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省是文博大省,古籍整理事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因此,我省部分职业学校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为古籍修复事业贡献力量,利国利民。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理论课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要改变当前尴尬的状态,可以从教材、教师选拔等方面着手解决,以期达到理论课与技能课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从而使古籍修复专业能够办好,办强。
关键词:职业学校;古籍修复;理论教学;教材;教师
我国文物古籍浩如烟海,由于种种原因,年久毁损者甚多,亟需修复整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有些已开办了十余年。十余年中,培养方式从三年制中专到五年制高职,并得益于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师生的不断努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篆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古籍修复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该专业学制五年,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课外,专业课又分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在一年级,分别开设色彩、素描、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剪纸等专业技能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色彩及构图意识,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全局性的了解;二、三年级,开设雕版印刷、书画装裱等技能基础课,开设《书史造纸史》、《图书档案与保护》、《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等理论课,四年级开设篆刻、图书修复等技能课,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理论课。以上可以看出,理论课和技能基础课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古修专业学生在校的四年。
从总体上看,古籍修复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 专业必修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种类相当;
二、 专业必修课中,实践课学时高于理论课。
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必须达到一定的知识要求,方可以合格毕业,即:
一、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美学知识;
二、熟练的图书古籍文献修复和文书归档、保护及书画装裱、字画仿真复制知识;
三、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古汉语知识;
四、一定的版本鉴定知识、文物鉴定知识;
五、较高的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审美意识;
六、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依据以上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就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在该专业的整体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可偏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弊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纪律堪忧;教师严重不足,“游击队”成主力;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甚为严重。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划划范围,搞定考试。
一、目前古籍修复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学生重视程度低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读高中,转而来读高职,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凭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这样的自我定位就使得学生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漩涡,自然而然对理论课产生了不屑与厌恶。以我校为例,一年级新生尚能对部分理论课产生浓厚兴趣,聚精会神去学,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兴趣越来越低,上课的纪律也越来越差。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对新课的兴趣也呈逐渐降低态势。
学生的不重视有着多方面原因,特别是与教材质量、教师水平等都有关系。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匮乏,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数量不足,“游击队”成主力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招聘的限制,专业教师特别是理论课教师匮乏,有时一个理论课教师需要身兼数门课程,备课压力甚大,备课效果不佳。专业技能课则延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来教学,这些专家科研能力或技术较先进,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不会教学,学生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学习效果亦堪忧。
当前的教师入职考试就是造成教师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不可说是“祸首”,但其对职校的负面作用也难逃其咎。以近两年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考来看,设置的门槛可谓荆棘满地,令人无所适从。首先需满足应届毕业生和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除具有南京户口之本地生源可享有第二次考试机会以外,其余均只有在应届方可报考,考试机会不均等;其次,如今招考的教师大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以至于很多来职校应聘的老师因学历达不到,或是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而在首轮竞争中即被淘汰;此外,六城区考试题目越来越难,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教师招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了招考中的弄虚作假,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很多职校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在编教师的压力骤然升高,据不完全统计,职校的每位专业教师至少带过3-5门不同的科目,沉重的备课压力使得教师不遑他顾,自然就使得课程深入度不够,教学无奈之下只能泛泛而谈。同时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3.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
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故不得不使用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教材应一时之急。然而学生的水平只堪高中层次,怎么上课,上哪些课,传授哪些知识,全部都由教师自主决定,难免有些随意。例如该专业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门课,选用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该书内容丰赡,不愧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其中内容不可谓不难,不可谓不繁,要给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新生讲授二十八星宿、五音六律、十二律、丧服、宗族等繁难知识,只能是削足适履,泛泛而谈,若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挖掘,时间上不允许,因此,该课应该放到四年级开设较为适宜。此外,二三年级开设的《书史造纸史》、《中文工具书》、《图书档案与保护》,四年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同质化较多,很多知识反复出现,如版本学、目录学等知识,《中文工具书》与《书史造纸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叠。学生学完之后,拿起下一本书还是这些知识,效率大打折扣。
关键词:职业学校;古籍修复;理论教学;教材;教师
我国文物古籍浩如烟海,由于种种原因,年久毁损者甚多,亟需修复整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有些已开办了十余年。十余年中,培养方式从三年制中专到五年制高职,并得益于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师生的不断努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篆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古籍修复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该专业学制五年,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课外,专业课又分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在一年级,分别开设色彩、素描、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剪纸等专业技能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色彩及构图意识,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全局性的了解;二、三年级,开设雕版印刷、书画装裱等技能基础课,开设《书史造纸史》、《图书档案与保护》、《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等理论课,四年级开设篆刻、图书修复等技能课,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理论课。以上可以看出,理论课和技能基础课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古修专业学生在校的四年。
从总体上看,古籍修复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 专业必修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种类相当;
二、 专业必修课中,实践课学时高于理论课。
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必须达到一定的知识要求,方可以合格毕业,即:
一、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美学知识;
二、熟练的图书古籍文献修复和文书归档、保护及书画装裱、字画仿真复制知识;
三、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古汉语知识;
四、一定的版本鉴定知识、文物鉴定知识;
五、较高的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审美意识;
六、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依据以上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就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在该专业的整体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可偏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弊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纪律堪忧;教师严重不足,“游击队”成主力;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甚为严重。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划划范围,搞定考试。
一、目前古籍修复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学生重视程度低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读高中,转而来读高职,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凭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这样的自我定位就使得学生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漩涡,自然而然对理论课产生了不屑与厌恶。以我校为例,一年级新生尚能对部分理论课产生浓厚兴趣,聚精会神去学,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兴趣越来越低,上课的纪律也越来越差。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对新课的兴趣也呈逐渐降低态势。
学生的不重视有着多方面原因,特别是与教材质量、教师水平等都有关系。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匮乏,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数量不足,“游击队”成主力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招聘的限制,专业教师特别是理论课教师匮乏,有时一个理论课教师需要身兼数门课程,备课压力甚大,备课效果不佳。专业技能课则延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来教学,这些专家科研能力或技术较先进,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不会教学,学生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学习效果亦堪忧。
当前的教师入职考试就是造成教师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不可说是“祸首”,但其对职校的负面作用也难逃其咎。以近两年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考来看,设置的门槛可谓荆棘满地,令人无所适从。首先需满足应届毕业生和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除具有南京户口之本地生源可享有第二次考试机会以外,其余均只有在应届方可报考,考试机会不均等;其次,如今招考的教师大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以至于很多来职校应聘的老师因学历达不到,或是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而在首轮竞争中即被淘汰;此外,六城区考试题目越来越难,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教师招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了招考中的弄虚作假,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很多职校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在编教师的压力骤然升高,据不完全统计,职校的每位专业教师至少带过3-5门不同的科目,沉重的备课压力使得教师不遑他顾,自然就使得课程深入度不够,教学无奈之下只能泛泛而谈。同时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3.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
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故不得不使用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教材应一时之急。然而学生的水平只堪高中层次,怎么上课,上哪些课,传授哪些知识,全部都由教师自主决定,难免有些随意。例如该专业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门课,选用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该书内容丰赡,不愧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其中内容不可谓不难,不可谓不繁,要给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新生讲授二十八星宿、五音六律、十二律、丧服、宗族等繁难知识,只能是削足适履,泛泛而谈,若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挖掘,时间上不允许,因此,该课应该放到四年级开设较为适宜。此外,二三年级开设的《书史造纸史》、《中文工具书》、《图书档案与保护》,四年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同质化较多,很多知识反复出现,如版本学、目录学等知识,《中文工具书》与《书史造纸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叠。学生学完之后,拿起下一本书还是这些知识,效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