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听——蓄中培养语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力,是评定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语感又因“感受”的差异,难以通过量化来评价,我在课堂教学中把诵读、倾听、积蓄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途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中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不是技巧的指导与提高,而是独特体验、丰富感受的表达,古人云“发于情,歌以咏之”。诵读帮助学生从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一个句子等小处更细致、生动地还原作品,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品味作者的细腻情感。
  例如《凡卡》一课教学中,学生了解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经历后,我抓住“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一段,要求学生朗读时能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慢慢融合到凡卡的生活中去,最后把声声哀求表达得字字啼血,催人泪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分析语言的轻重、舒缓、抑扬顿挫等浅层的感情表达技巧,而是深入到凡卡的内心世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透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人物,与其相交、相知、相融:不再是朗读、默读、单读、齐读等朗读形式上的简单化。而是以领悟、感受、体会为基础的本质上表达的;不再是简单地分析语言结构,而是丰富、独特、直接的感受。这样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品味到语言准确、生动,品味到语言的丰富、细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会更为全面、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这感情喷发的“火山”,感情积蓄的“高峡”,感情涌动的“激流”并加以体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会逐步得到发展、提高。
  
  二、倾听中的感悟
  
  语感是作品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后产生的。声音的音量、音调、音色的不同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使声音产生丰富的内涵,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以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会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沟通的效果,这些是书面文字所不具备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例如《雷雨》中“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句话,有的重在“雨”;有的突出“下起来了”;有的强调三个“哗”字的递进;有的兴奋,有的抒情……这些都融入了阅读主体的感情体验在里面。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到不同的理解,丰富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感受自然会更为深刻。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许多词从结构、含义等方面的区别是很细微的。听,让学生对词的直觉更为敏锐;听,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句子的感情,体会到词语的节奏、音色、韵味等不能在纸上表达出来的特点,变无声为有声,更全面地把握住词语的特性,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直觉,对文章的品味和感受的能力。
  
  三、在词语积蓄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也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里提到“丰富积累”又提到培养“语感”,说明了语感的形成不是单纯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的,不是为语感而语感,它是建立在丰富厚实的积累之上的。一个语言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准确、丰富的语感的,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体验,如果没有对“到”、“来”、“回”、“吹”这些词准确、丰富的感受,那对“绿”字的感受体验还是机械的、脱离实际的语言分析。“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夏丐尊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语言积累不只是“量”的丰富,还有“形象”的积累。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形象来积累词语,避免孤立地就字词论字词,就句子解句子。让学生做个表演来理解贬义的“骄傲”与褒义的“骄傲”的区别;可以给词语配以形象的图画来理解“筋脉突兀”;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地理解“金碧辉煌”;可以对词语进行语言描述来理解“理直气壮”;可以把词语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做剖析、比较;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来理解书面中的“吝啬”;可以就一个词展开联想到这词的相近或相似的词,使学生在脑中作为一个联系串。譬如,见到“怒吼”就想到“大叫”、“怒目而视”、“震耳欲聋”、“歇斯底里”、“火冒三丈”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灵活跳跃的形象,在感受文章形象,体味人物思想,理解课文内容等方面得心应手、触类旁通。
  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实践、训练、积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词语,训练学生的听觉,培养对词的直觉,让学生的诵读感动自我,感染他人,在不断的熏陶、积累、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其他文献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包括血型抗原结合黏附因子(Bab 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 A)、空泡细胞毒素(Vac A)、上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中,应当要充分重视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工作,让他们真正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栋梁之才。本文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展开探究,首先分析
在教学中,一些生成性的学习材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如能及时分辨,充分发掘,并将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加以筛选、开发和运用,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传统乡村聚落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聚合模式,使其在整体形态上呈现出某种不同程度的柔韧性秩序肌理特征;深入探究这一聚落形态肌理特征是使其能够得以良性传承的基础。文章首先对
开展校本研究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基于学校实践,旨在优化学校教育活动机制;它倡导学校教师参与教育研究,要求教师既是教育的行动者,又是教育的研究者;它直接指向与教师的
梦想是创业者们仰望星空时耀眼的启明星,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时代,淮海晚报社将不断思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和理念,说好创业故事、学习
村务公开 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七色光环里 洋溢着五彩缤纷的内容
<正>引言 WHO报告显示,近10年来,结核病以极为迅猛的势头再次肆虐全球,目前已跃升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估计每年有800万-1000万新发病例,约300万人死于结核病。2000年我国第
会议
IntroductionToday many Chinese students think of English grammar as an unpopular and difficult part of theirEnglish lessons Even more worryingly,that attitude 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