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将酒场作战场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酒被推上了“文化”的殿堂,喝酒便是值得炫耀的雅事,某些酒鬼其实胸无点墨,甭说与“文化”沾不上多大的边,而且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连“武化”的迹象也难寻半丝,真正的长处,或许只剩了浑身的“腐化”本事。饮酒又被认作了“为民情结”的宣泄渠道、“爱国情怀”的表露方式,酗酒就更被奉为公仆中的豪杰壮举,让人刮目相看,由人赞语相加。当此风为一批“宏图大志”者当作巴结领导、青云直上的最佳“官途”时,酒场竞技便成了官场比拼的重要战场,一时间喜剧、闹剧,乃至丑剧、悲剧迭出,新闻、轶闻更兼奇闻、绯闻不断,使人有目不暇接、耳难清净之感。
  有报道说,某日,河南省遂平县委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栗某在下乡检查工作时,与人“斗酒”,因重度酒精中毒引起脑出血死亡,时年42岁。
  这酒既是“检查工作”时所饮,当然是“公务”,醉死了理应算是“因公殉职”。死在酒杯里的公仆,栗某并非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我想以前碰到此类现象,一定是按前述办法处理善后,以使家人在悲伤中尚获慰藉,以使旁人在扫兴中不致失望,而让公仆接受“酒精考验”的事业因此不幸中断。
  然而这一次或许会遇到麻烦,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太知趣的记者将此等“内部情况”曝了光。什么事情一旦大白于大庭广众之下,立刻就将“内部处理”的门路封死了大半,使“酌情查办”的弹性削减了许多。这大概正是许多人坚持“政务公开”必然动摇“稳定大局”的堂皇理由,也是暗箱操作盛行于世的社会心理背景。但是,这一切被新闻报道公开了,在亿万人众目睽睽之下,牺牲于烈性酒的同志非但得不到“烈士”荣誉,恐怕连“因公殉职”的待遇也难争取了,甚至连“参战”的酒友都会被追究相关责任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态啊。
  赋予酒以过高的使命,把酒推崇为革命工作的“推进剂”、解决问题的“催化剂”、治疗创伤的“麻醉剂”、取悦上司的“兴奋剂”、团结同事的“黏合剂”、开展公关的“渗透剂”,等等,以为酒杯一端则无往而不胜、白酒一灌便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虽说有大量生活经验为依据,却分明缺少了智者所应具有的起码的理性。有些欠斟酌的宣传,将抱病陪客商一顿痛饮一斤白酒也作为主人公鞠躬尽瘁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无畏的感人事迹大加渲染,似也难辞为公仆酗酒浪潮推波助澜的嫌疑。
  若说今日公仆的战场,理应是率领群众遵循经济规律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以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倘有人偏将酒场作战场,冲锋陷阵以至于“奋勇献身”,那实在是轻于鸿毛的“自杀”之举,其人也可怜,其风也可悲!
其他文献
提起东北二人转,人们立刻会想起有个叫魏三的小子近几年将市场“搅”得挺红火,致使从东北到全国涌起了一种“魏三现象”。你看,无论家庭电视前的老人、街头巷尾影碟机前的打工族,还是南来北往长途客车上看DVD的旅客,都被魏三形神兼备的表演逗得眉开眼笑、连声叫绝。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1978年,魏三中学毕业后,就开始迷上了二人转,随后拜师并跟班走村串乡搭台唱戏。2002年,他以光碟《傻男人也潇洒》
期刊
最近,看见北京报纸刊登的一篇写腾格尔的文章—《放弃开车选择酒》。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这人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思绪恍然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曾经作为一家企业的领导,负责接待一拨娱乐圈的演员到青岛崂山去玩。  当时,年轻的腾格尔衣着简单朴实,甚至很有些土里土气。一件方格西服,衬着里边的红毛衣和白衬衣。但是,不加任何修饰的五官扮相,却不能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小眼睛眯缝着,留着杂乱的长发
期刊
