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关键词:语文 识字 结构
小学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小学生入学后首要的学习内容。而识字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下面我对如何教进行识字教学谈以下几点。
1.要求认的字,不要对汉字结构做过细的分析。
要求认的字,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结构进行过细分析,只要求能够把学过的汉字运用于阅读。教学时,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不要对每个字都进行字形分析,特别是对汉字中不认识的部分、字形复杂的部分做无巨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字形,有些字可以让学生运用熟字和偏旁,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式来识记。还应该通过多种语言环境,反复认读来熟识。如认读字词中,让学生任选一张字词卡片进行组词、说话,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语言,同时进行了早期说话训练。
2.不要过早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
识字教学一直就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根据识字与儿童学习的规律得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初读了课文后就要能认读一个个孤立的生字,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学时,不宜过早把生字从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熟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提取出来认读,这样学生识字就有了一种语言环境的依托。
3.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
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有强弱,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篇课文中的十几个生字,是不现实的。因此,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不一定要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如识字游戏、阅读活动、识字竞赛等,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逐步从本课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4、转变学习方式。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是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在今天这一信息社会里,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已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可以让学生先圈圈读读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当小老师读给同座或全班同学听。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激起一种互相竞赛的好胜心,更促进课外去主动识字,同时也为教师确定识字重点提供了依据。二是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学习风格、识记方法不尽相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来认识汉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学过的字或课外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式来识记生字。三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识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本身具有构字规律,学生了解了这些汉字的本身规律,掌握其识字方法,就能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效率。
5、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次认识了这些生字,初步了解了它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可以引导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名胜介绍、亭子石刻上见到;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从报刊、杂志上读到……。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新鲜、多么的惊喜。这些字在生活环境中的多次再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语境,促进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寻找后,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将包装盒挂起来、商标帖出来、剪报粘起来、路牌、广告抄出来……在组内、组间交流、互教互学。这样,又一次在多处见面、多次阅读中得到巩固积累,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
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关键词:语文 识字 结构
小学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小学生入学后首要的学习内容。而识字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下面我对如何教进行识字教学谈以下几点。
1.要求认的字,不要对汉字结构做过细的分析。
要求认的字,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结构进行过细分析,只要求能够把学过的汉字运用于阅读。教学时,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不要对每个字都进行字形分析,特别是对汉字中不认识的部分、字形复杂的部分做无巨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字形,有些字可以让学生运用熟字和偏旁,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式来识记。还应该通过多种语言环境,反复认读来熟识。如认读字词中,让学生任选一张字词卡片进行组词、说话,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语言,同时进行了早期说话训练。
2.不要过早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
识字教学一直就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根据识字与儿童学习的规律得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初读了课文后就要能认读一个个孤立的生字,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学时,不宜过早把生字从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熟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提取出来认读,这样学生识字就有了一种语言环境的依托。
3.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
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有强弱,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篇课文中的十几个生字,是不现实的。因此,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不一定要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如识字游戏、阅读活动、识字竞赛等,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逐步从本课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4、转变学习方式。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是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在今天这一信息社会里,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已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可以让学生先圈圈读读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当小老师读给同座或全班同学听。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激起一种互相竞赛的好胜心,更促进课外去主动识字,同时也为教师确定识字重点提供了依据。二是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学习风格、识记方法不尽相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来认识汉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学过的字或课外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式来识记生字。三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识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本身具有构字规律,学生了解了这些汉字的本身规律,掌握其识字方法,就能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效率。
5、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次认识了这些生字,初步了解了它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可以引导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名胜介绍、亭子石刻上见到;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从报刊、杂志上读到……。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新鲜、多么的惊喜。这些字在生活环境中的多次再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语境,促进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寻找后,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将包装盒挂起来、商标帖出来、剪报粘起来、路牌、广告抄出来……在组内、组间交流、互教互学。这样,又一次在多处见面、多次阅读中得到巩固积累,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
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