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随着国内外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多赛制且竞争激烈残酷的比赛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开始被引入到竞技体育中。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了解和探究分析,目的是发现我国身体运动训练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身体运动 功能训练 学校体育
2012年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提高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AP公司合作,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这样一来身体功能训练就被引入了中国,在当时引进身体功能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对代表国家队的运动员带来了新的训练模式,改进了运动以往的细节动作,同时也减少了运动的伤病,以及对运动伤病的恢复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概念的理解对一项训练方法接受与认可度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学者和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美国。美国运动委员会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一般的体能训练相比,训练形式多样化,更趋向于整体性,它的训练目标是以动作为基础,能够更好的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对身体的全身协调性和动态稳定性都有提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使用一些其他训练方法,如瑜伽、脊柱恢复、体操、普拉提等,最终使练习者的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核心稳定性、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应用和理解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能训练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它的侧重点是功能,身体功能的含义就是身体肌肉、骨头、关节所具有的能力。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求,身体运动训练就是针对项目的特点,从小肌肉群整合到大肌肉群,注重训练趋向于比赛,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模式。功能训练最早应用在医学。最初功能训练是对运动损伤和伤病的恢复,例如肩、肘、腰、膝盖、脚踝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上升到运动层面就是某个专项运动中针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练习,依据项目的整体特点,是专项运动核心领域的支撑力更强、薄弱环节得到拟补。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见解,本人认为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是预防和恢复运动的伤病,增强身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通过科学的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寿命增加。
三、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用现状
本人只对国内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进行概括,发现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只运用于竞技运动项目,对于人群的普及还非常匮乏,通过文献搜索和访谈体能专业方向的学生和老师本人发现,在社会体育和老年体育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是空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早起源于医学,并应用于伤病康复中。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起步和发展时期,从2009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经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培训,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练团队努力之下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中流砥柱。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高校之一,2012年先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五、总结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一支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团队,但是他们只服务于国家队及极少数的省队,在非国字号的队伍尤其是基层队伍的教练员团队中,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及方法理解和应用的非常少,甚至会有理解成身体功能训练等同于体能训练。本人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中了解到,由于我国对身体功能训练引进的较晚,目前只服务于国家队的个别项目和几个省队的运动项目中,从2012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身体功能训练应用到运动的身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自然规律来看,身体功能训练的发展前景远大,受益人群将会大大的增加,从职业运动员到普通健身爱好者,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到老年体育。而我国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老年体育应用身体功能训练的研究较少,希望我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家可以加大研究,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普及化。
参考文献:
[1] 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黄浩.北京市小学生男子篮球对身体功能训练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8):12-18.
[3] 朱顺强.竞技运动中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理念及作用机制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摘 要 随着国内外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多赛制且竞争激烈残酷的比赛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开始被引入到竞技体育中。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了解和探究分析,目的是发现我国身体运动训练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身体运动 功能训练 学校体育
2012年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提高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AP公司合作,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这样一来身体功能训练就被引入了中国,在当时引进身体功能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对代表国家队的运动员带来了新的训练模式,改进了运动以往的细节动作,同时也减少了运动的伤病,以及对运动伤病的恢复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概念的理解对一项训练方法接受与认可度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学者和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美国。美国运动委员会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一般的体能训练相比,训练形式多样化,更趋向于整体性,它的训练目标是以动作为基础,能够更好的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对身体的全身协调性和动态稳定性都有提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使用一些其他训练方法,如瑜伽、脊柱恢复、体操、普拉提等,最终使练习者的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核心稳定性、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应用和理解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能训练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它的侧重点是功能,身体功能的含义就是身体肌肉、骨头、关节所具有的能力。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求,身体运动训练就是针对项目的特点,从小肌肉群整合到大肌肉群,注重训练趋向于比赛,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模式。功能训练最早应用在医学。最初功能训练是对运动损伤和伤病的恢复,例如肩、肘、腰、膝盖、脚踝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上升到运动层面就是某个专项运动中针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练习,依据项目的整体特点,是专项运动核心领域的支撑力更强、薄弱环节得到拟补。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见解,本人认为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是预防和恢复运动的伤病,增强身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通过科学的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寿命增加。
三、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用现状
本人只对国内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进行概括,发现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只运用于竞技运动项目,对于人群的普及还非常匮乏,通过文献搜索和访谈体能专业方向的学生和老师本人发现,在社会体育和老年体育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是空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早起源于医学,并应用于伤病康复中。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起步和发展时期,从2009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经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培训,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练团队努力之下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中流砥柱。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高校之一,2012年先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五、总结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一支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团队,但是他们只服务于国家队及极少数的省队,在非国字号的队伍尤其是基层队伍的教练员团队中,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及方法理解和应用的非常少,甚至会有理解成身体功能训练等同于体能训练。本人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中了解到,由于我国对身体功能训练引进的较晚,目前只服务于国家队的个别项目和几个省队的运动项目中,从2012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身体功能训练应用到运动的身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自然规律来看,身体功能训练的发展前景远大,受益人群将会大大的增加,从职业运动员到普通健身爱好者,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到老年体育。而我国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老年体育应用身体功能训练的研究较少,希望我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家可以加大研究,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普及化。
参考文献:
[1] 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黄浩.北京市小学生男子篮球对身体功能训练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8):12-18.
[3] 朱顺强.竞技运动中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理念及作用机制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