棋圣聂卫平高超的棋艺是众所周知的。生活中的聂卫平也有许多饮食趣事:他不吃汤面,其理由是“那是女人吃的东西,男人应该吃干的,干的就是不带汤的,比如像炸酱面,我就爱吃”。其实他不仅爱吃炸酱面,对米饭、饺子也很喜欢。有一次棋院的食堂吃饺子,一个同伴提出同他比赛,看谁吃得多,且胜负之差是5个饺子。望着在棋坛上与自己较量败多胜少的同伴,胃口不错的聂卫平有些不在乎地“应战”了。这次他创下了自己人生吃饺子的最高
期刊
在这个“速溶”的时代,咖啡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香浓的口味,我们要的是一种感觉,我们会疯狂地沉浸在那种感觉中。   茶中有所谓的“茶道”,咖啡中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咖啡道”。因此咖啡女人,不同于品茗女人,咖啡大多时候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时尚,而茶却在大多时候代表一种传统。如果品茗女人代表一种随性与恬静,那咖啡女人却代表一种优雅与坚强。     “咖啡,是鸡精,又是泡泡浴。”  Judy Veratec,
期刊
有一首歌唱道:“酒干倘卖无?”不言而喻,酒喝干了,容器自然是要处理的。空酒瓶、空酒罐当然多数是卖了,而只有少数有收藏价值的容器才被那些收藏爱好者精心保存起来。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再去过问那些空空如也之物。  难道酒饮文化就在一饮而尽后终止了吗?并非如此。上海市黄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吕云炜先生早在十多年以前就把目光描上了那些废弃的酒和饮料的易拉罐上。他凭借自己所学的工艺美术的功底,经过反复琢磨,终于赋
期刊
盛酒之器,古人称之爵,今人为杯,其材质、形状是有别的。而现代的杯,有玻璃制的高脚杯,也有瓷制的常用杯。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要谈及的。笔者要说的是杯之大小、深浅的规格看似不同和固定的,却又因人而异;杯中盛的无疑是酒,却未必尽然。何以见得?  假如你一杯一杯又一杯,甚至愈醉愈喝、愈喝愈醉,最后酒精中毒,一命呜呼—此杯尽管是同一杯,却一杯更比一杯大,一杯更比一杯深—溺死了贪杯人。此杯盛的是酒,也是泪!余下的
期刊
人生什么都有第一次,而且对于第一次的印象往往都是比较深刻的。我第一次喝酒,是一件让人想起来就发笑的事。  说来也有二十多年了,那时候我刚被分配到一家小报社当发行员。如何搞发行?对我来说真可谓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当时一心就想多订出一些报纸,心里别说有多急呀,还真有点食不甘、寝不寐呢。  有一天,我猛然想起一个人,他是我大哥在初中念书时的同学,正好在一个集镇上当工商所的所长。我想,集镇上有几百家小商
期刊
我的四次醉酒,是我生命的符号。岁月已冲刷掉我生命的许多痕迹,可唯独这几次醉酒,依然不时地在我记忆中闪亮。  记得第一次醉酒是20世纪70年代,知青点杀猪。当时我们十几个二十来岁的知青被分配在守候着连马棚在内的七间草房和十几垧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地生活在一片荒原的包围之中。此时,我们已经两个多月没尝到荤腥味了,有肉不能少酒,不知是谁提的建议。于是一位老兄扛起一袋化肥到老乡处换来一桶小烧酒。我们这些愣
期刊
清代大奸臣和是否饮酒?我不知道,也未曾考证过。但如今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和”王刚在各种场合与友人聚会时的饮酒情景,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王刚除排戏之外,有不少时间身不由己地在朋友圈中应酬,既然是应酬就少不了把盏推杯了。虽说他的酒量不大,但各种各样的酒也尝过,像茅台、加饭、五粮液……可是谁也没想到,一次王刚在鹏城居然喝过一种谁也没听说过的酒—“狗屁酒”。  那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前的日子里,一位画家朋
期刊
杰克是我们合资企业的外方职员,他是一个美国人,长得很魁梧,在美国的中文学校学习了两年中文后被派往中国。杰克说的中文平仄不分,都是一个调,但仔细听还是能听懂的。  我们经常帮杰克练习说中文,一天,同事小李说:“杰克,我们总这样帮你,你得请我们吃饭!”杰克说:“没问题,下班后我在公司楼下的餐厅等你们。”我们只当这是句玩笑话,谁也没当真,下班后都各自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杰克却给我们打来手机,他说在餐厅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