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丽琴:为陌生人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
  莹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即将接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采。因为是第一次,唐莹有些紧张,而一位叫伍丽琴的志愿者,一直在她身边照顾她,给她鼓励,叮嘱她注意事项:“放轻松,多吃点水果,这几天你要是有什么想吃的,就告诉我们陪护的志愿者,我们会尽量满足你。”
  个子不高,笑容很甜,44岁的伍丽琴用她的乐观开朗,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唐莹很佩服伍丽琴:“我觉得她懂很多,知道机采的整个流程,而且很有条理。她人很亲切,也很会照顾人。”
  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怎么会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如此了解呢?原来,伍丽琴自己也曾接受过这种机采。
  福州首例女性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06年10月27日,伍丽琴接到福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广东汕头一名年仅6岁的白血病患者,通过中华骨髓库与她成功配型。
  “这个孩子只比我儿子小1岁。”伍丽琴没有任何迟疑,当即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当时骨髓库里能够供患者配型的血样很少,而且能够配型成功的几率也非常低,既然能救人,我当然很开心。”提到当时的情况,伍丽琴笑称感觉就像“中大奖了”。
  在办理骨髓捐献的过程中,常有志愿者中途打退堂鼓的事情发生,最大的阻力通常来自家庭,但伍丽琴是例外。
  提到家里人的支持,她非常欣慰:“配型成功的事家里人都知道了,爱人不仅没反对,而且挺支持的。因为他受我影响,也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就连7岁的儿子也说妈妈真棒。”后来,公公也知道她要捐骨髓了,老人丝毫没反对,只是嘱咐儿子,要多买些东西给她补补身体。
  经过连续多日的细胞动员剂注射后,2007年1月22日上午8点50分,采集中心的工作人员帮伍丽琴插上血液导管,开始采血。整个采血过程持续3个多小时。伍丽琴体内温热的鲜血被缓缓抽出,通过分离机将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剥离出来,再将分离后的剩余部分输回她体内。
  下午1点左右,伍丽琴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机采。机采一结束,福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就带着刚从伍丽琴体内采下的造血干细胞,紧急前往广州。5个小时后,6岁的男孩王暄誉成功完成手术,而且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
  伍丽琴得知后无比喜悦:“听人说接受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对方的血型将会和自己一致,性格也会相近,那种感觉,就像我的儿子多了个兄弟。”
  护士长刘友晓说,采血时从伍丽琴身上抽取5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这相当于人体全身的血液参与了两次体外循环。现在医学界普遍采取的是周边血干细胞捐赠,因为对捐赠者来说风险较低,而干细胞的安全性较高,对术中、术后的疼痛与不适恢复也比较快。但把全身的血液抽出去在输回来两次,绝对不是一件好受的事,在这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肌肉酸痛甚至骨头疼痛等症状。
  机采后,身体比较酸软,没什么力气,对于这些,伍丽琴不以为意:“虽然身体有一些反应,但捐献骨髓很值得。”伍丽琴说,作为一个母亲,她能够体会到那个患儿家长的痛苦。她始终觉得,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义不容辞的,“不仅救了一个小孩,也救了一个家庭”。
  福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胡晓强对伍丽琴的行为赞叹不已:“许多人对骨髓移植还不了解,传统意识中骨髓是人体精华,所以许多人不愿意捐献。伍丽琴能够勇敢地站出来,靠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伍丽琴成为福建省第14例、福州市第4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作为女性捐献者,这在福州尚属首例。
  据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中华骨髓库2001年成立后,库容量仅有50余万份,这对于上百万的血液病患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况且,至少在400~10000个捐骨髓者中,才有可能找到1个合适的供者,而在较为罕见的白细胞抗原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由于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较为普遍,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因此,伍丽琴的捐献行为更显其意义。
  会献到不能献的那一天
  “志愿服务,能帮到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谈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伍丽琴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身为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家副队长,伍丽琴对福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如数家珍。“今年福州已经有6例捐献者,福建有12例。”从加入志愿者之家至今,她从未停止过志愿服务工作,经常参与宣传、动员、陪护等志愿活动,至今累计服务400多小时。
  她经常组织志愿者定期深入采血点开展志愿服务,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还协助福州市红十字会陪同捐献者采血样体检、采集捐献服务,护送造血干细胞,上街头、进高校、入社区,办讲座、分发宣传册、讲解捐献流程,现身说法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
  而这一切,都源于17年前的一次献血。
  1998年10月1日,是我国实施无偿献血的第一天。那一天,伍丽琴陪家人到五一广场游玩,在路边看到无偿献血车后,心里一热,便去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从那之后,每年献一到两次血,成为了她的习惯。
  而伍丽琴真正接触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在2003年。
  那年生日当天,伍丽琴一如往常地去献血。献血时,医生问她是否愿意留取造血干细胞血样,以备将来帮助有需要的人,“我听说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天,伍丽琴留取了10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报名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伍丽琴没有想到,那一年提供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在三年后真的发挥了作用。
  经历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采后,伍丽琴亲身体会到了白血病患者的痛苦和无助,也意识到普通民众对造血干细胞还缺乏了解,其实自己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由于当时关于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普及度还不够,大多数人都对捐献感到恐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伍丽琴加入了福州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家,并被推选为副队长,长期坚持参与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参加志愿工作的同时,献血的习惯她也从没落下。自第一次献血开始,除了因怀孕生育停止献血两年外,她每半年捐献一次全血和成分血,至今已累计献血18280毫升,相当于她体内血液总量的3倍。而现在,她以应急类献血为主。
  “当一名志愿者是快乐的。”在伍丽琴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儿子也先后成为红十字志愿者,常常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伍丽琴说,等她的儿子成年时,“他的成人礼就是参加献血,而我也会献到老到不能献的那一天。”
其他文献
黄云,1969年生,安徽和县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全椒县慈济中学教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滁州市政协委员,全椒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全椒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期刊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满族,辽宁朝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抗日将领。1919年春,赵尚志随家迁居哈尔滨,因家庭贫困而失学,11岁开始做苦工,曾当过杂役、学徒、信差
问题的缘起rn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但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情况、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及孩子入学的学籍等问题,他们不得不让孩子们留在农村接受教育,并且让
期刊
借鉴摄影的抓图让学生学会观察,用最佳角度来选景;借鉴摄影的构图让学生学会立意,突出主题;借鉴摄影的聚焦让学生学会表达,使文章具体形象。通过摄影作品和一些技巧唤醒学生
Gema Tsering was born in 1930 to a family of Xueqiang dancers in Zishi Village of Zigeng Town in Derong County,Garze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Sichuan Provi
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必要性rn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的发展势在必行.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婴幼儿能否接触到全面的基础教育,决定其能否拥有终身教育的良好
期刊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行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班主任与学生良好关系的构成,可以让班主任掌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本文通过对高中班主任管理中
采用泰尔指数法和熵值法分别对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民生性财政支出水平、非均衡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然后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检验民生性财政支出及其非
“绿色治理”是人类在经历了繁荣与伤痛后日趋理性的反思与沉淀,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治理价值承载.文章从绿色治理的逻辑溯源入手,探讨绿色治理的内涵与演进,并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