来看,文本和读者的关系在不断变化,随着文本生产技术的变革,承载文本内容的物质载体经历了多种形态的变迁,每一次阅读革命的出现,并非简单地由新技术生产的文本物质载体替代旧载体的过程,而是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重新洗牌。可以说,技术的变革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但相应地,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需求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演化也推动了技术的演进,逐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阅读革命。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第三次阅读革命,书写与阅读的界限逐渐模糊,读者与文本之间不再是单向度的传播关系,作者不再是文本创作的唯一源头,读者也是作者,也可以参与文本的写作,作者也会根据读者反馈的意见修改文本的创作方向。在这个创作、出版和阅读过程逐渐融合的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出现无疑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期待与阅读需求,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的阅读方式。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听书方式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农村成年居民个人阅读的便利性,为实现阅读行为在农村居民各群体间的普及开拓出了新的途径。因此,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农村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中,应将数字阅读放到与纸质阅读同样重要的地位,满足农村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
  当前农村成年居民的阅读需求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的农村成年居民偏爱的阅读方式、喜爱阅读的内容类型各具特色。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原创,同时加强对阅读内容的规范,提升数字化阅读内容的品质,让农村成年居民阅读到更多积极健康、品质优良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广泛而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农村居民的阅读需求进行分类,切入不同群体的需求点,提供分类阅读指导,如国家和各地政府可定期组织专家,分别针对不同农村成年居民群体制订并发布阅读推荐书目,并纳入各地农家书屋的采购书目。   3.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提升阅读服务水平
  在2012年底农家书屋基础工程全面竣工后,农村成年居民“没书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家书屋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后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如何让农民“读好书”“好读书”。笔者认为应在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深化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的方法。
  一是要创新网点布局。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网点的选址不应拘泥于村委会等固有地址,可顺应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在居民聚集点如商店、超市等地点设立书屋或阅读角。
  二是应大胆开拓“农家书屋+”的阅读服务供给模式。一是可以开展“农家书屋+电商”服务,推动农家书屋由文化惠民向文化富民拓展。二是与教育部门合作,采用“农家书屋+学校教育”的模式,吸引农村儿童阅读,将少年儿童作为农家书屋的主要服务对象,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农家书屋发挥出校外课堂、留守儿童管护中心的作用。
  三是推动多元化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丰富村民的阅读体验。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并运用卫星、有线、网络等技术手段拓宽农家书屋传播渠道。在各地党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鼓励开发各类阅读应用软件,搭建农家书屋数字化阅读平台,分享正版数字阅读资源,全方位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
  4.培养基层阅读推广人,提供专业阅读服务
  虽然政府致力于通过倡导阅读理念、提供阅读设施、积极营造阅读氛围、开展阅读活动以激发居民的阅读兴趣,实现居民阅读行为的转化,但在基层的阅读推广工作中,阅读推广人扮演着基层阅读活动的组织实施者、阅读信息的传播者和阅读服务的提供者多重角色,是推动基层全民阅读的核心力量。在农村居民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除了需要政府通过阅读公益广告、读书栏目、读书专栏等媒介宣传方式定期向公众普及阅读知识,传播正确的阅读理念外,还需要专业的阅读推广人深入基层,进行长期而细致的普及、引導工作。
  因此,建立一支基层阅读推广人队伍是将农村全民阅读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强化阅读专业培训。由政府对农村图书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基层阅读推广人进行职业化培训,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开展绩效评估等方式保证阅读推广工作的专业化。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基层专业阅读推广人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利用政策条件吸引专业的阅读推广人才扎根基层。另一方面,从经费等方面给予补贴,为其解除后顾之忧。三是探索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模式。在基层阅读推广人才的引进模式中,可通过聘任机制,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农村居民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2]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7.
  [3]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4]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李瑞林,贺莺,杨晓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人民网.农家书屋十年送书超11亿册[EB/OL].(2017-12-19).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1219/c172318-29715066.html.
  [6]中国政府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EB/OL].(2017-03-28).http://www.gov.cn/zwgk/2007-03/28/content_563831.htm.
   (作者单位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完成度”看作图书呈现的完善程度,这其中包括了选题的精准性、策划的全面性、文美及印发的配合性、市场的延续性等。在作者看来,眼光、眼界、眼缘是确定选题的三个基本前提;策划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是编辑沟通选题的基本素养;实现文美配合、编印助力是具体实施选题的关键点;探讨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选题延续的重要保证。这四个关键点决定了一本图书的“完成度”。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古籍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手段,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具体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精髓,麽经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是壮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古籍影印的编辑理念,其专业的传播者、特定的受众、多变的传播媒介、深远的传播效果是古籍影印出版的特别之处。以麽经布洛陀的影印实践为具体分析,探索壮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与
期刊
摘 要:审读报告涵盖着编辑人员对书稿诸多方面的总体价值评判,并最终决定着书稿的最终质量。作者从为什么要聚焦审读报告、打造精品力作编辑当主动作为等多个角度分析审读报告与精品力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审读报告 精品力作 编辑素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出版参考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已经持续几年了,在业内外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这说明,推介活动切切实实抓在了“点”上。  一、为什么要
期刊
摘 要:书稿审读,是编辑案头工作的起点,亦是编辑能力的体现。古籍文献整理阅读难度大,注文层级繁复,通读书稿需要十分耐心、细心。在审读、校对、统理各个阶段,更需要审慎处理,严格把关,力求保证书稿质量,提升书稿价值。本文回到中华书局古籍整理编辑工作的场景,重现了磨砺精品的出版历程。  关键词:古籍整理 中华书局 编辑审读  2010年笔者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华书局,从事古籍和大型文献整理的编
期刊
优秀的学者总是能不断地给学术界带来惊喜和震撼。南京大学文学院徐雁平教授在沉潜十多年的基础上,在先后编纂出版了《清代家集丛刊》《清代家集丛刊续编》之后,又及时推出了《清代家集叙录》(简称《叙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这是他研究清代文学与文献的又一力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对清代的东南书院、清代的文学世家、清代家族的姻亲世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包括《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
期刊
感谢明华兄寄来大作《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收到他的著作初稿,非常高兴,甫一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  九十年代初,笔者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那时,老师骆承烈先生邀我参加一套书《三教慧海》的写作,该书从故事、名言、人物等不同角度展现儒、释、道三家智慧,老师希望我负责其中儒家人物《儒教名流》部分的稿件。那时,笔者对这些人物并不怎么熟悉,在写作过程中,如何选取人物,以怎样的标准去看待他
期刊
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学文化进入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文化”的教学要求,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史在数学文化教育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数学史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数学科学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要了解和研究数学科学,数学史是必读的篇章。杜瑞芝教授主编的《数学史辞典新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解数学科学和研习数学史提供了一部高水平的综合性实用
期刊
摘 要:《一号文件》是由编辑策划、邀请著名作家创作、经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本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精品好书,是一部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作者“用双脚走出来”的接通地脉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该书出版前后,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收获了众多奖项和好评。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原名《一号文件》),于2018年11月1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引起了热烈反响。本文从文艺出版关注现实题材的实践经验出
期刊
摘 要:集学者、教育家、编辑家于一身的黄觉民在抗战时期主编《教育杂志》四年之久。在艰难困苦中他坚守期刊岗位,极力倡导战时教育期刊的大众传播导向,以教育学者的专业眼光,引导杂志持续深入地关注战时教育议题,精心编织杂志的战时话语体系,深拓杂志的国际视野,使战时《教育杂志》既不失权威教育期刊的专业水平,又成为凝聚教育界人士进行“文化抗战”的重要媒介力量。  关键词:编辑家 教育家 黄觉民 《教育杂志》
期刊
说戏不易,以新的体例创格而成书,使之播散于当下的年轻读者群,更加不易。这也难怪,梨园原本江湖,最初是有很多黑话、切口的,俗称“行话”;戏要说透,难免要迂回避障、万水千山。在戏曲领域,倒不乏善述善写的表演艺术家,像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盖叫天的《粉墨春秋》、李万春的《菊海竞渡》等,都已成为戏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籍。当然,此类书籍多为忆谈或传述体,许多宝贵经验或认识往往散金碎玉般沉潜于个人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